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诸说考察
“新绛”诸说考察
《金匮要略》治妇人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一句,清初《医宗金鉴》认为是衍文,意思是可能非仲景方,但苏颂《本草图经》亦云“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复代赭汤,杂治妇人有三物旋复汤”,《本草图经》发行在林亿等校订《金匮要略》之前。可知至少在宋臣校《金匮要略》前旋复花汤确已有之。古本中此处原本应有错漏,因其后的“胶姜汤”也无方,林亿注说“臣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艾汤”。从林亿此注看,其所见诸本应皆有此旋复花汤方。
对于《金匮要略》中旋复花汤的药物“新绛”,明代以前的主流本草都不收载这个药物。明初赵良仁《金匮方衍义》云“新绛疑是绯帛也。凡系帛皆理血。血色红。用绛尤切于活血。”这大概是新绛解释成绯帛之始。本草书中,“绯帛”最早出现大概在宋代《证类本草》中,收载有“故绯帛”,化成灰为散内服或外用膏药,治疗痈疽毒肿之类。明清医家对于“新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认为是新绛纱(新染红的丝织物),此说又有红花所染之绛以及茜草所染之绛等不同观点,甚至还有认为猩猩血所染之绛为真的观点,故“新绛”清代常称“猩绛”,但以血染纱无非江湖传言而已,以讹传讹。此派方剂具体所用,或丝帛化灰用,或直接用丝帛,或用茜草代,或用红花代(草红或西红),如叶桂《临证指南》有用“红花”代用之例。二认为新绛是降真香,始于清初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清代有的医家无法判定,干脆就综合两论在旋复花汤两者都用,吴鞠通多以新绛纱包旋复花入煎,方中又兼用降真香末。
清初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里说“降真,原名新绛。”但卢氏说降真香是新绛似凭空而来,并没说什么根据,古人用香一般不尚新的,新降香是什么意思?且降也不是绛。降真之名,《本草品汇精要》云:“烧之能引鹤降,功力极验,故名降真。降真虽可以止血,也偶见治妇人血海败(见《普济方》1406年)。降香,汉唐本草失收。五代李珣《海药本草》始引晋宋徐衷《南方草物状》(4世纪,一名《南州记》)收录“降真香”,能证明汉代有这种东西吗?就算当时有那也必是昂贵舶来货。降真香在唐代方书中仍极罕见,以“降真”、“降香”、“降真香”、“鸡骨香”、“紫藤香”在《千金》、《外台》中检索,仅《备急千金要方》之“百和香”方中一见“鸡骨香”。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也不过出现十余次,多用于疮疡之类。降真香似乎是宋代香药流行后才较常见。况且在清代以前,从未见有资料说降真香是新绛。今人王祥红等力主此说,论据主要有三,一是“新绛”应为新出现的染绛料,海南岛黎人染布用降真。二是因降真香止血效果神奇。三是清代不少医家旋复花汤中用新绛屑,与原方用量“少许”合,与取用降真香取屑用法合。新绛用降真香,旋复花汤或也有良效,但未必新绛即是降真香。清代医家用降真香是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所论。琼岛黎人用降真染红布因荒野易得,中土何寻?海外珍异香料而已。何况唐宋以前,琼岛乃海外荒蛮之地。元初黄道婆才将琼岛棉纺织造技术带回故乡松江府(上海)。若真为降真香,则旋复花汤当为后世方。但王祥红等从新染料、从用“少许”角度考究倒很有启发性。
从文献搜索来看,认为“新绛”是新染红的丝织物是清代医家的主流认识,《吴鞠通医案》中就多见“新绛纱”,用旋复花也常注明“新绛纱包”。近代药用“新绛”用红花或茜草其实是代用,即认为新染红丝织物的药效主要来自于染料之红花或茜草,毕竟药肆多不备“新绛”这味药。今有人说陶弘景认为新绛就是茜草,其实陶氏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只是说茜根“可以染绛”(《本经集注》),或说“茜草即染绛草也。”(《肘后》)。近年郑金生先生考证也认为本药当指茜草初染尚未经洗涤使用的丝织物,因出土汉代丝织物的化学分析表明其染料中有茜草素和靛兰,今用药可用茜草代之。见今医者实际还是多用茜草,或因更易得。
“新绛”为绯帛说的问题在于,东汉许慎《说文》云“绛,大赤也。”绛字一般用作形容词,是指大红颜色,并非指丝帛,查《康熙字典》此字也并无一处解释为丝帛,后人因其有丝旁易误认为是丝帛。红色丝织物古人一般称为绯帛,《說文·新附字》云“绯,帛赤色也。”古方中确有“绯帛”一药,《金匮要略 杂疗方二十三》“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中就用到“绯帛”烧灰入药。如果旋复花汤方用红色丝织物,仲景何不统一用“绯帛”或“新绯帛”或“新绛帛”?何以写作“新绛”?若是只取丝织物中茜草物质,仲景何不直接用茜根?茜根非难得之物。郑氏所论似未意识到这一点。
除外科包扎、膏药摊贴、裹药、筛药之外,丝帛入药唐宋方书也偶见,名称有“绛绯”、“故绯帛”、“故青帛”,见《外台》、《太平圣惠方》等,都是化成灰为散内服或外用膏药,治疗痈疽毒肿之类。尚没见当时用于妇人血崩的。在唐宋方书药书中,丝织品入药多取“故”者,若旋复花汤之“新绛”为丝织品,何独用“新”者?
明初《普济方》(1406年)[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崩中漏下]中,有“一笑散”:“治妇人血崩。用新绵一口。烧灰研为细末。用酒调服立止。”名“一笑散”以示效奇,但真不真呢?我找不到医案。此法也不知是古已有之,还是受旋复花汤用“新绛”启发而来。总之明初开始出现丝帛化灰内服治疗妇人血崩情况。
明末《本草纲目》的绯帛主治:“绯帛∶烧研,敷初生儿脐未落时肿痛,又疗恶疮疔肿,诸疮有根者,入膏用为上。仍以掌大一片,同露蜂房、棘刺钩、烂草节、乱发等分烧研,空腹服,饮下方寸匕(藏器)。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好古)。烧研,疗血崩,金疮出血,白驳风(时珍)。五色帛∶主盗汗,拭干讫,弃道头(藏器)。”李时珍时代,绯帛出现可以“疗血崩”,但仍然是“烧研”为灰用。可见明代以丝帛化灰疗妇人血崩比较常见。到了清代好像就变成直接用丝帛(不化灰)的多了。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1264年)有“茧丝汤”治消渴,后世或称缲丝汤、蚕茧汤,《本草纲目》云,蚕茧治痈肿无头,烧灰酒服。煮汤治消渴;缲丝汤及丝绵煮汁,功用相同。又黄丝绢能补脬(膀胱)。也没见用于妇人血崩。所以用绯帛直接入汤药治妇人血崩大概是从清初才开始的。
清初张璐《本经逢原》(1695年)中云“新绛治妇人血崩。丝本主血,加以色绛,又用灰,所以取治失血有效。”但他在《张氏医通》(1695年)中用旋复花汤,新绛却是“生用。尺许”。并不是用灰。《张氏医通》[卷十妇人门上 经候]又云:“新绛乃丝帛之染绯者,主活血。”黄元御《金匮悬解》(1754年)云:“新绛,即织黄绢。”吴鞠通《医医病书 伪药论》(1798年)云“新绛纱内系三品生丝.既能通络,又能补络……今人概以帽帏代之,断不可用也。”吴鞠通多以新绛纱包旋复花入煎,方中又用降真香末。
“新绛”若是新染绛纱实际也没什么实用价值,因如今纺织品多用化纤和棉,一般找不到真纯丝绸入药(蚕茧可否?),真丝绸燃烧之后会发生蜷曲,产生类似动物毛发燃烧的味道,离火之后拒燃,燃烧的残留物是灰黑色的疙瘩,容易碾碎。实质跟羽毛、羊毛、头发燃烧后的物质相当,都是蛋白质燃烧后产物。
古代方书中的药物,名称中有“絳”字的,检索所得无非就“新绛”、“绛矾”(煅红的绿矾)、“绛雪”(丹药粉,也可治产后血运,这个也值得注意,但汉代大概还不能炼制此物)、“绛绯”(化炭灰治疔肿)、“绛草”(即茜根)、“染绛草”(即茜根)、“绛香”(降香)等几种。
“新绛”另一个比较容易建立联系者就是茜草了,茜草,一名地血。古人曾认为茜根是生于人血之类(见《本草纲目》)。其根黃赤色,我国自古都做紅色染料(秦汉纺织品中含茜草素)。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蒨即茜草。晋刘渊林《左都赋注》:“绛,绛草也,出临贺郡,可以染”,故 “绛”也可指染红色之绛草。《普济方》(1406年)[卷二百五十二诸毒门蛊毒]有五蛊汤,用到“荷根”与“绛草”,且“绛草”注明“即茜根也”,而陈藏器以为荷与茜,主蛊之最也。唐代《外台》[卷第六·下焦热方六首]引六朝谢士泰《删繁》疗下焦热,毒痢血如鹅鸭肝不止,升麻汤方。方中也同时用到绛草、荷根,那么至少六朝“绛草”应该就是茜草的别名了。《素问·腹中论》中有治疗血枯(脱血伤肝)之乌鲗骨藘茹丸,其中藘茹即茜草,其所治疗也和《伤寒论》旋复花汤治疗妇人血崩、肝着暗合。茜草在丝绸上的染色效果好过棉麻,且陈旧的茜草难以染出艳丽的色光。这或许是用新绛(草)的原因?近人李益三等认为“新绛”即新刈茜草。
问题是《本经》中已经载有“茜根”,西汉《范子计然》也列有“茜根”,可知当时它已成为大规模的流通商品,仲景何以不直接写“茜根”或“藘茹”呢?这也不合理。
近人或云生茜草既能行血,又能止血,故有’血见愁”之别名。朱良春云止血当用小剂量,行血则须大剂量。
又有今人认为新绛就是代赭石的别名。理由是旋覆花与代赭石配伍是特定模式,认为旋覆花汤与旋覆花代赭汤所治相类,代赭可治女子赤沃(尿赤)漏下,带下百病,新绛产绛石(代赭石,即赤铁矿)等等。旋复花汤用代赭石或也取效,然所论也不足为凭。山西自古有故绛和绛两地名,新绛县是近代命名。
总之,“新绛”到底是什么?不论新染绛纱还是新刈茜草、或红花、或降香,目前都不能特别令人信服,每一种观点都有可被质疑处。此外,本人还考虑过新酱(可治妊娠下血、堕胎血下,酱、葱皆日常之物)、朱砂(可治胎动、胎死不出)、月水(古人认为可治胞衣不出、内血出不止)、阿胶(新胶,唐代《产宝》妇产方中胶多与葱白同现)等可能,也皆在可否之间,终难立论。
附 录
我注意到,古代织染红黄色之物,本草中多能治疗妇人漏下之症:
茜草根(染红,地血、血见愁,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跌,蛊毒。);
代赭石(赤铁矿,染红,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
红蓝花(染红,可作胭脂 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
地黄(染黄,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 《产宝》中妊娠下血最重地黄);
苏方木(染红,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候不调及蓐劳,产后恶露,血运);
栀子(染黄,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
降真香(黎族染红 ,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
丹砂(染红,可作唇脂《普济方:妊妇胎动∶朱砂末一钱,和鸡子白三枚,搅匀顿服。胎死即出,未死即安。十全博救∶疗子死腹中不出。用朱砂一两,以水煮数沸,末之,然后取酒服之,立出)。
参考文献:
李益三《论金匮注家对新绛一味药之误解》, 江苏中医 , 1963 , (6)
郑金生《旋复花汤中的“新绛”考》,《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期。
简奥斯汀网文《旋复花汤的“新绛”小考》,经方医学论坛。
王祥红等《仲景<金匮要略>旋覆花汤中新绛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