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秘籍《内功经》脉络篇之释义、体悟和慎重之处

原创:允升园

武林秘籍《内功经》之脉络篇。

《内功经》,乃武林秘籍《内功四经》之首。此经乃气法之论,阐述脉络、气法、劲诀之要领,注重脉络运行和气血畅通,其关键处在于一个“通”字。之于太极、形意、八卦,各家皆重视经脉气血之畅通和发劲之诸法。之于太极拳,尤以宗师陈鑫所著之《陈氏太极拳图说》为最,每招每式皆与经脉相应。本文主要探寻《内功经》之脉络奥秘。

一、翻看先前武学史,大凡武术大师,几乎皆懂医

《内功经》之第一句曰:“内功要传,脉络甚真。”

简单八字,道出内功之要,即必先知脉络。之于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倘若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翻看近代武学和中医史,大凡武术大师,几乎皆懂医;大凡中医大家,几乎皆练功,其中很多都是内家拳或易筋经、八段锦之高手。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内功是养气健身之功法,但必须先明白周身脉络之运行。

《象形拳法真诠》关于五法之云法言:“云法性似波浪,属天干壬癸,性能一气流通,忽高忽低,荡荡流行绵绵不息。以拳法性情言之,云从龙,身体行动如神龙游空,蜿蜒旋转行踪无定,犹水之流,克尽其曲折能事。取诸身属肾,在五行属水,故谓之云法水力也。此拳形,外和顺,而内刚猛,有丹田气实之妙,古仙云:「丹田气实,身轻体健」,正是此形之要义。拳行顺,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疾不生;拳行逆,则意失其真,气不下降,两足如浮萍,真劲不生,拙力不化,终身未克有济也。步径曲直无定,两步一组,学者最宜深究其妙道。”

《陈氏太极拳图说》,对每招每式之经脉行拳予以详解。

吾之河洛太极,亦是按照天干之经脉行拳,不同手型、不同招式对应不同经脉。

二、锻炼任督二脉,动桩可练“蹲墙功”“暖脊功”,行拳可练“柳叶掌”“金刚拳”

《内功经》之第二句曰:“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脉,前后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之于广大拳友,任督二脉可谓最熟悉不过的武学术语。关键是,怎么行拳可以练习“任督二脉”?

之一,蹲墙功。

此功法主要是锻炼任督二脉的,难度较大,可手扶树干或柱子练习,效果也不错。

之二,暖脊功。

此功法亦称即“滚背”,为瑜伽之功法,即抱成团在地上打滚。不是真的滚,而是脊椎受力,以头臀为两头,如小船似的两边摇,可有效打通督脉。

之三,行拳法。

八卦掌之柳叶掌,河洛太极称之为太阳掌;金刚拳,河洛太极称之为太阴拳,小孩刚出生时之拳型。以此掌法和拳法行拳,可锻炼任督。

太阴拳和太阳掌,是河洛太极的一对阴阳掌法,因为太阳和太阴互为阴阳。

注:蹲墙功和暖脊功,网上很多文章和视频予以介绍,可搜索学习。但膝盖、胯骨、脊椎等部位有过物理损伤或做过手术,非有人指导,不得随意练习。

三、松开此太极拳发劲之二要穴,方可体悟“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

《内功经》之第三句曰:“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乃肩井穴,位于肩头分中。池,乃曲池穴,位于肘头分中。肩井和曲池二穴,乃内家拳包括太极拳之发劲要穴,左右各一,此周身发劲之所也。循循,渐渐而入之意。故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从容为之,方可将劲气直达于手之梢节。

怎么松开肩井穴?

龙爪掌行拳,肩井穴自开。为何?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龙爪掌对应胆经。不妨体悟一下,龙爪掌走揽雀尾,哪派太极拳皆可。肩井松开之后,吾之感觉,两肩松活,轻如空无。若拳者肩部硬得如铁板一块,行拳必头重脚轻,自然会影响太极拳内劲之生发。而且,肩部不松,难以气沉丹田。松肩之顺序,应先松肩井穴,次松锁骨和肩胛骨,三者皆松,肩部方可谓之真松。

怎么松开曲池穴?

曲池穴,属手太阳大肠经。“万字手”行拳,曲池穴自开。但是,练此之前,须松开肘部。肘部极难松开,虽感觉肘之灵活自如,但真正松开者寥寥无几。松开肘部,须走内缠之缠丝劲,手走“手带身”之离心力,肘走“垂肘”之向心力,此为真正之垂肘,同时也渐渐松开肘部。

观近代武术名家之拳照,仅发现自然门宗师万籁声之肘部,走的是内缠之缠丝劲,自然而然,其肘部亦是真正松开的。拳友可模仿此拳架,然后请网友往上托自己的肘部,体悟一下“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

四、本者,真气也。太极拳之真气是这样养成的

《内功经》之第四句曰:“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家拳之本者,乃自然之真气。无论形意、八卦、太极,无论招式之千变万化,皆离不开真气之修炼。然拳者之真气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惟用功之久,方能悟其之妙。练功之时,须神意、气力合一,久练不辍,方达千变万化之境界,自然亦能悟出其中之奥妙。

此奥妙为何?

不妨看一下形意拳宗师车毅斋之精彩拳论: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因此,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无垠二字,意义深远,乃内家拳无边无界之远大。吾之理解有三:之一,不是太极拳不好,而是我们知道得太少。之二,不是太极拳不能实战,而是我们没有苦练、真练、巧练。之三,不是太极拳理论高深,而是我们喜欢耍嘴皮子,因而功夫没有上身。

怎么养真气?

第一层境界,即养真气之基础。

之一,可站“”坎中满”桩。

具体站法:两脚平行站立,脚之外侧与肩同宽。两手瓦楞掌,环抱于下丹田,手指相距约10厘米,两手掌心朝向小腹,与小腹相距约15厘米。两手之位置,可左右慢慢晃动身体以调到最佳位置。

“坎中满”桩站三个月,可明显感到命门后腰处之充盈和温暖。

之二,可练“瑜珈手印”静坐。

古印度瑜珈手印很多,可重点练习养肝补肾之手印,每次静坐至少半个小时。

第二层境界,即行拳之“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乃太极拳养气之不二法则。练拳“用意”,才会“松、散、通、空”,进而调整出畅顺而深厚之内气和内劲。练拳“用力”,身体则产生僵劲和不易化解之半僵劲,不仅不养气,而且耗气。

第三层境界,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简单八个字,却是道家和内家拳者之终极目标,然达此境界者寥寥无几,可遇而不可求。

五、之于太极拳者,怎么升气?怎么炼神?

《内功经》之第五句曰:“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龟尾,乃尾骨之尽头处,亦是督脉上升之处。

怎么升气?

龟尾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当然,向上翻起并非易事,须真正松开尾闾。丹田,位于脐下一寸二分,亦是任脉宿气之所,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

怎么练神?

存想真气元神藏于下丹田即而神炼。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或有拳友疑问,如此玄之又玄?然也!信与不信,全在个人。

吾之练法,与拳友分享。

静态之练法,包括静桩或静坐。道家之导引练法,吾不提倡,因为容易走偏。古印度瑜珈之静坐配合手印练法,吾认为十分方便且有效。

动态之练法,包括行拳或动桩。

龟尾升气,以龙爪掌行拳即可。此掌纳卦为复,不仅是“龙虎劲”之掌法,亦是太极拳“松尾闾”之第四个筑基行拳手法。

丹田炼神,之于行拳,吾喜以河洛太极地六式炼之。之于动桩,吾喜以《易筋经外经图说》之第二式炼之,此式甚佳,有缘者得。

河洛太极之地六式和《易筋经外经图说》之第二式,手型皆为癸水拳,即四指轻握,大拇指翘起。

丹田炼神,与气沉丹田是两码事。与丹田发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六、“气下于海”易悟,“光聚天心”难显

《内功经》之第六句曰:“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此八字,前四字易体悟,后四字难有悟。气下于海,可理解为气沉丹田。气海,乃小腹之正中。郝少如先生曾论及“气沉丹田”,他说:“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太极拳论言:气宜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以意引气之练法,师傅和吾皆不提倡,因为,若不得法,容易走偏。

怎么做到气下于海?

吾之体悟:肩不松,胸不空,气沉丹田枉费功。须先松开尾闾和肩,真正松开此两处之后,然后有意无意地虚领顶劲,一旦舌抵上腭,便感觉舌头被一股力牢牢吸住,此时气沉丹田自生,并非必须以意引气也。

“光聚天心”四字,不易理解和体悟。天心,一般理解为额上之正中。亦有人理解为神庭穴处。有人认为,气充于内,自然形光于外;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此观点把光聚天心作为气下于海之结果。还有人认为,此四字可理解为,练至内气充足,人之目光便自然闪耀、尖锐、明亮。

吾之观点,真气充足之后,人之整个天庭便会更加饱满,观察诸多武术大家之额头,额头骨都是外凸,且颇具光泽神采。因此,不必纠结于天心是额头哪个部位,可理解为整个天庭,更不易走偏。

怎么练?

吾之体悟尚浅,与拳友分享,亦欢迎功夫高深者不吝赐教!

人体之命门,之于脸部之反射区,即为额头之天心。此两部位之练法,吾不提倡静功和意守,因为容易走偏。

吾喜以动桩或行拳练之,此种练法虽然慢些,但符合气宜直养而无害之理。

以何手法行拳?八卦掌之柳叶掌,河洛太极称之为太阳掌,吾练之颇有成效,但并未体悟到光聚天心之神采,或许时机还不到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