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建文帝避难大观堡,民国以前尽人皆知。


前言

李治军

春元先生的这段话,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即在我去大观堡和梅木塘研究建文帝问题之前数十年,梅木塘的老一辈其实都知道大观堡和梅木塘是建文帝的避难之所。李年玳和他的后辈们讲故事,则要求他们记信这些信息,以免“数典忘祖”。综合起来,也即从梅木塘始祖李德胜开始,建文帝在梅木塘和大观堡的事故就在代代相传,加上堡上的碑,再加上每年五月十六日的盛大祭祀活动和救扶活动,建文帝的故事,像春笋一样遍地开花,早已深入人心。

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像李春元先生一样,都去回忆一下梅木塘关于大观堡的故事,梅木塘的历史,这对梅木塘的发展很有帮助。在这里,我为春元先生点一个大大的赞。

我记忆中的年代先生

李春元

在我的认(印)象中,那时的年代先生个子约1.5至1.6米,经常穿一身布扣子,青布衣裤,颈上系一条表纱围巾。走起路来慢条斯礼,说起话来文诌诌的,“之乎也者”揣摸不透。他的记忆惊人,面目生得有些恢谐,好像“憨豆先生”。

他热衷于培养人,我们在他家里玩胜似学堂,经常教我们怎样做人。教我们读书认字,讲解“四大名著”中的叱咤人物。讲叙各朝代的历史故事。其中,他给我们讲了我村的故事。那时正处于打击“封资修”,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他很神秘地,比较害怕地,不敢大肆张扬,叫我们不能随便出去讲。他小心意意(翼翼)地对我们说道:“在我们寨高头,是住着一位很大很大的官,一位很大很大的官,是一位落难皇帝,“靖难王”建文帝避难之所。他叔叔抢了他的皇帝位,一路追逃我们这里来避难,希望你们要记得。“

保上的十多块碑,他说得句句在理,分析清透。

他两次进红光瑶山教书,他不懂现代国歌,他教那些瑶古老唱的是民国时代的“国歌”,差点出了问题。

6几年到7几年底,通行《毛主席语录一百条》,他有一手好书法。村里所有的墙上用石灰粉刷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开的框,要他在内写上《毛主席语录一百条》。那个时侯要背几十条,要是背不了是要扣工分的。大小几百个方框,他用了半年的辛苦终于完成了撰写任务。每一条,笔迹工整,不了草半个字。不漏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要字写漏和别字都要追究责任。时间的推移,雨水的浸蚀,房屋的改造,留下来的以(已)为数不多了。

之前的他是“个”字认不得的。只有“個”才是“个”,经过撰写毛主席语录中,这个“个”字经常出现,才了这个“个”字。

在梅木塘没烧之前,他家很富有。他老婆是不许出门的。“晒了日头有日头气”,后烧后,家也败了。全家生活也就困难了。就变成了酸臭的穷儒。7几年底(经李春元老婆回忆,应为八一年或八二年)病逝的时侯,是一具杉木棺材,先把他装时去才刷漆的,还是我帮倒刷的油漆。一个心里藏多少历史,知道好多人不知的故事,在那动乱的年月里,这样无场无息地给他带走了,终年72岁。

年代先生永垂不朽!

春元糊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