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女人》之爱花(57):王一东养鱼
99
王一东去了趟大柴湖,见了小姨子李丹花和一担挑白顺阳。
丹花当上了副镇长,白顺阳也转成了公办教师。白顺阳听王一东说要养鱼,二话没说,就把家中的5000元积蓄全部给了王一东。一东没有想到顺阳这么慷慨。当他接过那厚厚一叠钱时,手有点抖。
顺阳说:“一东哥,养鱼是一门学问,要讲科学。你回去后到淅川县城买些养鱼的书,认真钻研钻研!”
一东说:“你们俩这么支持俺们,俺跟你大姐说什么也要把鱼养好!”
丹花道:“要注意与丹阳村搞好关系,现在这社会,复杂着呢!村长一句话,就可能使鱼塘全部成为泡影。”
一东说:“你说的是。不过,村长跟俺家是个拐弯亲戚。俺想,这应该不是大问题!”
一东在大柴湖住了一宿,第二天便带着钱回来了。
有了钱,一东一边请人修补水库,清理库中淤泥,一边到水产局联系鱼苗。水产局的技术员到水库看了看,建议一东养丹江红尾鱼。红尾鱼是丹江河中的特产,尾巴红色,身长,肉细,味鲜,市场价高。这种鱼,一东用鱼网在丹江河中捕过。淅川人叫它“丹江鱼”、“急死公”。用网捕上来,放到水盆里,蹦几下,便急死了。红尾鱼喜清澈流动的河水,是丹江河中的特产。这水库能养得活?肖技术员说,能养。一是这水库与丹江河相邻,水里面含的矿物质基本一致。二是水库的面积较大。三是水库上游有一口泉,泉水为水库注入了流动的水。一东、爱花听技术员这么一说,便觉得有理,决定养红尾鱼。
鱼苗投入到库中,爱花、一东在水库边搭了个棚子,住了下来。家中的事交给了茶卡。小井、板车、石榴都上了学,茶卡只需要把饭给他们做好就行了。闲暇时,茶卡到县丝毛地毯厂织毯子,一个月能拿100多块。爱花、一东在丹阳镇安心养起了鱼。
水库的左边是龙山,右边是凤山。山上,高松矮柏,郁郁葱葱。爱花在水库边上开了一些荒地,种上粮食、蔬菜。虽然边边头头的,不成块,倒也勉强能顾上一家人生活。浅水处,种上莲菜。莲叶长起来,铺满了水面。就是离街远,离村子远。两个人住在这荒山野外,多少有些孤单。一东不在家,爱花一个人住在水库边,三两天说不上一句话。
一东对养鱼上了心,床头上放满了养鱼的书籍。两个人一闲下来,便翻着看。一天,一东从丹阳集镇上卖鱼回来,怀里揣了一本《水经注》。
“爱花,咱们红尾鱼找到根了!”
“啥根儿?”
“这是俺在小井老师那里借的书,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本书记载了全国125条河流,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水文地理名著。这里面,记载有咱们丹江红尾鱼呢!”
“这么说,红尾鱼在南北朝时就已经生存在丹江河里了?”
“那当然,你看看,在这页呢!”
一东掏出一本线装书,翻到丹江一节,让爱花看。书页发黄,纸软。字是繁体,竖排。上面写道:“(丹)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网而取之,割其血而涂足,可以步行水上,长居渊中。”
爱花只读了高小,看不懂。一东便一句一句地给爱花解释:丹江出产一种奇特的红尾鱼,在夏至节气前十天的夜里,可到江边悄悄等候,等到鱼浮到江边,只见一片红光像火一样照射上来。这时,用鱼网把它们打捞上来,然后割破鱼肚放出血来,把鱼血涂到脚上,可以在水中行走如飞,甚至能够长时间潜入深水中。
爱花说:“这么说,这红尾鱼是神鱼呢!”
一东说:“那当然。咱们有了这红尾神鱼,就不愁过不上好光景!”
两个人,站在坝上,望着库中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心中充满了无限希望……
100
1984年。农历腊月二十三。
太阳金灿灿的,没有风。丹阳水库的水很清,很静,很蓝。
一条小船,在水库里荡漾。
开始收网了。王一东提起网,慢慢地往船上拉。网上,一条条的红尾鱼摆着尾,在太阳下泛着红光。每条鱼1斤左右。
技术员说,“鱼有点小,捕亏了。”
一东道:“不捕鱼不行啊,租赁费得交,鱼饲料钱、民工工资,这些都需要钱!”
肖技术员说:“今春,投放的鱼苗为10万尾,成活率90%,现在库中的鱼可能有9万尾,也就是4500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15元计算,也就是67.5万元。这还不说你投放的野生鱼苗和库中的自然鱼苗。今年,你捕3万尾,就是15000公斤。你把方方面面的帐还了,开了春,再投3万尾草鱼。草鱼在深水处,不占红尾鱼的空间。草鱼的粪,还可以作红尾鱼的饲料。再加上红尾鱼自然繁殖,明年,你这水库可净赚100万元!”
王一东听技术员这么一说,灿烂地笑了。他说:“真要能赚那么多,俺按10%付给你技术费!”
肖技术员说:“当然,这只是理论数据。实际上,肯定达不到。人来客去,要损耗。还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如洪水、干旱等等。”
王一东说:“就是砍去50%,还有50万元。咱活了这40多岁,挣的钱加起来,还没有这一年的十分之一多!”
一东、爱花、肖技术员在船上,边收网边笑谈着。“格格”的笑声在龙山和凤山之间荡漾。
红尾鱼到了县城,便成为抢手货。王一东没有零售,直接批给了县城的鱼贩子。从县城回来,一东提起早晨留下的20余条鱼,揣着500元钱,向村长王喜才家走去。
喜才家正在杀猪。五六条汉子,把一头300来斤的猪按在门板上。屠夫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刀,戳进了猪的咽喉。猪血汩汩地流出来,流到盆里。猪大声的哼。哼着,哼着,便没了声音。
喜才见了一东,忙迎进了上去。
一东说:“今年的鱼还小,捞亏了。俺捞了一些,你先尝尝鲜!”
喜才接过纺织袋,看了看。红尾鱼离了水,全死了,20余条鱼,大小一样,形状一样,颜色一样。
喜才说:“长得挺快的。没有想到,多半年功夫,你还真能在那个破毬水库里捣腾出点名堂呢!”
“这还不是托村长的福?不是村长指导有方,俺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一东说着,把500元租赁费递过去。喜才接了。
一东说:“鱼太小,不忍心再捕。到了明年这个时候,咱清库,给村子里的人每户发两条,尝尝鲜!”
喜才道:“老俵是个爽快人,俺就喜欢与你这爽快人打交道!”
杀猪的人听说破水库里养了鱼,都围过来看。众人道:“歪日他妈,那个破毬水库还真成了聚宝盆呢!”(未完,待续,图片由曹海山老师提供)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