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英雄第九十九篇·燕王臧荼所属·燕相·平州侯·昭涉掉尾
平州,为汉时县邑,具体地点无考。但若按照《山东通志》的记载,则该地应在今天山东省境内。汉初,平州改为平州侯国,由功侯昭涉掉尾受领。
昭涉氏,为复姓,具体来源无考,史书也无明确记载。又因昭涉掉尾是燕人,故疑似为北方胡族之人,或为匈奴族,或为东胡族,都犹未可知。
汉王四年,以燕相从击籍。《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四年,昭涉掉尾以燕国国相的身份,统率燕军南下协助汉军攻灭西楚。
显然,从这里的记录,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知道三点重要信息:
第一,楚汉战争期间,燕国在汉三年选择汉军阵营后,并非坐视楚汉相斗,而是曾发兵帮助汉军攻楚。
第二,此次派遣协助汉军的燕国军队统帅应该不是燕王臧荼,而是燕相昭涉掉尾。
第三,燕国军队正式参战的时间是在汉四年。
由上三条,则与上一篇笔者关于衍侯翟盱的判断相吻合了。也就是说,正是在燕相昭涉掉尾的统率下,又逢西楚全军败退的大局,所以才让燕军狂飙突进,如此便才有了衍侯翟盱以都尉连破西楚九城的记录。
综上,根据本文燕相昭涉掉尾的记录,再结合上一篇衍侯翟盱的记载,则可推断出,此次燕军参战的兵力应该是在一两万左右。毕竟如果再多,则不可能只有都尉翟盱获胜的记录。而一两万的兵力,在燕相昭涉掉尾的统率下,最多超不过三四名都尉,所以翟盱建功的机会也就会更多,如此也就更符合史书记录。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之后刘邦灭西楚后,还未等燕相昭涉掉尾率军回去之时,北方便传来了燕王臧荼兵发代地的消息。所以这更能说明当时昭涉掉尾统率的燕军并不多,只是一小股军队。而按照笔者的推断,当时燕王臧荼领兵进入代地,应该也不是叛变,只是后来刘邦假戏真做,所以才能直接斩首臧荼,由此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灭了臧荼的燕国。
而刘邦之所以能够迅速平定燕地,非常重要的一点,自然还是燕王臧荼的那些部下们的支持。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当然就是位居燕国国相的昭涉掉尾:
还击荼。《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史书中记载的这三字,便说明了昭涉掉尾在当时的态度。面对燕王臧荼兵发代地的事实,以及皇帝刘邦亲自下发的燕王叛变圣旨,无论如何,不管臧荼谋反真假,他都已经是个反贼了。由此,昭涉掉尾便很自然的站到了刘邦这边,率领其所部军队协从汉军杀臧荼,定燕地。
所以,昭涉掉尾才能正式位列汉庭将军:
以故二千石将为列侯,千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里说的是昭涉掉尾以两千石的将军而受封列侯,所以能够证明,昭涉掉尾在那此平定燕国叛乱之后,便是升迁为汉庭将军了。
而关于刘邦为何要在汉十一年才分封昭涉掉尾为侯,那就应该还是笔者在前面几篇文章中猜测的。汉高帝十一年的这次大规模封侯,表面上是对平定陈狶叛乱的功臣们进行嘉奖,但其实更多的还是为了稳定地方实权派。而关于昭涉掉尾,合理推断其人作为汉庭将军,所驻守的地方应该还是在燕国。
所以说,此次分封,应该不仅仅是为了表彰昭涉掉尾在平定陈狶叛乱中的贡献,更大可能还是刘邦对燕国的不放心。所以刘邦就用分封为侯的方式,加以笼络这些驻守在燕国的领军将领们。
十一年八月甲辰,共侯昭涉掉尾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十一年八月甲辰日,昭涉掉尾以将军的身份而受封列侯,食邑千户。
所以说,此时的昭涉掉尾,应该也是燕国境内陆位非常高的汉军军官,至少要比翟盱的地位高很多。不然,也就不会非要比翟盱多封一百户。
另外笔者有一个猜测就是,那时的诸侯王或许并无实际领军权。而实际上的各国军权应该还是掌握在类似昭涉掉尾、翟盱这些忠诚于大汉的军官们手中。如此,除非那些诸侯王们能够获得汉庭赐予的兵符,不然他们是不可能调动这些人的。所以这应该就是后来燕王卢绾在叛变后,只能率领几千人仓皇北逃的原因,毕竟,他的手上是真的没有多少能够指挥的动的军队。
而昭涉掉尾,在此后则应该还是一直驻守在燕国一带。
二年,戴侯福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文帝元年,昭涉掉尾病逝,汉庭为其谥号,共侯。平州侯国则由其子昭涉福继承,次年为昭涉福元年。
“共”,《逸周书》中并无关于该谥号的解释。而在古代,“共”,又通“恭”,所以笔者猜测昭涉掉尾的实际谥号应该是“恭”。
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逸周书》
如上,若昭涉掉尾的谥号真的是“恭”,则汉庭为其谥号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一句话,昭涉掉尾此人,能力非凡,品性高洁,有功也有过,但却堪为一代名将。
所以无论是“共”还是“恭”,都能说明汉庭对于昭涉掉尾这个人还是非常认可的。
以上,就是平州侯昭涉掉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