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阳虚证(脾胃虚寒)

阳明五十二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 阳明病,若中寒,胃寒气逆,则不能食,湿盛木郁,则小便不利,手足阳泄而濈然汗出者,此寒气凝结,欲作痼瘕,大便必初硬后溏,所以然者,阳明阳虚,胃中虚冷,不能蒸化水谷,水谷不别,俱入二肠,而成泄利因也。

  阳明病虚者,中少阴之寒,本气之湿盛,而病湿寒,湿寒胃逆,故不能食也。土湿木郁,不能疏泄,故小便不利;土湿必小便不利,此是一定之理。四肢与脾胃互秉,脾胃失秉,阳泄四肢,则手足汗出(此也同虚劳手足汗出,病不同而已)。此欲作痼瘕,瘕者,因湿寒而气积结块也,此积多在肠间,大便必初硬后溏也。所以然者,胃中湿寒,水谷不别故也。

“凡”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坚硬,多病溏泄。服暖水燥土之剂,阳回泄止,寒消块化,续从大便而出,滑白黏联,状如痰涕,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后行者也。五十七难所谓大瘕泄者,即此。

2 五十七难;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寒土湿,阴气凝结,瘕块累生。603页,湿寒积聚,必作固瘕。痼瘕者,瘕块坚固,石硬不软,成块而下者,即瘕之未固而后行者也。

  胃肠为腑,阳之最旺,胃肠虚寒,则阴滞气积而结块也,痼者,阴寒结滞久不去也。

阳明五十三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1 脉浮而迟,浮迟并见,则知里寒。浮为表阳之外格,迟为少阴之内格,内寒格阳,胃气上逆,阳不内交而外浮,浮则表热,迟则内寒,故表热里寒也;下利清谷者,脾胃湿寒而火败,完谷而下,吃啥拉啥之义。四逆汤,温燥脾肾,以退三阴之湿寒。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水寒侮土,饮水则以水济水,必发哕也。

2 表热者,阳不内交也,非太阳外感之热,表为阳里为阴,中寒则阴阳不交,表里不交;脉浮表热因脉迟里寒也。下利清谷,则知脾胃虚寒;此“浮”若误以为太阳表闭而发汗之,则为大逆。迟脉为阴,迟为无阳,迟无汗理,360页,脉法六十七,迟为无阳。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也无汗之理也。下利清谷者,就是吃啥拉啥之义,脾胃湿寒,火不化谷,见下利清谷则知必湿寒内盛。

按;太阳泄湿用五苓散不用汤,太阴四逆汤,一升二合都分为两次,故人病湿寒中虚,水较谷而难消化,汤药为水也不能多饮,多饮不宜,一升为200克。

阳明五十四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1 阳明病,不能食,外热而内寒,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表热必哕。

2 上条浮而表热,迟而内寒,反攻表热必哕。因其人本有胃中虚冷,本有脉迟之虚寒,误攻必哕。

3 本有虚寒,下利清谷,不要误以此外热,为阳明外蒸之热,更不要误下,此攻热就是误发汗之义。

阳明五十五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拂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1 伤寒,大吐大下,而亡里阳,中气极虚,胃气不降,而卫气失敛,故极汗出也。复极汗出者,以其人表阳拂郁,离根外泄也。中气极虚,卫阳失敛,离根外泄,是为极汗也;此极汗出,误以为表病不解,复与之水,以发汗解表,土败胃逆,因得哕逆。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2 吐之又吐,下之又下,是为大吐大下,故中气极虚,胃气不降,表阳失敛而外泄,故为极汗出。本条胃中寒冷,纯是人为误治。极虚不死,已是万幸,又误发汗,真是找死。

阳明五十六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而腹满,阳明之浊气不降,太阴之清气不升也,前后二阴,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后部不利,利其谷道,腹满之病,不过气水停郁二者而已。

1 前部不利者,通达水路,利尿泄湿,后部不利者,温燥脾胃之湿寒。

论;小便利者,大便结硬,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大便滑泄,小便通利,此为中气虚寒。前后二窍,必有不利之部。前窍不利,利其水道,后窍不利,利其谷道,前后窍通,浊气下泄,则满消而哕止。本条是教辩证论治。临病必问其大小便。本条同《金匮》卷十三,哕八。

阳明五十七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为久虚故也。

1 阳明病,潮热外蒸,法当多汗,是一定之理。而反无汗者,此为阳明之阳虚,虚而不发,则气郁于皮腠,故痒如虫行,此为久虚故也。

论;太阳为表中之表,阳明为表中之里,阳明之里虚则太阳之表虚,阳明久虚,则气虚不能透发,郁于皮腠,则痒如虫行。(痒者,太阳营郁之风,因阳明之阳久虚故也)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89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89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病人有寒,是指阳虚之虚寒而言.虚寒之人,复经发汗亡阳,中焦阳气受损, ...

  • 《伤寒悬解》阳明阳虚——四逆汤

    阳明五十三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1 脉浮而迟,浮迟并见,则知里寒.浮为表阳之外格,迟为少阴之内格,内寒格阳,胃气上逆,阳不内交而外浮,浮则表热 ...

  • 第二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起179条迄262条)

    179.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胡希恕注:赵.成本均把下条置于篇首,今依<金匮玉函经>以本条冠篇首为是. 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即病邪充实于胃内之谓,按之硬满而痛者是也,胃家实为阳明 ...

  • 太阳变证—(一)概论

    ​ 1.表证兼里实,先汗后下. 2.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3.表里同治:大.小青龙汤,五苓散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

  • 伤寒论191-200条

    以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191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胃中虚寒,阳气虚不能正常气化水液,故而小便不利,阳气虚 ...

  • 卷四140,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注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表有寒里有     湿未解也.夫表寒里湿,郁而发黄,自非热湿内瘀,     郁而成黄者比,故不可下.惟当于表寒里湿中求 ...

  • 《伤寒悬解》卷七——阳明阳虚证

    伤寒悬解卷七 阳明经下篇三十三章 阳明虚证阳明入太阴去路 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为燥土,太阴以湿土主令,是为湿土.脾胃以膜相连,<素问>语.感应最捷,胃家实则燥土司气,而湿土以化燥,胃中虚则湿 ...

  • 太阳伤寒与阳明伤寒

    今天不谦真人的一个学生问曰: 病人为中年男性,颈肩不适,颈肩凉,后背凉,手足冰凉,餐后腹胀满,打嗝后症状减轻,头痛头晕,辛辣食物后便溏,病人眠差,脉弦.用柴胡桂枝汤吗? 不谦真人对曰: 麻黄汤. 这个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经病

    伤寒悬解卷六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胃 阳明实证 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阳明者,胃之经,胃者,阳明之腑.阳明病,有经有腑,经主传输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阳之经,若胃阳非旺,则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六日经尽汗解 ...

  • 《伤寒悬解》阳明篇——阳明病来路

    阳明七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1 伤寒,脉浮而缓,太阳表闭之浮,太阴 ...

  • 《伤寒悬解》阳明总纲——阳明经病

    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 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1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阳明胃腑——承气汤证

    阳明二十九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攻之必胀 ...

  • 《伤寒悬解》阳明篇——三阳合病

    阳明四十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见下利,此太阳表病不解,木贼克土,胃腑不容而下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