诚意正心20201218

儒家经典《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孟子有言:吾善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浩然正气,被用来形容奉献和服务他人的英勇行为。这种“气势”,确实值得敬佩和赞许。“舍身取义”作为一种价值观,至今仍有其价值。

要定义何为“义”,需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当我们批评传统文化与其价值观时,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忽略了这种价值观的“底气”。这种底气,可以从儒家的经典中去找到。比如,上文所引用的《大学》和《孟子》中的话。根据孟子的定义,行为光明正大,需要“绝对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底色。而这种“绝对正确”的判断,不容质疑。这就在我们的思维中植入了“只做正确的事”的底层逻辑。这就很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似乎是在说,我们没有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科学技术体系,是因为传统文化“不行”。在此,我不敢妄下这样的论断,只是试着讨论,在这样一种追求绝对正确(永远正确)的文化中,我们恐怕很难去质疑“为什么”。

做事不成,当然是件令人沮丧的事,更不用说将失败的尝试记录下来,这就更丢人了。隐瞒那些失败的尝试,是我们最擅长做的事。

以瓷器为例。我们制作瓷器的工艺,没有累积式的记录,曾经一时辉煌,后来被西方超越。西方超越我们的秘诀,就是他们有详细的研发记录。所有不可行的尝试,都详细记录下来了。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如此,几十年至一百年就完成了中国上千年的积累。

在这一点上,类似于武术的门派,各自关起门来练习,派别众多。传武在现代搏击面前落败,毫不奇怪。一个缺乏沟通交流的封闭体系,肯定会落伍。

爱迪生尝试几千种材料,最终选择了钨丝做灯泡的故事,或许有些烂俗于心耳了。但我国的屠呦呦在多种古籍中寻找,做了许多次试验,才提炼出青蒿素,这是当代人的例子。这样的研究方法,有智慧上的选择、意志上的执着以及试验中的运气。譬如,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福井谦一,其发现完全是意外。

心有所恐惧,恐惧什么?恐惧失败。对于所有不成功的尝试,都避口不谈。可如果记载那种种“行不通”的办法,对后人何尝不是一种宝贵的尝试呢?你尝试过了,没做成,至少可以告诉后人,你们不能按我这么干,得改变办法。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恰恰是研究了前人的试验成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顿的名言。这话我们听来都觉得舒服,很是认同,但绝不会这么干。我们对与错误与失败的容忍能力几乎为零。当然,我想到,回避失败,渴望成功,是每个人最深层的愿望,不论他是哪一国、哪一个民族的人。但对挫折的容忍度,个人意志的坚定成都,是决定事情是否会有进展的文化因子。

奇怪的是,同样是儒学的《中庸》,却传达了“不偏不倚”的思想。这里是否包含了对那些失败的容忍呢?老子的祸福观,也为事情没干成开脱。这种思想大意是说:失败将我们引向了另一条路,而这条路,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或许就体现在这里。同样是关于修身,佛学的一支,禅宗,在中国诞生了《坛经》这样的经典及六祖惠能。在《坛经》中,有这么一句话: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

这两句话很有价值。六祖惠能开悟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惠能不识字,有一天在山里砍柴,听一僧人在旁边念“……缘起性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立即开悟,北上黄梅,拜五祖弘仁为师,后来在与神秀的比拼中胜出,接了五祖的衣钵。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靠个人顿悟。佛学能融入儒家文化中,形成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局面,跟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联。佛学似乎是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儒学。比如,我们回到开篇引用的《大学》中的内容:修身在于诚意正心,可如果心中有愤怒、忧愁等,就不能正心。

禅宗简化繁复的戒律和打坐之类,告诉我们,做到心平气和,就不需要持什么戒,行为正直,就不需要参禅悟道。这就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有可行性。

依我看,这两本书中所传达的意思差不多:人要做到正心(开悟),就不要受情绪波动的影响。我们的头脑中装着各种观念,看到不公平的事,自然会愤怒和不满,心意在这个时候自然会波动,没有做到“正心”。以偏概全的观察和判断,因为情绪波动而经常发生。

那么,百折不挠到底是一种精神状态,还是一种认知呢?相信西方一定有极乐世界,和认识到西天没有极乐世界,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相信有,是信念。而认为没有,是通过眼睛所见及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严格来说,相信西天有极乐世界的人,可能比逻辑上认为西天没有极乐世界的人,过得要幸福。如此,我们不禁要怀疑: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认清世界的真相?难道探求真知灼见,反而带来不幸福?价值观崩坍的可怕之处,在于人们没有了精神寄托,需要新的信仰。

为什么要提到“百折不挠”?因为事关成败。事情做成了,激起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大脑是个需要欺骗的系统,需要“成功”的消息来激励。如果屡屡遭受挫败的打击,自然会陷入到情绪低落的状态中。

成年人借助酒精和香烟之类,刺激神经系统,唤醒对事物的觉知。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儒家有“静坐”这一办法。佛家有“冥想”这一办法。现在,“冥想”已成为高层次人士通用的办法,用这种办法找到“自我”、反思“自我”。

我想到“磐石之身”这个词语。在行动时,要利索地完成某个动作,必定要有“磐石”般的执着。如果犹豫,时机溜走,事情恐怕就做不成了。

举重若轻,心平气和,是难得的心理状态。问题是,要保持新平和气,还要保持斗志,这就难了。古人说,成大事第一要有志,志向引导我们去克服万难,做出成绩来。非得要做点什么,非得要做成,就是斗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