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半生缘》
品《半生缘》
《半生缘》创作的社会背景
首先说一下作者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优秀作家,其小说独树一帜、不同凡俗是有目共睹的,她的作品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塑造人物结构语言,无不显现出个人特色。她是把不同的前人的主要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再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从而给人一种她首创了“张爱玲体”的感觉。从风格上来看张爱玲小说的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苍凉”——苍凉的家族史,苍凉的世俗人生,苍凉的情节、景色、情调韵味。小说《十八春》同样也不例外,创作于解放初期,后张爱玲旅美,更名为《半生缘》。
小说主要人物分析
曼桢:就像张爱玲本身,是一个规规矩矩生活的人,温柔稳重,自食其力的自信者,上晚班之后,晚上还要去补习班,对爱情同样有信心,不同于曼璐不经意流露的自卑,她相信世钧不会爱上别人。迟迟不答应世钧的求婚,也是相信他们之间的感情,但当从那段不幸中逃脱出来时,仍然臆想着世钧,但结果是世钧已经结婚了,新娘是翠芝。
曼桢只是一个平凡的知识女性,对她来说一个平凡幸福的生活足矣。而命运却不给他这个普通的机会,被祝福才强暴、姐姐的欺骗、世钧结婚等一连串的苦难接踵而来,面对这些人生的必然事件,她的选择是不低头不屈服。“但是人既然活着,也就真么一天天活下去”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坚强的宣言。小说的最后,曼桢又嫁给了那个令旁观者都嗤之以鼻的祝鸿才,是一种为了孩子的妥协、成熟的坚强。
曼桢身上的自信和坚强为她的形象添上独特的魅力。曼桢是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抛开了过去待在闺房自怨自艾,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控制的女性形象塑造。但,曼桢的独特还是逃不脱悲剧的命运。曼桢吸引人的魅力,从另一方面看,也同时是她的悲剧。自信造成了悲剧的发展,她的坚强又为悲剧描上重彩的一笔。
世钧:家境好,有丰厚的家产等着他去继承,但性格里有些软弱,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关于他的人生悲剧,出生在封建大家庭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当然一般是听话守规矩的小人物。在那个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人生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发生转折。
镜头一:两主角第一次偶遇吃饭,在世钧喝第一口洗筷子氺时,脑子里可能正在分析刚才看到的面前这个女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习惯,第二口则是在思绪被打乱后有些惊慌的无意识行为,同时也能反应世钧的拘谨胆小一面。
镜头二:拍照时,像被老师罚站,叔恵的作用想必就是一面镜子。
在他与曼桢感情正酣时,听从母亲的命令,开始了一段度日如年时间,这也可以理解为孝和以家为重。在面对家庭的压力上,被迫辞职,小的方面——世钧跟叔慧一起到南京,他们两本想去爬山,但是碰到下雨便待在家,这时方家来请客,世钧本不想去,可被沈老太太说得只好去了。正因为世钧有着这种妥协性,遂有他人生的大败笔。作者借曼桢之口对世钧喊出了:“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人,有时候不能不拿点勇气出来。”但沈世钧稍微受到一点阻挡就会“以柔退走”,曼桢曾对他说:“幸而叔惠不喜欢我,不然你就一声不响,走得远远的了。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一句话说得他无言以对,假如世钧多一份勇敢,少一点懦弱, 那么可能所有的人生会迥然不同。
世钧性格缺点多疑、不自信。他一直以为曼桢对她很好,但经过一上午的反复思索,发现她对他表示好感的地方,现在一样一样想起来,都觉得不足为凭,或者是出于友谊,或者仅仅是她的天真,原本很明了的事,就在他的思索中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丧失了信心。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豫瑾的出现也验证了曼桢的那句话。
世钧虽然有着软弱、多疑、不自信、狭隘等总总缺点,但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为人真诚、善良,也正是他的真诚跟善良才使他深深的吸引住曼桢。可他又是脆弱的,是无助,不管内心挣扎多苦,都得投降于现实,别无他法,更别无选择。作为一个“软弱的凡人”他不但是受害者也是牺牲者,他完全是因为各种误会和不巧而放弃曼桢,在他的身上蕴含着张爱玲对“不彻底”凡人生活悲剧的探讨和人性主题的挖掘。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舞女——曼璐,为生活所迫,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人生。其他人物或可恨,可笑,可同情,或愚蠢,或不值一提。然而没有了他们,便也没有了完整的故事了。他们之所以也值得别人感叹,我想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拥有完美的人生吧!
总结
结合张爱玲的《半生缘》,再回顾一下自身以及我们周围的人,那些坚强、妥协、软弱等等性格特点也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或隐或现,每个人的故事其实都可以写成一部小说,活在自己的这部小说中,没有读者告诉我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有人会叫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苦难和悲剧,能做的只有在自己的人性上减少一点软弱,多一点勇气;减少一点愚昧,多一点成熟……
不管怎样,谁也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但我们可以扩大那有缘的半生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