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观堡之谜揭个底朝天(智眉禅师与建文皇帝第2讲)||为扶贫救困,成千上万人捐建了大观堡!,

标题:为扶贫救困,成千上万的人捐建了大观堡

上一讲以《宁远县志》和大观堡倡首者智眉禅师亲书的《白掌塔铭》为证,弄清了大观堡实为一所慈善机构,智眉禅师仅为第一任慈善机构总经理,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一   大观堡是处慈善机构

说这话得拿证据,我们就请出两位作证。

第一,有请大观堡乐善堂章程碑刻出场作证(见下拓片图)。

大观堡初建之时就只有这块章程碑。章程分三个部分:《施棺章程》、《施絮章程》和公议章程,三个章程一共十五条。其中第十四条清楚明白地写着:“立堂在堡,永垂不朽,毋得移置他处。”这一条充分表达了创建大观堡的真正目的是办慈善机构,且规定慈善机构的总部乐善堂、永善堂永远设立在大观堡,坚决不能移到其它地方。”立堂在堡“中的“堂”可从章程中弄明白,是指“乐善堂”和“永善堂”,“堡”则指大观堡。

第二,有请智眉禅师圆寂前在《白掌塔铭》中所叙的“余位名目别树别碑”的“别碑”出来讲话(见下图)

这块碑是智眉禅师圆寂前所提到的“余位名目别树别碑”,这是他为使大观堡乐善堂永久延续下去,所补充的一个条款,它和前碑之间间隔了数十年。其规定“经管者,永远依此奉行,庶历久而无弊。”它的意思是:经管大观堡的管理者,要永远按照章程条款依章办事,经历再久也不能破坏它。

智眉禅师作为大观堡的“白掌”(佛教语:慈善总管),来到这里是为“创立道场”,辞世时还不忘告诫接班人“永远依此奉行”,这说明他把自己的一身奉献给了慈善事业,是一位真真实实的慈善总管。

二   大观堡是成千上万的人捐资建而成

《宁远县志》在记录大观堡的建成时说道:“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何为“募”?

“募”即“募捐,募款”。由于他们要办的是慈善机构,就是自己有100%的能力去做到,也得要募捐,筹款,需要更多的人出物、出力,这样才能使慈善播得更远。慈善公益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既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捐助,还要有受捐助者的劳力奉献和受助。

大观堡两米厚、六米高、近四百米长的石砌城墙,在当时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再加上里面的十七间房屋建筑,在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采石,做条石、抬石、砌墙,还有外墙砖、间壁木板、房屋建设、瓦片等,不用数十万个劳动工日,是完成不了的。无钱捐献的人,就只有捐劳动工日了呵。

另外,大观堡的田产也十分可观,为装租谷,在三十里外的“寄庄都六甲”:兴建粮仓:“粮载寄庄六甲,梗名永善堂饷,乐善堂银。”其田产没个两万亩,也得有一万亩。这些田产所获租谷、钱物都是用于做慈善的,所以参与者很涌跃,很有信心。

因此,大观堡及乐善堂的建成,有成千上万的参与了,知道它存在的人也数倍于这个数目。

大观堡建成后,到此交租谷,到此求施舍的人,可谓络绎不绝,加上富足人家来施舍,再加上每年五月十六日的“首士齐集”清算慈善帐目的人数,每年最低也有五千人次到此活动,其知名度怎么也超过了当时的宁远县城和九疑山舜帝陵呵。

所以说,大观堡在其发挥慈善功能的年代里,是宁远及周边县区尽人皆知的,不是网上所说的那么神秘,很多人心中对大观堡是心中有数的。

一句话:大观堡并不神秘,它仅仅是一处由智眉禅师倡建的慈善机构而矣!

下一讲,我们讲叙智眉禅师的那些名与号,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