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李云龙独立团悲壮反扫荡时,国民党军队在干嘛?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热血澎湃的经典抗战剧《亮剑》里,第七集“反扫荡”的剧情,堪称整部《亮剑》里,无比悲壮的一幕。
面对日寇空前规模的扫荡,包括李云龙独立团在内的各支八路军队伍,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部队,减员都高达三分之一到一半。甚至为了保护身染重病的团长李云龙,独立团警卫连多名战士壮烈殉国,成功突围后仅剩团长李云龙与警卫员魏大勇二人。战士魏喜奎牺牲前那一声“老子独立团的,别想抓着一个活的”,当年更不知叫多少观众泪目……
而在得知李云龙平安突围后,386旅旅长的那一声感慨,更见证了千千万万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不屈的脊梁:“我们和日本都在消耗中忍耐,看谁更有忍耐力,我们耗得起,再打个十年二十年,中国还是中国,亡不了!”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这场反扫荡有这么残酷?答案是更残酷。就是在《亮剑》剧情的背景年代——1942年,单是在华北地区,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就发动了数次空前规模的扫荡。在这一年里,华北平均每个根据地,都要遭受上万日军的轮番扫荡,平均每个日本兵每半个月就要参加一次扫荡。1942年的“五一大扫荡”里,日军更是纠集五万多人,以坦克飞机汽车开路,分“封锁部队”和“扫荡部队”,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张网捕鱼”式的屠杀,仅仅这一次扫荡里,冀中军民遇害者就在五万人以上。
除了残酷的屠杀外,日军更是采用新方式,对八路军进行全面封锁:1942年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的报告里就得意炫耀,他们在华北平原上修了7700座堡垒,建起了11860公里的封锁沟,竟相当于中国万里长城的六倍。仿佛一条条冰冷锁链,绞杀着战火中的根据地军民。看过这一切就明白,《亮剑》里386旅旅长那一句“在消耗中忍耐”,背后是怎样沉痛的牺牲。当年缺衣缺枪少粮的八路军战士,是在怎样的困境里浴血坚持的。
就是再这样的“忍耐”里,艰难困苦中的各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武装,不但“忍”了下来,牵制了百分之六十四的侵华日军,更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里浴火重生。到1943年底,华北抗日根据地基本恢复到了百团大战前的态势。甚至八路军新四军还主动出击,把战火燃烧到日军地盘,陆续开辟了中原、湘鄂赣、苏浙皖等根据地,在熬过了最艰苦阶段后,已然打出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那么问题来了,当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最艰苦阶段时,国军干啥去了?这事儿,还真得好好说说。
首先必须说,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坚持时,装备兵力好得多的国军,也干了不少正事。从1942年到1943年,国民党军队仗也打了不少,比如浙赣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以及远征军入缅作战。但总体上来说,国军却比前几年消极得多。在这个“相持阶段”里,正面战场上基本就是日军不动,国军也不动。以蒋介石本人的话说:“现在各战区前线,大多数地方都是敌人不能步步为营,处处设防的。但我们的军队明明知道他(日军)的弱点与各处虚隙,而仍是不敢进攻,明明很容易摧毁敌人的阵地,却无意去摧毁他。”
但千万别以为,国军“无意”与日军作战,是因为没有“战斗精神”。放在“防共”这事儿上,国军很有精神头呢。比如在八路军新四军浴血抗击日寇的1942年到1943年,国军不动声色,就在陕甘宁边区部署了几十万精锐军队。等着1943年底,各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逐渐走出困境,国军的胆也肥了,不去打日本人,反而天天朝根据地找茬。1944年1月到3月,就闹了七十三次摩擦,倒让日军看了笑话。
当然国军前线的高级军官们,也是相当忙。比如对国军里的惯用伎俩“吃空额”这事儿,各级“精英高官”们,就忙得不亦乐乎。连蒋介石都奇怪“为什么各师官兵时有许多伤亡,而我们经费仍照常领取”。多少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省出来的抗战经费,就这么被一级级“吃光”。当然还忙着做买卖,许多与日军交界的前线地区,走私贸易早不是秘密,比如第一战区“抗日名将”汤恩伯麾下的七八百辆卡车,只有一百辆用于作战,其他的六七百辆?全用来帮“长官”们发财。
国军“忙”到这地步,战斗力还能好?当时前线的许多国军士兵,领到的口粮都是“掺了沙子的小米”。特别是征来的新兵,更是常见营养不良,一个个“形同饿殍,瘦弱不堪”。一群“很忙”的高官,带着一支“瘦弱不堪”的军队,又能打什么仗?
所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挺过残酷扫荡,逐步进入反攻阶段的1944年,看上去“装备优良”“闹摩擦很精神”的正面战场国军,就来了个大现眼——1944年4月17日,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都在节节胜利的背景下,国军一路丢城失地,近百万军队被四十万日军追着屁股打,上演了“官跑的比兵快,兵跑的比老百姓快”的闹剧。八个月里丢失二十万平方公里国土,导致六千多万同胞沦入日寇铁蹄下……
比起这现眼闹剧,值得再说一嘴的,还有敌后八路军新四军的“友军”,那些“敌后抗战”的“国军”们,1940年时,敌后战场的国军,一度壮大到百万人,但国军的毛病,他们也一样不少,常年“抗敌不足,殃民有余”,如《亮剑》里敢“叫日本猪知道不知道疼的”楚云飞那样的国军将领,都是绝对的少数。反而相当多的“国军敌后抗日名将”,面对日寇的扫荡,从1941年到1943年,竟上演了“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闹剧,投敌的“敌后国军”数量竟多达五十万人,然后就毫无压力,给扫荡的日军当起带路党……
这一系列的丑态,今天也少不得有些“海外专家”洗白,认为那时的国军“太困难”“仗不好打”,所以这类事也“可以理解”。但是,面对浴血拼杀的八路军新四军,面对那么多壮烈殉国的先烈。这些“洗白”的理由,都是滑稽可笑。
复盘这一段历史,当然不是为了争短长。相反,“八路军反扫荡时国军在干嘛”这事儿,却能生动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看上去强大无比的“国民政府”,会在抗战之后迅速溃败?国军那两年的所作所为,丑态背后,就是值得反复去读的历史教科书。
参考资料: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征程》、刘贵福《论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失败原因》、孙瑾《从几组数字看侵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扫荡》、仲华《试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