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历史的孩子,究竟有多厉害?明白了这两点,我自愧不如,后悔知道得太晚。我认识的一对公务员朋友,985大学研究生毕业,夫妻双方都是在机关单位工作,年薪30万左右。
我有一次到他们家做客,看见男主人在给孩子辅导看《写给孩子的史记》这套书。我很不理解地问道你们夫妻两个都是理工科毕业,为什么要给孩子看历史书?
第一,不要有个人情绪,体制内不允许有个人情绪,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这是不行的。反而你要学会察言观色,领导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如果你能体会出他的用意和想法,他就会很喜欢你。领导都是说话只说一半的,剩下的都要靠揣摩。跟同事也是一样,不要以为自己是名校毕业,就恃才傲物,说话不留情面,让别人下不了台。即使领导赏识你,大家都不支持你,你混不下去。即使升上去了,大家都不拥护,你也干不好,早晚被人拉下台。《写给孩子的史记》上的人物,个个都很有能力,但是你仔细研读一下,他们说话都不带个人情绪,说的看似都是场面话,却句句刀光剑影、切中要害,不得不让人佩服。第二,要想在体制内混得好,要站好队,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惕性,不要觉得自己聪明。随便的一句话、一件事,都会给你带来麻烦。对于个人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规划。所有的竞争,本质上都是利益的竞争、派别的竞争,《写给孩子的史记》上说“李广难封”,李广一生身经百战,却始终不能封侯,都为他感到惋惜。名义上说是功劳不够,其实按照王夫之的意思是“小智不足以临大敌”,名过其实,有作将领的胆气,却没有作统帅的谋略。听到这些话语,我犹如醍醐灌顶,又感到自愧不如。为什么他们家庭的孩子普遍都比较优秀?就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有稳定的情绪,从小父母就知道给他们规划人生,研读历史,学习古人经验,回避风险,如果这样都混不好,那只能说是扶不起的阿斗。教育好孩子,当然需要稳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家庭的熏陶、文化的层次,才是至关重要的。我的这位朋友,也是从普通家庭进入体制内的,他说他身边年长的同事家的小孩确实大部分很厉害,单位里清华北大的好几个。他们的家庭确实一般不会发脾气,有很强的克制力,人脉资源很广,也知道积累财富,更懂得给孩子规划人生,不是让孩子稀里糊涂的自己度过童年。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仅是给孩子舒适的生活就可以了,还要让他感受到爱和力量,从小就要给他很好地指导。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如果教育不好,可能一生都在自卑,在痛苦的泥淖里挣扎。所以,趁孩子年龄还小,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时间又充沛的时候,父母要早一点去引导,用历史的经验、古人的智慧教育孩子,孩子的情商会更高。让孩子多读史书,看得多了思维谋略自然跟别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