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的家庭,最易养出“祸害”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文/晏凌羊
最近,我真是亲眼见证了什么叫“一个熊孩子背后,必定会有一对熊父母”。
闺蜜女儿所在班级有两颗“老鼠屎”。两个都是男同学,都是以一人之力搅和到所有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头疼不已。
A同学,上女老师的课时(男老师的课就不敢),老师在台上讲课,他站起来去后排去打同学。被老师罚站,他引以为傲,各种做鬼脸逗同学乐。上课的时候,他从来不好好听讲,最爱破坏课堂气氛的就是他。
遇上有女老师的课,他能踢前面同学的椅子踢一节课,抓坐前面的女同学的辫子抓一节课。同学越烦,他越兴奋。
有一次,A主动去打同学,打完以后逃跑,逃跑过程中摔倒了,反倒讹上同学,说是同学把他推倒在地的,说自己头疼得要炸了。学校叫了家长,让家长带着去医院拍CT,但屁事没有。
老师去查了监控,才发现了整个事情的真相。老师把真相告知家长,家长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而是跟学校提出要求说,自己要亲自去查看监控.。
另外一个B同学的表现,跟A同学非常类似。B嘴特别甜,但是也特别能撒谎、特别会装委屈,成天惹是生非,动不动就把同学打伤,回到父母面前却把自己说成是无辜的白莲花。
类似这种事情,不胜枚举。
我们在学校里见过的熊孩子的各种表现,这两个孩子身上可能都存在。现在,这个班成为了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全年级学习最差的班级。
有时候上英语听力课,这两孩子能闹到坐在后座的同学根本听不清播放设备里的声音。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跟家长的教育离不开关系。
A和B大多由妈妈管教,但两家都存在很大的家庭问题:A妈妈太忙,没精力管孩子;B妈妈太富太闲,有使不完的精力管孩子。
两个家长的共同点就是:溺爱儿子。
闺蜜女儿刚上一年级时,老是被A同学打,有几天她都不敢去上学,我找过他的家长沟通,加了A的妈妈的微信,时不时能看到她的朋友圈。
从A妈妈的朋友圈以及女儿说的情况,闺蜜大概知道了A的家庭情况:家里四个孩子,他排行老三,上头都是姐姐,下头一个妹妹。父母没有稳定的工作,夫妻俩一起做点小生意。
在这个年代,还敢拼生四胎的家庭,你们想象一下他父母得有多重男轻女。
如果说A的父母经济条件好也就罢了,可从A妈妈的朋友圈以及他们平日里上传的家居打卡照片来看,他们家经济条件并不很好。夫妻俩要养活家里四个孩子,只好疲于奔命去挣钱。这样一来,他们根本没精力管教儿子,而这儿子是全家的心肝宝贝,可以想见夫妻俩平时对他有多溺爱。
快到年底了,闺蜜时不时在朋友圈里看到A的妈妈发朋友圈催债。比如,有的朋友圈是这样写的:“年底了,还要点脸的话,请各位老板快点给我们结账。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年头,谁都不容易。”
第一次看到这番话,闺蜜很震惊:这是一个职场人应该有的催债手段?你在朋友圈里发这种催债信息,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天啊,为啥我会和这种家长在同一个家长群里?
后来闺蜜才知道,A不是地段生,没有住在学校附近。A是他们家四个孩子中,唯一一个能靠关系进入到我女儿就读的学校的。当初为了能进这个地段的小学,A父母应该是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社会关系和资源。
B的情况,和A不大一样。B家里比较有钱(主要是爸爸有钱),家就住学校附近(是地段生),他妈是家庭主妇。成天啥事儿不干,就盯着孩子。
有人跟闺蜜八卦说,B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在外头有情人甚至有私生子,不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到家里,就对老婆、儿子作各种“补偿”,不停给钱、给好话。B的爸爸对B的妈妈唯一的要求就是把儿子给管教好,B的妈妈因此非常紧张,怕没法跟老公交代,因此,儿子在学校有点屁大的事情,她都会站出来管。
儿子的作业本不见了,回家告状说是同学抢走的,她立马跑去学校找同学谈话。这种行为,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合适的,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应该让孩子去处理,一个大人跑去找小孩谈话,算什么事儿呢?
有意思的是,老师事后查明:是B自己把作业本弄丢了,赖到了同学身上。
B的妈妈动不动就觉得老师在针对自己的孩子,动不动就说要找校长投诉,然后,现在B在学校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小霸王。他对哪个老师不满,就把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纠集起来,到处散播“校长要把某老师开除”的消息。
前段时间,A和B打架了,也没打伤,但B没打过A,回家添油加醋找自己老妈告状。当晚,B的妈妈就带着B跑去A家里兴师问罪,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A家长不敢跟B的家长硬杠,跑去质问老师:“是不是你把我们的家庭地址泄露出去的?”
可事实上,老师那么忙,每天处理你们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已经焦头烂额,谁有空去泄露你地址?
听闻这事的我,目瞪口呆:B家长,你可真是很有空啊,而A家长这发泄怒火的方式真的很特别啊。
B同学的家庭,挺值得分析一番。
B同学在权威人士(父母、老师、其他家长)面前,嘴特别甜。他知道怎么讨权威人士开心,能充分满足人家的自恋。你若是批评他,他能马上做出楚楚可怜的样子。如果他确实做错了事情且证据确凿,他认错态度会特别好,事后死性不改。
不知道大家看过金庸小说《侠客行》么?B就是小说中的纨绔子弟“石中玉”。
这种人格最可怕之处就在于:两面三刀、嘴甜心坏。
石中玉会长成这样子,是因为他父母对他溺爱太过。
而B同学的“面上嘴甜,背地里顽劣”,则很有可能跟他爸爸学的,然后,这种行为在他妈那里,得到了鼓励。
一个父亲养了情人和私生子,两头他都想要。为了哄住老婆和情人,他什么好话都能说出来,而老婆也因为这些好话、因为老公能提供的现实利益,选择“睁只眼,闭只眼”。
父亲欠母亲的,儿子来补。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儿子身上,儿子不堪重负,急需出口,就通过“在父母凝视不到的范围内调皮捣蛋”的方式彰显存在感。
儿子发现母亲喜欢听好的,就拼命谄媚。母亲在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中获得某种满足,不愿意睁开眼正视“老公和儿子实际上都很坏、都欠收拾”的现实。
这种家庭,最容易培养出“嘴甜心坏”的孩子,可就是这样……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无数人苦口婆心劝您:为了孩子,别离婚啊。
A和B两孩子闺蜜都见过,孩子本身无足为惧,可是,她一想起这两个孩子所处的家庭,就不免让人担心。
什么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就是!
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
大家发现没有?重男轻女的家庭,最易养出“祸害”。
我曾经在公众号上讲过我亲舅舅的故事《我的舅舅死了,他终于死了(全文)》(点击可查看超链接)。
当年,他屡次家暴和虐待我外婆,把我外婆打到鼻青脸肿甚至住院。
我妈和她的姐妹们非常愤怒,与我舅绝交,并帮我外婆报警,但我外婆依旧拼力护住自己唯一的儿子,只对外人说自己是摔伤的,不是被打伤的。
我妈和几个姨想接外婆来家里住、给她养老,但是,没住几天,我外婆又要闹着回家,因为她担心自己不在家,没人给我舅和我舅的儿子做饭吃(我舅出狱后结婚生子,后因为酗酒、赌博、家暴老婆被离婚,留下一个儿子归他抚养)。
我妈和几个姨给我外婆支招:“你这种日子实在是过得太惨了,天天被儿子这样暴打,生不如死。如果没有这个儿子,你一个人带着孙子过,几个嫁出去的姑娘轮流来帮助和接济你们,你还可以多活几年。要不这样,你留下他(我舅)打你的证据、指证他打你的事实,我们把他送进监狱里呆着。”
我外婆听到这话,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她回答:“不行啊,他已经坐过一次牢了。再进去一次,他这辈子就毁了啊。”
听到这话,我三姨气得要死,又给外婆支招:“那这样,你想一辈子伺候他也行。我们给你买药,你每天在他的饭菜里下一点,把他搞成废人,你天天给他端屎端尿,也好过天天被他暴打,至少能留条命。我们各自都有家庭、有孩子,这事儿不好由我们来做,你神不知鬼不觉做了这种事,警方应该也不会怀疑你。即使真坐牢了,你在牢房里呆着,也比待在家里安全。”
我外婆又哭:“不行啊,虎毒不食子啊。”
这个故事的结局我写过。我外婆生前最后几年,身心极度受伤害,健康状况非常差。法律救不了她,我妈和几个姨也救不了她,因为她只愿意和自己的儿子呆在一起。她担心自己若是离开了儿子,这世界上就再没人爱他了。
而我舅舅,自外婆死后,成为众叛亲离的孤魂野鬼,当了十几年流浪汉后,暴尸街头。他死了之后,他儿子都没有回去奔丧。我也没有回去,只是托亲戚给他买了一副好点的棺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舅舅最后之所以变成那副德性,也是外公、外婆太过溺爱他的结果。
年轻时候,外公和外婆自己吃糠,也要给儿子吃米面。全家人都得劳动去挣工分,唯独儿子可以到处玩。儿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外公、外婆在儿子身上砸的钱几乎占了家庭储蓄的一大半。
女儿们都出嫁了,带点好东西回娘家孝顺父母,我外公外婆转手就给了儿子。
对待儿子,他们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溺爱儿子,儿子小的时候不敢教训他,等到后来儿子大了,反过来殴打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彻底管不住儿子,只有被殴打的份了。
什么叫“慈(父)母多败儿”?这就是。
母亲越是“无私”,越是溺爱儿子,越是“牺牲自己也要照亮儿子”,越容易把儿子培养成“白眼狼”和“社会公害”。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儿子们,从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发现不了别人的不容易,也无法关照别人的感受。他们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得尊重人、没法换位思考的人。而这一点,是成功路上的大敌。
不信你去看看身边那些从重男轻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妈宝男”、自私男、暴戾男,哪一个不是在原生家庭里猛得像虎豹,出去以后怂得还不如一条虫?这类人若是建立家庭,是另外一个女人和孩子的不幸。
不过,这些道理,那些重男轻女的父母是听不进去的。你与其说他们是溺爱孩子,不如说他们这是单纯的蠢。
千百年来,无数案例已经证明被父母溺爱的儿子大概率上会让他们失望甚至绝望,但他们总认为自己的儿子天下第一、独立无二,将来也是人中龙凤、社会精英。
要我说,这是源自骨子里的男根崇拜。一旦有了这种情结,他们的脑子再也清楚不了了。
一想到我和这类人也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想到我女儿将来可能会遇到他们的儿子,我还挺烦闷的。我只能从现在开始教育女儿:珍视你的价值,热爱你的性别,离有“男根崇拜”的家庭远一点,最好能隔绝往来。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自从有了微信,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几个不大好的习惯:
第一、明明用(语音)电话沟通更方便的事情,我还是打字。虽然这有助于缓解我的社恐症,但其实有时候用打字沟通的效率更低、效果更差(听不到语气,容易误会)。
ps:这里,我说的是,打电话(包括打语音电话,是双向沟通),不是单方面发语音。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第二、社交软件变成工作沟通软件,工作时间变长。
第三、绝大多数人的支付手势密码,都是一个“2”,更容易被破解。
其他的,你补充。
谢谢你的时间,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