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有嗅觉吗?未来智能识别技术,带你了解闻所未闻的逆天黑科技
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机器人的“智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兴起也为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以人机交互为主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模式识别技术则是服务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所谓模式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我们把环境与客体统称为“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有可能研究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形式是生命体对环境及客体的识别。对人类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对光学信息(通过视觉器官来获得)和声学信息(通过听觉器官来获得)的识别,即对人的身份识别和指令识别。机器人没有像人类一样发达的感觉器官,那么它们是如何对人类进行身份识别并对根据人类指令做出正确的行动呢?其实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未来各种新型的身份识别技术将会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废话不多说,先睹为快。
大部分指纹扫描仪都需要手指与扫描仪的物理接触,然而这样的接触也常常会造成一起的污染和失效。因此现在有研究者正在尝试开发一种能在大约20英尺(约合6米)远处进行指纹扫描的仪器。当然这种能在6米远处扫描人的指纹的仪器目前距离正式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美国亚拉巴马州有一家名为“先进光学系统”的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AIRprint”的扫描仪,其可以实现在距离9英尺(约合2.7米)远处对指纹进行扫描。
其工作的原理是使用两台130万象素的相机来接受不同的影像数据:一台水平偏振光,另一台垂向偏振光。在使用时,会有一束光被射到手指上,反射光随后进入镜片系统,在其中分离的偏振波被合成为清晰影像。
你的耳朵有特别之处吗?其实每个人的耳朵都不一样,因此研究人员们正在开发一种基于人耳识别的技术,将耳朵的一些特征当做人的指纹那样来加以使用。在2010年,一组英国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图像射频转换”的技术将光束打在人的耳部,随后重复这一过程,利用一种算法生成人耳管状区域的图像。这个耳朵的边缘区域是每个人都不同的,并且也是区别最明显的部分。随后,研究人员将图像转换为一系列的数字并储存起来,这样一来,以后当再次扫描到数据相符的耳朵时,系统便能将扫描结果与数据库中已有样本进行比对。目前这一识别系统的精度已经可以达到99.6%。
目前为止通过气味开展身份识别还仅仅停留在研究项目阶段。这项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人体有超过300种不同的化学物质产生气味,并且我们身体的体味还会随着我们所吃食物的不同以及环境的差异而出现不同。不过或许研究人员们将会有办法将代表我们身份的“主要体味”和由于饮食环境等变化而造成的“二级体味”以及使用香皂沐浴露等而产生的“三级体味”区分开来。这里的“主要体味”是与我们身体的遗传特性相关的,代表了我们的身份。当然,犬类被用于识别并追踪人体气味踪迹已有数十年历史,科学家们相信犬类正是通过区分人体的主要体味来开展追踪识别的。
·每当你呼吸,你的胸口起伏,还有你的心跳,也会让你的左胸微微颤动。多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发一种敏感度足够高的雷达,其精度足以在数百米之外的距离上察觉到这种极细微的胸部颤动——哪怕是隔着厚厚的混凝土墙壁或电磁屏障也不影响到它的识别精度。实现这种探测的关键原理在于多普勒效应,也就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对电磁波波长频率造成的影响。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比方说救护车朝着你开来时你会觉得声音变得越发尖利,而当它远去时鸣笛声则会变得越发低沉。
目前对于人类眼睛虹膜组织等的识别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萨维迪斯教授和同事们认为人类眼睛周围的组织,即所谓“眼周区域”,可能同样有希望被用于身份识别。眼周区域是人脸上最紧凑,拥有最复杂生物医学特征的区域,眼角轮廓,眼睑,眼球,眉毛等等都具有各不相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从生物学和遗传学角度来说,越复杂的区域意味着‘更加复杂的胚胎基因发育过程’,也就意味着在其外表的最终成型过程中有更多的蛋白质和基因元素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眼周区域应当被作为人类身份识别的最重要区域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步态识别技术、汗液识别技术以及快速DNA检测技术等更为新近且让人耳目一新的智能识别技术,在感叹科学家的无穷智慧的同时你是不是也同样感觉科技的无穷趣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