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小医院痛点 呼叫医生来了
小M说:
持续的互联网医疗热让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的投身其中,一如大家所知道的,在这个战场上,有人生,有人死。但不管前辈们的结果如何,后来者们还是选择了勇往直前,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位来自军医大医院管理者的创业故事。
文∣费力波
互联网医疗在持续火热了两年之后,有进一步往深掘进的趋势,更多的医生和医院的管理层加入了创业大军。本期动脉网报道的,是一位军医大的医院管理者出来创业的故事。
过去两年,互联网医疗项目的焦点多数放在直接针对患者就诊的痛点上,逻辑大致是,从诊前、诊中到诊后解决就诊流程的优化问题,对医院本身的产业结构碰触比较少——不是不想碰,而是医院的壁垒很高,不是普通的互联网项目能够翻过去。
右一就是刚刚脱下军装的林培鑫
我们这次报道的主人公——林培鑫(林Sir),第三军医大学(以下简称三医大)毕业,后就职于学校机关成为一名管理者。三医大下属三大附属医院: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赫赫有名,年营业额超过百亿元。
林Sir攻读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硕士毕业,就职部门主要负责三所附属医院的医疗管理工作。在职期间,他做了非常多医院管理改革方面的探索。和医生相比,他更多的视觉在于医院的整体大局,即医院的优势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医院在管理结构上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方案解决。
同时,由于工作关系和林Sir善交朋友的性格,他接触的医院面非常广,私下一直有着一个不断的“业务”,那就是帮助小医院找大医生。
“多年来一直不断的有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找我,其中不乏许多公立三甲医院,希望帮忙牵线介绍医生专家。各种患者托朋友找关系请我帮忙介绍专家看病或是找床位,其中不乏很多地方领导。患者宁愿找关系欠人情长途跋涉来我们大医院看病,也不愿就近治疗,原因是因为对基层医院不信任,而我以这种方式能帮到的人是非常有限的。”林Sir告诉动脉网。
林Sir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资源优势创业,“2012年,我就想在重庆做一个医生经纪公司,但当时医生的执业政策在重庆还没开放”。2013年国家开放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林Sir的创业方向随之明朗了。
2014年互联网医疗的爆发,让他看到了将原有“业务”做大的路径,林Sir摸索出了一个可以解决医院、医生、患者各方痛点的切入点,包括清晰的盈利模式。他曾通过电话的方式,帮数十家医院呼叫了数百位医生,那时候既没有UBER,也没有滴滴医生。林Sir的想法是,可以把这些既有的刚需,从电话转到互联网,去解决更多更大的需求。
2015年7月,他开始组建创始团队。8月,林Sir在深圳正式成立了三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着手开发“呼叫医生”的产品,产品核心即是为三级及以下的医院找到符合医疗需求的医生。但三医要做的事情不限于此。
林Sir深知,患者不具备准确描述病情和辨别医生的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患者就近入院,无法诊治时由院方来联系最适合该患者的专家到院支持,而不是让患者转院,去经历挂号难、等床位的过程。这也变相实现了分级诊疗。
“呼叫医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建立医院的发单系统,即优先解决买方市场。
医院可以更方便的请三甲医院的医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医院将患者留在本地,提升本院运营收入,而患者本地就医可以获得最高医保报销比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从而引流更多的病人。
围绕着这个逻辑出发,林Sir创业的第一步就是对接医院。由于过去多年与全国各地医院的合作,让他很容易就建立起了第一批种子医院,102家,主要是分布在重庆、北京、广东,这些医院之前是通过林Sir的电话解决了需求,也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之后,他又迅速合作了1028名三甲医院中级以上的医生,其中多数也是之前就有过业务往来。在重庆主城区,目前已经可以做到医院下单,专家在两小时内抵达。
在成立公司两个月的时间里,截止到10月20日,医院通过电话下单,已经顺利达成的门诊、手术、会诊58单。这也是林Sir和许多互联网人创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产品出来之前,已经在线下实现了大量的产品验证和成功案例。
现在可以来讲讲“呼叫医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产品了。在解决了买单方和卖单方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做连接。这个场景和专车模式非常像,就是医院发单、医生抢单。只是医疗是个严谨的行业,对抢单医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这是医院发单页面,注意,这个抢单不是谁都能抢的,医院在发单的时候,就会注明,需要的医生科室、级别、地区、时间等,需符合条件的医生才看到订单。
在医生成功抢单后,双方进入了诊前沟通的环节,可在线也可电话,这一环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医生要在实地合作前充分掌握自己需要了解的患者信息,从而确定诊疗方案,并告知院方需要提前做的准备,这是同行之间的专业沟通。
整个产品的逻辑是,让医院和医生的合作变得更简单。预计在11月份,呼叫医生第一版产品就将在安卓各大应用平台上线。
目前市面上,关于医院和医生合作的模式很多,有体制内、体制外医生集团,有名医主刀,也有大量的医生经纪。
“呼叫医生”走的路子其实是不同的。首先从性质上来讲,它是一个为医院和医生提供服务的平台,双方自由发单接单,跟平台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平台为用户提供保障;其次,保护医生用户的执业隐私,整个流程要到确认合作后双方才能看到对方个人信息;第三,有效结合互联网优势,模式可迅速扩展至全国范围。
前期暂不开放患者用户,是考虑患者不具备辨别医生的能力,院方提出的需求实际就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院方与医生之间同行业的沟通协作才是最精准高效的为患者服务,解决患者痛点。
另外,在大家都关心的医患关系、保险方面。林Sir也选择了比较与众不同的道路。大部分医生集团在和医院合作时,包括各种飞刀手术,医疗事故都由医院方来负责,而呼叫医生选择平台来承担。
在社会上大力讲医患矛盾的背景下,林Sir的思路显得非常大胆。过去多年里,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每年组织全国临床新技术的评审和附属医院医疗纠纷处理,积累了全国各科医疗专家资源及医疗纠纷把控的经验。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医疗事故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社会是有夸大化的倾向。”林Sir告诉动脉网,因此他选择的解决办法是,和专业的机构合作,自建保险基金。林Sir认为这也是为医院和医生解决了后顾之忧。
因此,呼叫医生提出的是:平台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公司的保险、法务以及第三方医疗鉴定委员会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面了解事故细节,配合院方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协商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如果明确事故是因医生失误造成,平台承担赔付责任。
林Sir与很多互联网医疗的创业不同的地方,在他医院管理者的身份,他更懂医院的每个环节。而他的同学,师兄弟遍布全国,很多已经是医院的院长、管理层。在出来创业的时候,他的导师甚至给他不小压力,因为很多前辈都希望年富力强的他,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促进医院的优化。
动脉网记者此前还采访了前新桥医院的院长王卫东先生,作为军队医院的首长,他将新桥医院从几亿做到30多亿。卸任后的王卫东,被各方新的技术企业、互联网公司邀请,参与各种学术论坛。他了解医院的问题,也对互联网抱有期望,并对林Sir这样的创业提了非常多的建议,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医院的运行逻辑,这需要非常懂行的人来推动。
此外,记者还采访了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教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俊国先生。他非常支持医院管理层去做互联网的尝试,尤其是对提高医生水平,解决医疗不平均的现状问题,他认为通过互联网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从教育的角度,陈俊国也特别希望未来医学生能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获得更佳的职业途径,也让社会对医疗行业有更佳的信心。对于林Sir的项目,陈俊国很看好呼叫医生对平衡医疗资源的价值,也对林Sir的项目充满希望。
对林Sir来说盈利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快速地做大。因为早在多年前他就解决了这个盈利的问题。
比较奇特的是,大家在担心医患问题的时候,林Sir把自有的保险也列为了盈利点之一,显示他对医患的风险控制很有信心。
虽然出身于医院,林Sir还是非常注重互联网的打法,他的计划是在既有产品已有盈利点的基础上,确保医院和医生间的最佳体验。之后在中期再进入患者端市场,获取更大的盈利机会。
融资方面,林Sir及其团队前期采取自投,主要用于技术开发、团队建设和资源拓展。目前,林Sir也正与多家机构在洽淡合作。
END
点击图片阅读推荐内容
不用点了,人家是硬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