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中很常见的「发票转一圈」是什么意思?
答:都是考核闹的!业内人士称之为“过票”
业绩考核一般分为规模和效益两部分,规模指产量、发货量、销售量,最终表现为销售收入;效益指毛利、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息税前利润等,最终表现为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考核中收入类指标最好完成,利润类指标就比较难,现金流类指标最难完成。
收入类包括营业收入增减,也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些,像上面说的“公司开发票给下游,下游再开发票给下游,最后这下游又是公司的上游”,转个两三圈,收入成本都有了,周转率的分子也是收入成本,分母不变,指标就很好看;
利润类指标就麻烦一点,搞不好就要做假账,让人发现了还可能被处罚,不如转发票来的理直气壮;
现金流最难,回款得来现的,客户可以配合你做假,却未必会配合你打款,这个成本太高了。
实务中我们对下属单位考核有关规模的财务指标是最好下的,一般都能完成,有单位利润就几十万甚至几万,但收入能上亿。相关的质量指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款周转率完成的也相当好。到了效益指标就不行了,规模再大没有真金白银进来还是不行。)
真实的原因还是规模好做钱难赚!
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转小圈做贸易,从A买货卖给B,B再卖给A,什么货不重要,甚至货根本没从公司手里过。就是票据流和资金流转个圈。这样过账都是平进平出,收入和成本几乎一样。但有时太明显也会做点差价,留个1%—2%毛利。以后再通过其他方式把利润返还给A。
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开个票无所谓,平进平出,交不了多税。但资金出去就不能保证一定能收回来。而且借别人账户总要付出一点代价,企业得了名(收入)丢的却是实(利润),不划来。
想防范也很容易,把规模考核的指标占比降低或干脆删掉非主业纯贸易类的收入。
这道理谁都明白无奈做不到呀!国资委、财政、统计局都对规模有要求,考核占比很高,相比创利是人都会选择过票,大家都很开心,最后GDP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