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音步值得一议

编辑:海客

诗歌音步值得一议

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

卡莱尔说,诗歌是音乐性的思想。

如果我们承认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可以从音乐性角度谈谈诗歌的音步(foot)。进而对格律再做一些探讨。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有两个观点:

一个是:音步是诗歌最小的韵律测量单位。

另一个是:经过韵律分析而看到的主要音步种类和数目,决定一首诗的格律。

关键词:韵律测量单位,格律。

你同意这两个观点吗?如果同意的话,是否可以提出你的想法和观点。谢谢!

金山国学:
西方的韵律和东方的格律都是讲究诗歌的音乐性。我们的格律诗更严峻,但这有利有弊。现代出色的汉诗更多模仿西诗的韵律,但是我们不读西方原诗,创作难以超越,学古典格律诗以简驭繁的同时可能让新汉诗增强韵律自觉。
海客:
先生的想法有你自己诗歌写作与学习的实践体会。非常好!你对东西方诗歌音乐性的认知,使我们联想到当前许多诗歌盲目状态下的草率。诗歌创作从音步引向音乐性的问题,应该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你提出的二点很好!一个是不读西方原诗,难超越西方,那么我们是否要大力普及、学习、交流西方原诗而不是仅仅阅读翻译诗?如何全面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阅读者)的审美的趣味?二是如何在学习古诗中以简驭繁并增强韵律自觉?可以有更具体进一步的说法和建议吗?谢谢!
金山国学:
我只是对学古典诗转换到新诗的压韵有一点把握,以往写新诗比较自由,押韵可有可无,因为学习了严格的古典诗,现在觉得新诗押韵非常简单。古典诗一个部哪些字都是规定好的,而且字不多,不能混用,许多字和语境其实无关,字少造句困难。而新诗不必用旧典,压宽泛的拼音就可以,用字无限,写意自由,但是诗歌的节奏感肯定增强,何乐不为?
海客:
现代诗的节奏感确实比古诗自由、随意、便捷,但是这轻便会否流于草率?这两种关系是否存在?如何把控?
金山国学:
许多人往口语诗和散文化方向走,固然取得一些成功,但是诗歌口语与散文化泛滥成灾,难辞其咎。所以继承古典格律诗本身是独立的创作,也是中国诗人,创作自由体讲究音乐性,一种修炼的功夫。
海客:
说得好!点到当代诗歌问题症结所在。诗歌在散文化尝试多年后,当今出现的口语诗,是以反传统、反散文化“莽汉”面目出现的,但是,这些口语诗诗人自身文化积累严重不足,又一味反五四以来的新传统,导致口语诗成为一种标识性的符号;成为大部分诗人借社会问题宣泄个我的戾气,并因此获得同病相怜人的赞许和市场。这是艺术的疏离及泛诗化的现象。
你提倡的“继承古典格律诗本身是独立的创作,也是中国诗人,创作自由体讲究音乐性”很有意义而且是求实的一种实验。只是我们诗人中凡对古诗格律深究的,大多不爱写现代诗,深愛现代诗的却大多不喜或不深究古诗的格律。这里有两个很大空白区域。
楼如岳:
英文中没有平仄,但有轻重音之分。英诗中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foot)。在汉语中,一个音节或者多个音节组合,会形成“顿”,而顿就是音步。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些停顿则为音步。
学习体会
(1)英语没有平仄,音步帮助英语诗歌获得美感;
(2)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音步与平仄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今新诗或新格律诗,关注音步,可以形成一个新的音律突破口;
(3)无论中文诗歌/英文诗歌,都有一个朗读和聆听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一首交响曲总谱拿来,指挥人不同,理解的不同,乐曲音步处理的强弱不同,形成曲目风格版本也就不同。诗歌也一样,不同的人,读出不一样的音步和不一样的味道。
以上条学习体会,我强调第三条。
海客:
楼老师关于音步整理出的三条学习体会或感想,非常精彩!将音步与朗诵、聆听诗歌听觉感的再创作联系起来,如此,可提升音步对诗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现代诗的音步实践,五四先贤郭沫若、闻一多等有独特的建设。当代诗坛对音步的认识似乎愈来愈淡漠。最近,雷平阳写了一首1805个字的长诗《修灯》,诗歌连句比散文还厉害,全部是连句,一行也不分。这和他的《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旧作一样,都是一种脑筋急转弯标新立异的新符号,然而这样的诗歌却获得了大奖。雷平阳和评奖者将诗歌带向何方?但愿他们的尝试不要有违于何其芳的忠告:新诗破坏的多,建设的少。
东方鹤:
我可谈不出啥观点!但我非常同意海客的观点!
诗歌若不讲究节奏和韵律,那就不成其为“诗”!
可是所谓“大诗主义”提倡以来,这些东西差不多全被抛弃了!这不是进步,是因无知而倒退,是可悲的!
海客:
康老师,谢谢!我读你的诗,有个明显特点,即气韵生动,节奏铿锵有力。我想求教一下,你的诗的音律除心灵和性格使然,在其它方面,如东西方诗歌音律上是否有些学习或影响?
东方鹤:
我不喜欢翻译过来的外国诗,一首都不喜欢——不管它是普希金的还是海涅的!在中国古典诗词面前,它们(指翻译了的诗)不是诗!
我很狭隘!我只喜欢自己民族的,尤其《诗经》的国风和唐诗宋词元曲。
她们的意境太美太美了,且有韵有律,音乐性特明显!但自己没有走进古典诗词的创作,只留着“基本押韵”的原则,写现代诗!
那些口水、口号、老干、朦胧、下体,不入我眼,故不写!当然,有时也有些“遵命文学”的文字,也没办法!
海客:
康老师:你的诗有很鲜明的华语传统,即使节奏感也如此。我们在继承传统时,如何超越西方?不妨有所留意和关注,这对我们写诗是有益的。
东方鹤:
写诗不是为了“超越”谁谁谁,也不是为了标榜“我开创了什么什么”,很简单,就是“我用我手写我心”了吗?这有综合的艺术手法在里头!
真正的诗“心”是干净明亮的,有时愉悦,有时疼痛;写诗就是“诗心的修行”!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多鲜明,多晶莹!就像处子的肤,一划就破!
那些牢骚的、诅咒的,在我看来,只是“戾气”!
海客:
谢谢康老师,随意交流最好!不同观点很正常。
你的诗歌审美意识和你引用的《诗经》,很能说明你的诗观,写诗确实是心灵和艺术的修行。
修行,有时有“行”的痕迹和记录。释加牟尼用七天七夜修成正果。这七天七夜,一个生命节点。如果将圣人一生看成一首诗,七天七夜不知是否像一首诗中的一个音步?扯得太远,不恰当的比喻吧。
通过比喻我在此只是强调音步于诗的重要性,不知妥当否?您随意,愿随意交流。
东方鹤:
世尊那七天七夜,如同诗人喷吐欲出前的静止,如同歌者尽情放歌前的突然停顿,是何其的珍贵!世尊完成了由凡入圣的过程,诗人和歌者完成了一首诗、一首歌的创作!
这当然是一个高贵的“音步”!
阿贝德:
蔡老师好!音步问题从未去深究过,说不出所以然,是写格律诗要注重的技术。自由诗的节奏、韵味、押韵都应该与音步有关吧,可以从一些专业的书中找到原理,关键在于运用。写诗有时是自然而然产生内在的韵律(我暂时还没去看关于音步的专业书),但写自由诗不宜刻意找音步,写格律诗要讲究的。写歌词更讲究节奏、韵味、押韵,这样的歌词给作曲者提供了更具音乐性的文字,有些好的音符和旋律会直接来自好的文字。
海客:
谢谢朱老师!你以你的歌词创作体会谈音步,这样的说法使音步的权释增添了新的内容,因为歌词中的音步更具有音乐特质。非常好!
阿贝德:
音步Foot,
英诗中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叫作音步。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可能为两个或三个音节,但不能少于两个或多于三个音节,而且其中只有一个必须重读。分析英诗的格律就是将它划分成音步,并区分出是何种音步以及计算音步的数量。这种音步划分叫scansion。根据一首英诗组成的音步数量,每一诗行一个音步称"单音步"(monometer);每一诗行有两个音步的,称"双音步"(dimeter);含有三个音步的,称"三音步"(trimeter);此外还有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ctameter)。
顿,
1.表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也称顿。
2.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 一个音步一般含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节,其中有一个音节承担主要重音.(或者在音量格律里音节根据特定的模式分为重音节和轻音节).最常见的音步类型包括抑扬格,扬抑格,扬抑抑格,抑抑扬格和抑扬抑格.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音步.
3.音系学中的基本节奏单位. 典型的音步是由音节序列构成的,其中有一个音节承担重音或其他韵律成分. 在节律音系学里音步概念是极其重要的. 然而,对于没有力重音或有音节节拍的语言来说,音步概念是否有用还不清楚。
阿贝德:
中国古诗词更讲音步啦。
海客:
你引证资料可对音步有所帮助。谢谢!现代诗歌打破四言、五言、七言的多音步,明显受西方诗歌影响,特别是惠特曼多到十几、二十多个音步,太阳社郭沫若、穆木天等曾尝试过。但是如何中国化,如何超越西方?目前诗坛上还未有显现。
阿贝德:
蔡老师,当我年轻时第一次读到郭沫若的《站在地球也上放号》是新奇的,也就是说长句的表现力也很强,音步的作用也许在英语写作和朗读中更体现其艺术魅力,我们则能感受到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
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极其典型,长句的艺术魅力很震撼,1980年听曹伯荣朗诵,我们一群文艺青年听得五体投地,都去读这首诗了。征帆的长句诗之前读过,有火的炽热和激情。
海客:
是的。惠特曼和郭沫若等诗篇都是通过长音步,显示磅礴气势,这是现代少年中国和美国大陆开拓创新时诗人共同豪迈的气慨。
水晓得:
谢谢老师。对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我认为诗是最接近音乐的文字。在艺术的台阶上,诗是仅低于音乐的一个分类。所以诗里肯定较其它文学形式保留了更完整的潜在结构。只是我们这代人的学业先天不足,我的学养不能支持我对此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当然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对于这两个观点,能否提供一下具体例子,让我先学习一二可否。多谢。
海客:
水老师:谢谢诚意的回复并探讨!第一个问题,最小的韵律测量单位,如中国古诗平仄,现代诗一行诗中一音节(通常是一个词语),第二点通过音律分析,看到音步种类和数目,再看到格律。这如李清照的词和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似乎这样看与词典中的认知较接近。当然词典也有地域和时代局限,是供人学习参考的资料。关于音步和英国词典的词义,我目前是如此浅陋地认知的。
水晓得:
好的。我仔细想想。谢谢!
就顿式(句式)来看,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的十四行诗大体上是统一的。因为西方语言基本上都是字母语言,在读音上几乎都有轻重之分,一个轻音节加一个(或二个)重音节便组合成一个“音步”。传统十四行诗的每一个诗行基本上都由五个音步组成,而音节轻重变化又构成不同的诗格,“轻重”组合的称为抑扬格,“轻轻重”组合的称为抑抑扬格,而“重轻”组合的则称为扬抑格,“重轻轻”组合的称为扬抑抑格,等等。
这些诗格由诗人在创作中根据情绪的起伏而自由选择。十四行诗的句式、段式、韵式等在发展过程中发生过很多变化,如节式有3/3/3/3/2、4/4/6、5/5/4、4/4/3/3等等;句式有三音步行、四音步行、五音步等;在诗歌中,韵式的变化本来就是无穷的,再加上在十四行诗中由节式变化而形成的新的韵式,更是难以统计。
一般说来,在诗歌体式的借鉴中,韵式、段式可以直接移植,但“音步”则由于语言自身的差异而不能搬用,因此,不少诗人在创作汉语的十四行诗的时候,将字母语言的“音步”转化为汉语诗歌的“顿”,多数诗人都是将西方十四行诗的五音步转化为五个汉语“顿”,也有的将其转化为四个“顿”,还有的诗人根本不顾及“顿”,只追求大体上的近似,便构成一些变格的十四行诗。
我在找十四行诗的材料时,无意中看到了有关“音步”的一些说法。也许你已经看到过。
秋枫:
也说二点:为什么读西诗的目的是为了超越?东西文化本就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根基,读是了解西方文化,是学习、借鉴、应用,而非超越。科学只能发展,不存在超越,超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意淫。此其一。其二,诗歌天生就带来音乐属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诗歌都有韵律之美,没有了韵律谈乐感,岂非是无本求木?眼下口语话的文字,原则上不是诗歌,它的出现是现代人解压减负偷懒的一种方式。泛滥成灾的所谓诗文已经不是阳春白雪了。不论也罢。
海客:
超越,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与核心所在。文学创作即文化创造,本来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秋事业。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旗帜鲜明提出文学与科学“超克”东西方的人文思想,在文学上不仅要超克先师—中国,还要超克后师—欧美。俄罗斯十九世纪以前被欧洲视为“土包子”,后来学欧美,才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渐有与欧美文学、音乐等才艺相媲美的大师,并有所超越。
口语诗问题很赞同。李白《静夜思》、李商隐《乐游原》,都是口语诗,他们不仅仅写些口语诗,主要是由诗情选择诗是赋或风及律诗等各种形式。现在口语诗很时髦,一些无根基,无思想的所谓口语诗诗人,一天写十几首,专写口语诗。其实,这种行为不仅仅有艺术上形式单一化,不完善的局限,而且这种过于单一,过于做足,一根筋的“过”与“狂”,会否对人格、人性带来不健全的影响?至少,这种急吼吼的心态和腔调令人置疑。
戴炳海:
海客先生问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本人完全赞同。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诗歌音步的定论要是与中国诗歌音步理论相比,很少有可比性且逊色。首先一点,中国二千多年诗歌传承,英美诗是无法同中国古诗词相比的。如果将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作一番研究推敲,那些英美诗的音步又算得了什么?对不起恕我无知狂言和乱说。

海客:
我赞同上面的观点。
我以为古汉语单音字多,而且多为五言,七言等奇数,可用平或仄单音去调节音律。现代汉语双音节居多,双音节中有平有仄,现代人追求快节奏。用平仄去调整音律,有束缚也有限制。现代诗的音律是随诗歌节奏感而产生并附丽的,如戴望舒《雨巷》,闻一多《洗衣歌》等。它们的音律多以心律的不同而展开不同的音步。相比古诗更自在、更自由,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从这一点说,古诗与现代诗都有音步的。
水晓得:
音步、音律和节奏的概念?
海客:
这个我按我自己所理解,粗浅说几句,仅供参考。
音步是诗中最基本的音律单位;音律是诗中的旋律;节奏是诗歌整体或一段节的音乐节点吧。
水晓得:
刚才来不及打区别。不过已经清楚了。
水晓得:
我想我的理解和意思基本和你差不多。我回去再仔细想想看。
海客:
[海客与蓝格先生聊天记录]
海客:
供参阅,可随意交流并探讨。谢谢!
水晓得:
发来的你和蓝格对话都看了。确实有道理。但我认为这个有理也是局限性的,非(或者说达不到)普遍性。现代诗的出现和发展是和社会发展有紧密联系的,既然文化已经成为个性化的社会文化(当然还存在官方主流这里不讨论,因为总是正确的),就拿现在媒体来举例纸媒实际已经不是主流了,网络的发达,视频已经占去了文学的半壁江山(可能比例更多),还有如哔哩网这类的艺术形式(二次元和鬼畜等)存在和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整出个一统江湖的灵药是无望的。因此可以在喜欢的人群里发展和实践。也就是说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讨论其逻辑或者理由,因为要去说服的对象不存在(或者说忽略不计)!!!
还有以我的素养(比较低端)认为考究到节奏已经很好了。我是认为表达的内容比格律重要得多,格律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对表达形成了阻碍。宽泛地说格律也是节奏的一个部分,是比较规律和严格的节奏(或者可以贬意地说成比较死板的),现代诗的内容的宽泛和赖以生长的迅速发展的科技因素是无法装到一个千辛万苦搭好盒子里去的,意思是这个孩子比你做的衣服速度快得多。所以他的皮肤就是他的衣服。也许裸体看着难受,但你没法给他穿衣服是事实。胡乱写了些断想。供你参考。
海客:
音步是诗歌音律的基本单位,对音步探究可以从艺术途径认识到一首诗的成败得失;也可以看到一首诗何以成功的经验;甚至可以从许多诗中窥视诗风民俗人心等等,所以,我觉得分析音步,不是一定要如何弄出现代诗歌的新格律,而是认识到如何尝试、创作、拓展符合中国国情现代诗的音步,或者对此开始有一个重要性的认识。
戴炳海:
诗与歌有共性也各有特性。好的诗都讲究音节和韵律,可谱曲,可唱,但有的诗尽管历久弥新,只能读,却无法唱,连吟也难。歌,可以是诗,也可以是词,甚至是赋或曲,都可以唱,因为其共性都具有音节、音律和韵律。汉赋或唐诗宋词以及元曲在戏剧中有大量篇目,或在民间舞台上传唱,這方面关汉卿,王实甫是词曲高手。
有关诗的音步问题,本人完全赞同。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诗歌音步的定论与中国诗歌相比,很少有可比性。首先一点,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英美的自由诗无法同中国古诗词媲美。如果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作一番研究推究,那些英美诗音律哪有这么远古与谐美呢?
对不起,恕我乱谈。
海客:
可以,我们随意交流。
明静:
有注意。但不很严格。
海客:
这是普遍现象,我也是,知道音步,但很难兼顾。在诗意抒发和句子的表情达意中,往往难以面面俱到。
明静:
对头。
龚启和:
卡莱尔说:'诗歌是音乐性的思想……’。如果我们承认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不得不承认,诗歌的音乐性只是诗歌外在的表达形式,而思想才是其内涵。而音乐性不只是简单的格律就能概括的,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搏动并由此带来的节奏和韵律,即诗的内在旋律。事实上,所有的音乐形式,都是心灵旋律的外化。而心灵的旋律千变万化,以至无穷,才有了音乐形式的千变万化。所以,诗,心灵的吟唱,又岂能为'格律’所束缚?
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
那什么是音乐性呢?思想是如何通过音乐性来表达呢?
诗酒自娱:雷平阳的这首“现代诗”,1805个字一行不换,得了大奖(链接资料的标题)
龚启和:
有些分行,不一定就是诗;有些不分行,不一定就不是诗。是不是诗,取决于内在的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雷平阳这首诗最大的意外效果和收获,恐怕就在于此了。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