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发现一顶帽子,比“素纱襌衣”还珍贵,专家却停止展览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公正的说,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如今的诸多史料也显得并不是那么精准了;这一现象也催生了“考古”这一行当的飞速发展,放在专家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则变成了“佐证历史”。提起“考古”,很多朋友会想到秦始皇陵、明十三陵等,但以目前的考古成就来看,“马王堆”的发现更显得可圈可点;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素纱襌衣”,而是一顶“帽子”,这顶帽子甚至比“素纱襌衣”还要珍贵,以至于专家将其严密保护,如今想看一眼都难。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马王堆汉墓”,此古墓距今两千多年,但并非一座,而是由三座大墓合称为“马王堆”;震惊世界的“素纱襌衣”出土于1号大墓,当然,1号墓也是发现文物最多,同时也最为珍贵。至于2号墓,则是当年长沙国利苍的陵寝,遗憾的是,数千年漫长岁月中,这座大墓屡遭“光顾”,以至于专家发现时几乎成了一座空墓;3号大墓就是其儿子“利豨”的陵寝,墓中发现的文物虽有千余件,但能和“素纱襌衣”相提并论的却只有一件——乌纱帽。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要说了,“乌纱帽”有什么稀罕的,中国历史几千年都流行这种帽子,难不成“利豨”的这顶帽子是金子做的?在今天看来,这顶“乌纱帽”算不上稀奇,既不是用金子做的,也没有“素纱襌衣”这么高的技术含量:专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关键是它本“不应该”出现在汉代古墓中。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先从“服饰史”说起,早在东晋之前,古人是没有“帽子”这个名词的,那时候戴在头上的东西称之为“首衣”;当然,古代的“首衣”和今天的作用差不多,多为御寒或固定头发。
到了公元449年,大概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刘子业当政,当时有一个“不存在”的人叫做马缟;之所以称为“不存在”,主要是因为他官职特殊,今天称之为“发丘中郎将”。当然,这个官名存有一定争议性,一种说他们的职责是“明目张胆”帮统治者发掘古墓;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即使有这种官职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因此说他们是“不存在”的人,这里就暂时定义为“马缟”从事特殊职业。古人多蓄长发,这个“马缟”又职业特殊,经常深入地下使得头上经常沾满灰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缟”就用一块黑布包在头上,四角一扎做成一种简易的帽子。
久而久之,“马缟”头上的简易帽子就发展成了一种“时尚”;当然,这种“时尚”在当时看来还是很另类的,也只有类似于他这类人才佩戴使用。时间又到了隋朝,“隋炀帝”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就对这种“帽子”情有独钟;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隋炀帝乃是当朝皇帝,也是官宦世人崇拜的对象,他喜欢穿戴什么,满朝文武为讨欢心也会争相效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满市皆黑”的盛况,但此时依然不能称之为“乌纱帽”。
《中华古今注》记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也就是在唐太宗时期,这种黑色帽子才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官方指定的“乌纱帽”,例如一品官宦帽子上会镶嵌九块美玉、二品八块、三品七块,以此类推,六品以下不准饰玉;再到宋代,“乌纱帽”两边就根据官阶不同,又新增了两个“帽翅”,其目的说来搞笑,竟是皇帝为了预防朝堂之上百官交头接耳。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为了介绍“乌纱帽”的发展史;同时还有一件事,那就是马王堆中的这顶“乌纱帽”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但事实胜于雄辩,不应该出现的“乌纱帽”偏偏就出现在了汉代古墓中,这对于专家来说堪称“颠覆历史”;与此同时也说明,现今已知的记载并非真实历史,“乌纱帽”的出现时间要远远早于现有历史记载。当然,这顶“乌纱帽”在今天看来似乎与日常生活没多大联系,因此很多朋友对于它的存在也显得并不在意;但考古的意义并非为了挖掘出多少“值钱”东西,专家的首要任务仍是为了佐证历史和发现历史,因此这顶“不应该出现的乌纱帽”在考古专家看来意义十分重大。
后经专家认定,这顶“乌纱帽”就是当年利豨所佩戴的,甚至是其心爱之物;按常理来讲,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顶“乌纱帽”做工再好也应该有所腐蚀。可这顶“乌纱帽”却是完好无缺,网眼粗大的黑纱上附着一层黑漆,虽经千年岁月仍显得十分精巧,甚至连一根线头都没有;保存如此完整的文物,在整个考古史上也称得上是一项“奇迹”。但它毕竟是纺织品,就算躲过了两千多年的地下腐蚀,但仍面临着被时间侵蚀的危险;为了尽量延长保存时间,专家最终决定停止展览,将其安置在无光照、恒定温,甚至是无声音的密封环境内。
如果说后母戊鼎、素纱襌衣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如今尚能被后人一睹真容,那么这顶“乌纱帽”可以说更加珍贵;如今想看一眼都难,多少还是有些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