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芷蘭齋韦力先生“保定满城”文史两篇
图文|韦力 芷蘭齋 2020年11月13日
邓洪波在其专著《中国书院史》中谈及从各种地方志中查得41所建于唐代的书院,其中河北省有两所,其一则为张说书院。弘治版《保定郡志》卷二十《祠庙》中称:“相公堂,在郡城西五十里,属满城县。唐燕国公张说布衣时,此地山水清奇,尘嚣屏绝,率其徒若干人卜居讲道,后拜相。乡人思之,因广其制,构屋三间,周以桓墙,崇以台阶,塑像于中而奉祀焉。”
《初学记》三十卷 嘉靖十三年晋府虚益堂刻本,卷首
由此可知,张说书院又名张相公堂,位于河北满城县。唐代燕国公未发达时来到此地,他看到该处环境甚佳,于是率领弟子于此建讲堂,而后在这里读书讲学。后来张说官居丞相,当地乡人就在其讲学之处建起几间房屋,并在里面塑张说之像祭祀。
张说在此讲堂讲堂的具体情形,未见史料记载,然此书院的创建意义重大,邓洪波在其专著中说:“30余年之后,张说能总领朝廷丽正、集贤书院,与唐玄宗及其他大臣一起极尽‘开学’、问政、唱酬之盛,或许正与他年轻时在花阳山中的那段读书藏修的书院经历有关。”
《初学记》三十卷 明杨鑨九洲书屋刻重修本
唐代的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乃是官办书院之始,张说为创办官修书院起到了重大作用,而其书院观想来是酝酿于他在满城县办讲堂之时。从这个角度来论,满城的张说书院堪称唐代官办书院的肇基。
张说在满城开办讲堂的原因,跟其籍贯有关,张说为其父张骘所撰碑志《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碑》中称:“府君讳骘,字成骘,范阳方城人也。”故张说也自称是范阳人,比如他在《与凤阁舍人书》的落款为“范阳张说谨上”。
《初学记》三十卷 明嘉靖十三年晉府虛益堂刻本
范阳原属幽州,本属涿郡,天宝元年改称范阳,而范阳就是今河北一带。但也有的文献上说,张说家族后来迁居到了洛阳,《旧唐书·张说传》就持这种说法:“其先范阳人,代居河东,近又徙家河南之洛阳。”《新唐书》亦称:“其先自范阳徙河南,更为洛阳人。”
余外,关于张说的祖籍还有河东说,然总体而言,以范阳说居多。况且张说本人自署其为范阳人。关于他的家世,他在为其父所作的《府君墓志铭》中说:
府君讳骘,字成骘,姓张氏,其先晋人也。晋分,家世相韩;韩灭,留侯为汉谋主。至宇,为范阳太守,因居其郡;及华,博物亚圣,为晋司空。府君司空十二代孙也。曾祖讳俊,河东从事;大父讳弋,字嵩之,通道馆学士;考讳恪,未仕即世。
张说自称其乃汉张良之后,到张宇时,其做了范阳太守,其家族定居范阳,故称为范阳张氏。此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晋代张华。
《大唐六典》三十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刻本,书牌
张说乃唐初时期重要的文臣,汪篯在《唐玄宗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中指出唐开元时期朝廷有以姚崇为代表的“吏治派”和与张说为代表的“文学派”,这两派斗争激烈。姚崇乃是由狄仁杰提拔起来的重要人物,此人长于吏治,颇受武则天的欣赏。姚崇把张柬之推荐给武则天时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刘昫《旧唐书·狄仁杰传》)
可见姚崇极其看不起文人,虽然在武则天时期李峤和苏味道官至宰相,但其主要作为是草诏应制、监修国史,难有实质性的决定国策。中宗时期,上官婉儿渐渐左右朝政,其重视文士,《旧唐书》本传中说她:“常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由此而形成中宗朝推崇文学之臣的风气,而张说正是受到了上官婉儿的提拔。
《大唐六典》三十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广雅书局刻本,卷首
睿宗景云元年,张说被任命为太子李隆基的侍读,转年,张说立排太平公主之党,坚请太子监国,而后协助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后得以入相。《大唐新语》中载有此事:
景云二年二月,睿宗谓侍臣曰:“有术士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左右失色,莫敢对。张说进曰:“此有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姚崇、宋璟、郭元振进曰:“如说所言。”睿宗大悦,即日诏皇太子监国。
《张说之文集》二十五卷 明嘉靖丁酉年伍氏龙池草堂刊本,卷首
可见,正是张说向睿宗谏言,请太子监国,当时姚崇亦赞同此事。太平公主闻讯后,立即罢张说的知政事,命其分司东都。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决意谋反。先天二年,时在东都洛阳的张说派使者送佩刀给玄宗,暗示其尽早决断,于是玄宗下定决心,一举诛灭太平公主一党。
但是,玄宗掌权后,又起用姚崇再度为相,尽管张说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但因其与睿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张说被外放。姚崇倒台后,张说再回朝中,之后又得以复相。
《张说之文集》二十五卷 明嘉靖丁酉年伍氏龙池草堂刊本,序言
张说在任上的所作以及为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然而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后世无异议。比如清蔡世远在《古文雅正》中说:“昌黎公未出以前,推燕公为巨手。未能去排偶之习,然典重矜贵,有两汉之风味,而无六朝之绮靡,擅名一代,不虚也。”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而在此之前,天下写文章的第一高手乃是张说,《新唐书·苏颋传》中则称:“(颋)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张说撰《张燕公集》二十五卷 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
张说一生三次监修国史,并且主持和参编了多部重要之书,例如《三教珠英》《唐六典》《开元大衍历》《初学记》等。《初学记》的编纂乃是缘于玄宗对于皇子教育的重视,玄宗跟张说谈到:“儿子等欲学缀文,须检事及看文体。《御览》之辈,部帙既大,寻讨稍难。卿与诸学士撰集要事并要文,以类相从,务取省便。令儿子等易见成就也。”(刘肃《大唐新语·著述第十八》)
抱阳山山门
玄宗说他的儿子想学文体,但《御览》等书部头太大,并且检索不方便,所以他命张说跟几位学士要撰写一部部头不大并便于检索之书。于是张说就带徐坚、韦述等学士来编纂该书,编纂完成后,署名权却给了徐坚。其实张说才是主抓人,因此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明确地说:“《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撰。初,张说类集事要以教诸王,开元中诏坚与韦述等分门撰次。”
沿小径前行
张说对于书院的贡献,主要是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官办书院——丽正书院。丽正书院又称集贤殿书院,其前身乃是开元五年建立的乾元修书院。唐玄宗儒道并崇,他广征天下之书,同时派人抄写稀见之书。李林甫在《唐六典·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说:“于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
起初,乾元修书院规模不大。开元六年,玄宗到东都洛阳时,将该书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同时“置校理二十人”。开元十年,张说出任修书使。开元十三年,丽正修书院更名为丽正书院,由张说总其事。后来,丽正书院的学士被玄宗召至集仙殿设宴款待,诏令改集仙殿为集贤殿,同时丽正书院更名为集贤殿书院。
路遇小庙
张说在集贤殿任上起到重大作用,《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中载:“时中书舍人徐坚自负文学,常以集贤院学士多非其人,所司供膳太厚,尝谓朝列曰:‘此辈于国家何益,如此虚费。’将建议罢之。(张)说曰:‘自古帝王功成,则有奢纵之失,或兴池台,或玩声色。今圣上崇儒重道,亲自讲论,刊正图书,详延学者。今丽正书院,天子礼乐之司,永代规模,不易之道也。所费者细,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玄宗知之,由是薄坚。”
池水
此处称中书舍人徐坚认为集贤院内的学士大多徒有虚名,但是朝廷给他们的待遇却很丰厚,故其认为朝廷不应当花这种冤枉钱。然张说听到后,却坚决反对这种观念,他说很多帝王功成名就后都变的骄奢淫逸声色犬马,而今上却崇儒重道,不但与文臣探究学问,还搜集图书予以校正,当今的丽正书院正是国家崇尚文治的重要体现。丽正书院的花费,对国家来说乃是小钱,但它起到的文化作用却很巨大,徐子的所言太过狭隘了。后来玄宗听闻此事后,也对徐坚有了看法。可见,玄宗皇帝认为张说所言在理,继续支持丽正书院。
奇特的石质
然而徐坚在开元十三年,丽正书院更名为集贤殿书院前,做过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并未做过中书舍人。《唐会要》中载:“院内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中书令张说充学士、知院事,散骑常侍徐坚为副,礼部侍郎贺知章、中书舍人陆坚并为学士。”
可见,中书舍人乃是陆坚而非徐坚,然无论是哪一位,张说都不允许他们诋毁丽正书院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前方带路
以上这些说明了张说对书院作用看的何等之重,这正如邓洪波先生所言,他对书院的看重应当是本自他在满城讲学之时。对于他当年所办讲堂的旧址情况,《全宋文》中收有《保州抱阳圣教院重修相公堂记》:
相公者,唐之张燕公也。燕公开元贤相,布衣时肄业寓此山,今宝教寺之东岩书院,乃其所也。院有石室三,南而下者曰五经堂,上者曰进士堂,北而又上者,其名不传。石室与山同生,皆非人力之所能为也。燕公贵,念生平为学之所依,思有以传其贵,重其报,遂自山叠石为岸,以广寺地。就山镌室,贮泉为石。寺之上构宇,引流以为上方;寺之下七曲,石磴以便登降。书院之上,因山南北,廊百步,廊下又得三泉,皆镌石堂以蓄之。石堂之东,别构一堂,造白石像以为堂之庄严,仪像之美,宛然生动。时人德公,思欲旦夕奉之,乃塑公像于此堂。此堂所由名也。
带刺的树枝
对于该文的作者及文本情况,《全宋文》的小注中先说明该记作于元丰三年二月,并称该文有节略,该文的作者则标明为元丰间乡贡进士张纬。可见在宋代时,已经重修了位于保定抱阳山的相公堂,此堂位于宝教寺附近。并详列出该书堂处在宝教寺下方的山崖,那里还有储水的池塘,同时那里有一间屋内供奉着张说的塑像。
民国版的《满城县志略》中载:“旧志在抱阳山东岩下深一丈五尺上篆书大唐张燕公读书处,谨按此篆刻今追寻不见,惟寺后东岩下西北隅下有一堂,内有石床,岩上有横嵌石碑处,疑石在此,今不见矣。”
找到了小亭
看来到民国时,抱阳山东崖下所刻的篆书“大唐张燕公读书处”的字样不见了,但是那时还有一个房子内有一石床。
对于该书院如今的情况,吴洪成,刘园园等所著的《河北书院史》中称:“现今去抱阳山可见其八景之一的读书堂,为天然石洞,即为‘滴水堂’的一部分,堂前荆盘藤绕,岚气升腾,壁间刻有‘大唐张燕公读书处’8个篆书大字,由此可见,读书堂即为张说书院的所在地。”如此说来,原来石壁上刻的篆书又找到了。
2020年9月2日,从北京驱车前往满城去探看张说书院,从网上查得该书院位于今日的抱阳山景区内,于是以此设为目的地,跟着导航一路前行。两个多小时后,驶入山区,在路边看到一琉璃五龙壁,我以为找到了地方,然转头看到对面有一仿古城楼,上书“卧龙岗”,里面的一座石牌坊上写着“保定市满城龙凤福园”。
路遇九龙壁 上书卧龙岗
继续前行,开出约两公里,看到了一红色门楼,上书“抱阳山”。大门口的工作人员示意我把车停到旁边的停车场上,那个停车场面积不小,然却空空如也,看来我是第一位来此景区之人。
山门后有一段路
走到门口买票,三位售票人员均是老人,购票后我问张说书院远不远,其中一位说不远,但要走一段路,并给我指出了大致方向。我向内探望一番,感觉从山门走到第一级平台就有不短的路,故与之商量可否开车到平台上。管事的老人颇通情理,他默默地打开了大铁门,我转到停车场开车直接入内。
以为是寺庙 还未完工
八景中的读书堂
停车场侧旁有一寺院,上书“抱阳山”,侧墙上列出抱阳山八景,浏览一过,其第六景为读书堂,并且写明读堂是一个天然石洞,上面刻着那八个篆书大字。看来我没有找错地方,于是登台阶走入院中,然在里面看到的只有未完工的框架房屋,既没有寺院也没有读书堂。无奈只好上车掉头重新回到山门处,再问售票人,对方告诉我,不要进此院,沿着右侧的小径一直向山上走,走到半山腰就能找到读书堂。
渐渐无路
重新开车来到平台,下车步行穿入树林中,但道路越走越窄,远远地看到山脊上有些新建的小亭,但却看不到山崖。沿着荒径又走出一段路,看到一间小房屋,走到近前看到房屋对面有山崖,崖壁上隐隐有字迹,然却难以辨识。
辨不出字迹
继续往前走,羊肠小道已经被草所覆盖,且走出不远就出现了岔路,究竟走哪条路,我探看一番也没找到路标。售票景区,设施却如此不完善,为此让我有了不满的情结,站在原地仔细寻找,还是没有一丝线索,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只好由原路返回,重新开车到山门。我再次向他们请问为什么前行之路没有路标,对方很有耐心地告诉我说,这个景区是一位外商投资,投了一半没钱了,所以设施没有建完,但说张书院却早已有之,只是景区内还没有修出前往书院之路。但他们同时告诉我,有一条小径虽然难走,但是却能通到书院。
跟我来
既然如此,我向其中一位售票老人提出带路问题,他犹豫地望着我,我马上说可付100元带路费。其中一位老人同意带我前往,而后我们上车又来到平台,所走之路正是刚才那条小径,只是走到第一个山崖前便要左转。
感觉走在水沟里
前行一百余米后小径不见了,眼前到处是巨大的石块,我感觉这是雨水冲刷出的水沟,我后悔没有提前告知老人自己腿的情况。我问他还有多远,他告诉我不远了,而后他如履平地般地向上攀爬,我只好把相机背在身上,用手抓住一些枝条或者支撑岩石咬牙向上。其中有几个地方实在上不去,老人转头把我拉了上去。然每当我问他还有多远时,他总是说快到了,然越走越打击我的信心,我怀疑即使找到目的地,我也根本无法原路走下山。但老人却慢悠悠地说,还有另外一条大道,只是路途太远。我问他何以不早说,他说那条路在景区之外。
于此拉我上去 他也开始手脚并用
事已至此,只能咬着牙继续向上攀行,这是我自腿受伤后七年来最艰难的一次攀爬。攀爬到半山时,老人也开始手脚并用,不断地抓住旁边的树枝,他提醒我哪些枝条带刺,还说前些年他每天都会这样爬一次巡山,只是近几年不再如此登山了。
老君堂
终于来到了另一堵悬崖前,崖壁上写着“老君堂”,并非我找的张燕公读书处。老人说读书处还在上面,闻言令我更加气馁,只好坐在此处歇脚,同时观赏一番这处断崖。按照《相公堂记》中所载,当年的相公堂范围内有几处石室,想来此为其一。
题款太过简陋
我的双肩背内装着两瓶水,递一瓶给老人,他说不喝凉水,并说今年七十多岁了,多爬山少喝凉水是保健之道。而后他向我讲述着这些年景区内的建设情况,他说景区的售票员仅他一位,另外两位老人是旁边的村民,找他前来唠嗑。
小亭四面透风
张说像 开脸
歇息几分钟后,感觉汗落了下来,于是继续沿着小径向上攀爬,终于来到了另一座悬崖下。老人说这就是燕公读书处,然而崖壁上仅用红油漆潦草地写着这几个字,并未看到古碑。老人说这的确就是张说书院,而后他指着悬崖下空着的一个小亭子说里面有塑像。隔窗向内探望,里面果然有一尊塑像,老人说这就是张说。塑像油彩剥落,但看上去像是近人手法。此房占地大约三平米,里面没有任何的碑刻。
祭台有些简陋
介绍牌
在小房子入口的位置有相公堂介绍牌,上面主要写的是张说的生平,然却称张为唐朝洛阳人,并说他先祖居范阳。幼时读书于满城抱阳山,后迁居于洛阳。这个说法将历史记载合二为一。上面谈到了相公堂的沿革历史:“唐开元年间在抱阳山圣教寺东侧修建相公堂,并塑燕公像。北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保州圣教院重修相公堂。金皇统八年镇定保塞将军完颜马和尚重修相公堂。一九九三年,抱阳村民集资在读书堂石屋前重建一亭榭式相公堂。中塑燕公像。”
治腰疼的方式 这里支了更多的树枝
竟然有这么早的沿革史,但可惜眼前所见的堂与像均是二十多年前新建,里面不可能有任何旧物。我只好转头细看崖壁,然崖壁上也无摩崖,只是有人在崖缝下方支着一些小木棍,老人告诉我,支木棍能治腰疼。
山崖下的石室
有人在这里烧香
向内走了几步,看到墙上刻着“仙狐洞”三个字,但字却是左读,显然也是今人所为。洞壁上烟熏火燎,有生火的痕迹,里面摆放着一个新的香炉,余外未见他物。但谁会走这么艰难的路攀爬到这里来上香呢?我隐隐感觉一定有另外的捷径在。
侧观小亭 感觉崖壁上方有建筑
无论怎样艰辛,毕竟找到了欲看之地,虽然有不小的失望,但回身看到群山在脚下,平地上的村庄历历在目,而今还能爬上这么高的荒山,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千年青檀
自豪完毕后,当然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下山,因为我已没有力气原路返回,说不定一脚踩空会滚下山去。我问老人大路在哪里,他说前方就是。我请他带我走向大路,他从这处悬崖向上走了五六米就看到了台阶,在石台阶的旁边看到一棵巨大的青檀树,上面钉着古树名木保护牌,称此为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已超过1000年。
名木标牌 立根原在破岩中
老人自豪地向我讲解着这棵树的神奇之处,上千年的青檀树我的确第一次见,无论讲到它有什么神奇我都会相信。这棵古树的根系牢牢扒在崖壁上,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望之给人以鼓舞。
这里才是步行的正道
崖壁前方是窄而长的平地
沿着台阶接着上行,十余米后看到一佛教门楼,穿过门楼,是接近山顶的一块平整之地,这块地的另一侧也是崖壁。山顶上有彩旗飘飘,老人介绍说那是寺院,因为疫情原因,寺院关闭了,但是青檀树的下方却有台阶。我问老人为什么不带我从台阶登到这里,他说因为建设未完工,下面的台阶拆掉了,所以沿此路下山走不下去。而他说的大路则在这块平地的另一端。
登向山顶寺庙的台阶 山顶上的寺庙
此块平地宽约二十余米,长度却超过了百米,能有这么大的山间平地实属难得,更为难得者则是平地的右侧有一长长的碑廊,里面一字排开立着几十块古碑。平地的另一侧有一间新建的庙宇,我正准备走过去探看,然迎面却驶来了一辆汽车,我马上问老人为什么这里能开车前来,他说这是寺院运货的通道。
百步廊
细看古碑
既然此车能来,那我的车同样可以开到此平地,而由此平地走到张说书院,距离不超过三十米,并且这三十米中有二十米的石台阶,走下去的话用不了一分钟,而我却千辛万苦地从山间水沟爬到了山顶处。一念及此,怒火涌上心头,我颇不礼貌地跟老人说,为什么不带我开车前来此处,我同样可以付带路费。他嗫嗫嚅嚅地说:“你已经买了入景区的票,我从景区外带你进,那票怎么办?”
祭奠
原来他担心的是这个,而门票就10元钱,这让我不知说什么好。但事已至此,只能想如何下山,老人指给我下山的大道,他说那样走要多绕几公里,但是很平坦。而此时他看到刚才开来的那辆车下来三个人,这三人各捧着几捆香到不同的方向去点燃,老人走向其中一位,请他们把我捎下山。
下方即是读书堂
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那位开车的小伙子瞥了我一眼点点头表示同意,但却说他们要烧完香才能下山,需要我等候半小时。我想半小时的时间足够我走下去了,于是决定徒步走大道,然老人却说那条路很远,半小时走不下去,不如坐在碑廊内休息,而后乘此车一并下山。
天色渐晚
我想那辆车还能坐下一位,劝老人也坐下等候,他却说不等了,要沿着来时的路返下山,因为他要回家做晚饭了。我看他态度坚决,于是递上100元表达我的谢意,老人连声道谢后转身离去,而我则坐在碑廊内边休息边探看这些古碑,希望能找到与张说书院有关的碑记。
纵观百步廊
一一看过去,这里的碑都与该寺有关,没有找到与读书堂或书院有关之文字。碑廊的另一侧下方就是悬崖,其实碑廊就处在张说书院的崖顶上。我小心地站在崖边向下探望了两眼,果然看到了那座小亭。此时已是下午四点半,太阳已偏西,在阳光的照射下,雄壮的抱阳山更显挺拔之色。
悬崖下的供奉
在等候期间,我看到那三个人烧香颇为虔诚,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仪式,我不好去催促。正在此时,又有一辆车开到了平地上,车上下来三个女孩,她们下车时看到崖壁下面摆放着几十尊瓷观音像,于是立即欢快地走上去一一拿起来端详。其中一人挑了一尊体量最大的观音像,之后在那里做了简单的清理,接着打开后备箱,把这尊观音像放进了后备箱内。这种做法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她们每人挑了一尊观音像后又欢快地到山崖上玩耍了。
几个女孩在挑佛像
清理
几分钟后又驶来一辆车,车上走下一对夫妇,他们打开后备箱,拿出一块红布铺在地上,接下来拿出一箱一箱的香,而后那位男士把香拆散,倒在红布上,很快那块红布上堆起坟头高的香,我估计有几万根,之后这位男士做了一番祈祷仪式后点燃了这堆香。
堆放着上万根香
如此烧香方式我从未见到过,然正在此时,天上迅速飘来乌云,瞬间就下起了雨。我在碑廊内避雨,那位男士也跑了进来,其妻大声呵斥他,似乎在说他没有照顾那一堆香。此人又跑入雨中,赶快用一根树枝来挑那些香,好在这片急雨云迅速飘过,才使得这位男士的祭祀仪式得以继续下去。
那位先前来的男士终于结束了祭拜仪式,他挥手示意我上车,然其中一位女士还未回来,我问他是否要等候,司机说不必,而后我们三人乘车沿着另一条路向山下驶去。在路上我好奇地问那位司机,这个寺庙的香火为什么这么旺盛,他说并非如此,平时很少人会来这里,因为今天是中元节,并且来的人都是住在山脚下的村民。我问他这个寺有什么玄妙之处,这个年轻人直率地跟我说:“其实并没什么,只是求一种心理安慰。”
这位好心人把我送到了抱阳山的入口处,我未见到带我上山的老人,只好下车自行把大门打开,请好心人再多开一段路,把我送到停车的平台上。如此折腾了一下午,等驱车离去时,太阳已渐渐西沉。但能够探寻到张说书院的实际情况,心中还是有着些微的成就感。如果那位老人直接带我走车道一下子开到张说书院前,想来就不会有成就感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书魂】张柔:轻财重书,《金史》得用
原创 图文|韦力 芷蘭齋 2020年12月27日
中华文明有着几千年不曾断绝的文明史,这有赖于两千余年来二十五史的接续记载,而正史的编纂有赖史料的丰沛。《金史》的编纂有不少材料本自《金实录》,当蒙古军队打下金国最后的首都汴梁时,蒙古军将领张柔不与众人争抢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他带人入金国的史馆将里面藏的《金实录》以及内府藏书捆载而去。
《金史语解》四十六卷清光绪四年江苏书局刻本
这件事多有史料记载,例如元苏天爵所撰《元名臣事略》卷六《万户张忠武王》中称:“壬辰,天兵渡河,明年汴降。诸将争取金缯,公独入史馆收金实录、秘府图书。”王磐所撰《蔡国公神道碑》中亦称:“公一无所顾,而首取金朝实录并秘府图书,又访求乡曲耆德,得户部尚书高公夔、都转运使李公特立等十余家,载之以归。其英鉴伟识,度越侪辈远矣。”
见到此房右转
题目中的张忠武王和蔡国公指的都是张柔,对于他攻陷汴梁后全力保护书籍之事,为后世所乐道。明初所撰《元史》中的《张柔传》也记载了张柔攻打下汴梁后保护书籍的事迹:“金主自黄陵冈渡河,次沤麻冈,欲取卫州,柔以兵合击,金主败走睢阳。其臣崔立以汴京降,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
村东之路
张柔取得了金国内府所藏书籍及《实录》,先将其运回家,等其晚年要退休时,方将《金实录》献给元廷。书藏其家时,元好问希望能够借观,以此来修纂《金史》。《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下》中载:
(元好问)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已所当任。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沮而止。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抅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篡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窄路无法行车
元好问认为金人虽是少数民族,但他们却喜好汉人的典章法度,所以他很希望能靠参照《金实录》来撰写《金史》,他听说《金实录》藏在张柔家中,于是他找到张柔,希望能够翻阅这些史料。可惜有人从中作梗,使得借观金史料之事未能实现,元好问只好通过其他方式搜集史料。也许是因为没有看到《金实录》,元好问终究未能写出《金史》,只是他所搜集的其他有关金朝史实的材料成为了后人纂修《金史》的参考资料。
远远看到了碑额
这件遗憾事同样记载于元郝经为元好问所撰的《元遗山先生墓铭》中:“每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兴,己所当为。而国史实录在顺天道万户张公府,乃言于张公,使之闻奏,愿为撰述,奏可。方辟馆,为人所沮而止。”
看来张柔家不仅藏有《金实录》,另外还有金国史,这些第一手的材料对撰写《金史》极具价值,可惜元好问没能看到,以至于让后人也为之叹息。
向着碑的方向一路前行
当年张柔拿到的《金实录》是否是金国历朝全本呢?元苏天爵认为不是,他在《滋溪文稿》卷二五《杂著·三史质疑》中说:“金亡,元帅张侯柔收拾金史北归。中统初送史院,当遗乎?而《海陵实录》何故复存?当正大末,义宗东幸,元好问为史官,言于宰相,请以九朝小本《实录》驮以一马随驾,岂以太祖、太宗、睿宗(世宗文:实录十卷)、熙宗、海陵、世宗、显宗、(章宗文:实录十八)章宗、宣宗为九朝乎?不知张侯收图籍时,太宗、熙宗之史,何以独见遗也?”
丰碑
看来《金实录》中至少缺了太宗和熙宗的实录,即使如此,《金史》的修纂还是主要参考了《实录》。按照苏天爵在《元名臣事略》中所载:“内翰王文康公,公名鹗,字百一,开州东明人……公奏:‘言自古帝王得失兴废,班班可考者,以有史在。我国家以威武定四方,天戈所临,罔不臣属,皆太祖庙谟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岁久,渐至遗忘。金实录尚存,善政颇多,辽史散逸,尤为未备,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上甚重其言,命国史附修辽、金二史。”
赑屃不像原配
可见向皇帝建议修纂《金史》之人乃是王鹗,他向皇帝讲述了修史的重要性,同时说《金实录》尚存,故修《金史》不难,而后他以辽代之资料的散逸对比,《辽史》有很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出现像张柔这样既有实力又有见识的武官,致使《辽史》的修纂十分缺乏参考史料。王鹗告知皇帝,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但不可以灭亡别国的历史。如果不开馆修史,那么一些历史史实就再没有人知道了。好在皇帝赞同王鹗的所言,于是下令修纂《辽史》和《金史》。
碑额
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转录了元学士王恽记王鹗事:“王承旨名鹗,字百一,东明人,金正大元年甲申状元,入元授官翰林承旨,日见宠遇。一日,以祭葬故主,上请,允之。为位哭汝水上,哀动左右,乃私谧为义宗。据法:君死社稷曰义,其忠不忘君如此。又上史院奏帖,有云:自古有可亡之国,无可亡之史。盖前代史册,必代兴者与修,盖是非与夺,待後人而可公故也。上允之。然彼时有元好问者,金亡,隐居于家,筑野史亭,著南冠录,以载金事。元人修史,多采之。”
碑面磨损
可见《金史》能够修纂完成,并且成为一部较为完整的正史,这与王鹗和元好问有重要关系,然能够修纂完成,又与张柔保护《实录》有重要关系。脱脱在《进书表》中说:“张柔归金史于其前,王鹗辑金事于其后”,可见张柔与王鹗乃是《金史》得以修纂完成的主要功臣。对于《金史》的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夸赞说:“是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
落款是“大德四年”
从王恽的所言可知,王鹗原本是金国的状元,他入元后在朝中任翰林承旨,颇爱皇帝的恩宠。其实他能有这个结果,也跟张柔有直接关系,当年张柔跟随拖雷伐金,张柔击败金国主力军后,金国皇帝败走到睢阳,张柔进入汴京,不仅取走了《金实录》及内府图书,同时他还在京城内访求著名的文人,以及燕赵当年的望族,而后将书与人送回北方。随后他派兵包围咸阳,金主又败走到汝南,张柔派兵包围汝南,金国皇帝自杀。蒙古军队随即进入汝南城:“汝南既破,下令屠城,一小校缚十人以待,一人貌独异,柔问之,状元王鹗也,解其缚,宾礼之。”
赑屃头部已残
按照蒙古军队的惯例,凡是拒不投降者,一旦城池被攻破则下令屠城。张柔看到他手下的一位小校官捆绑着十几人等待被宰杀,他感觉其中一人长相与众不同,张柔问是何人,方知此人乃是金状元王鹗,于是张柔立即给此人解捆,而后善待之。正是张柔的慧眼识人,才救了王鹗一命,后来他方得以入元廷,因才气而受到了元朝皇帝的重视。
拍照后辨识碑额文字
正是王鹗建议用张柔所献《实录》来修纂《金史》,使得后世方对金国史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无论是修纂《金史》的史料,还是修纂的建议者,都与张柔有直接的关系,可见此人对中国文献史的贡献是何等之大。
树丛遮挡
然而从张柔的生平来看,他完全是一位武将出身,而其子孙亦是著名的战将。《元史·张柔列传》中称张柔乃是易州定兴人,其家前几代都是农民,但张柔从小喜欢骑马射箭,在当地被目之为豪侠:“金贞佑间,河北盗起,柔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选壮士,结团自卫,盗不敢犯。”
残件
金卫绍王大安三年秋,成吉思汗率军攻打金国,后来蒙古军攻打下了张柔的家乡涿州,之后蒙古军分队三路连破九十余郡,致使金宣宗在贞祐二年迁都汴京。当时蒙古军只是争抢各种财物及妇女,他们将抢夺的战利品运回北方沙漠,致使河北地区出现了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当地的一些豪强自发组织武装进行自保,张柔也集结一些乡人来保卫家乡。
半入土中
那时金国的皇帝已无法统治这些地区,只能收编这些地方武装,其中一位叫苗道润的地方武装将领被金国皇帝任命为中都留守兼经略使,同时收编张柔的部队隶属于苗道润,而苗道润任命张柔为定兴令。后来张柔“累迁清州防御使,权元帅右都监,行元帅府事”。
神道
当时金国的做法乃是不得以的利用,然而这些地方武装之间少有人听从金国的指挥,他们为了争夺地盘而相互残杀。苗道润原本跟其副将贾瑀有矛盾,兴定元年,贾瑀设伏杀了苗道润。张柔借机将苗道润的部下收编到自己的队伍中,正当张柔组织军队准备攻打贾瑀时:“戊寅,国兵出紫荆口,柔率所部逆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太祖还其旧职,得以便宜行事。”
又一件
此时蒙古军队攻下了紫荆关,于是张柔率兵在狼牙岭抗击蒙古兵,然不幸的是,他因马失前蹄而被蒙古军擒获,于是张柔率部向蒙古军投降。蒙古军继续让他带领军队,张柔率军转而攻金,他连下几州,得以杀掉贾瑀,而后收编贾瑀的部队。当年冬天,张柔率其部队迁徙到满城,以此建立根据地。
在与金兵作战的过程中,张柔显现出胆识过人的军事才能,比如:“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柔以兵数百出奇迎战,大破之。”(《元史·张柔列传》)
应该是基座
金国真定统帅武仙率数万人来攻打张柔,张柔仅派几百士兵就击败了武仙部队的进攻。后来:“既而中山叛,柔引兵围之,与仙将葛铁仓战于新乐。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拔矢以战,斩首数千级,擒藁城令刘成,遂拔中山。仙复会兵攻满城,柔登城拒战,复为流矢所中。仙兵大呼曰:‘中张柔矣!’柔不为动,开门突战,皆败走。”(同上)
已经看不到形体
张柔与武仙的部下葛铁仓在新乐开战,被流箭射掉了两颗牙,张柔毫不畏惧,拔掉箭后继续战斗,斩掉对方几千人,随即占领中山。武仙接着派兵围攻满城,张柔登城抗战,再次被流箭射中,武仙的军队大声欢呼张柔中箭了,张柔不为所动,他突然打开城门冲出城外,击败了武仙的军队。在一夜之间,他与武仙进行大小战役达17仗之多,每战皆胜,可见其勇猛异常。他在包围彭城时,独自一人入城招安,最终说服守城将邻开门纳降。可见张柔不仅是一位武夫,他还有自己的计谋在。
但是才能超众者定然会遭他人妒忌,《元史》中写道:“燕帅孱赤台数凌柔,柔不为下,乃谮柔于中都行台曰:‘张柔骁勇无敌,向被执而降,今委以兵柄,战胜攻取,威震河朔,失今不图,后必难制。常欲杀我,我不敢南也。’行台召柔,幽之土室,孱赤台施帐寝其上,环以甲骑,明日将杀之,孱赤台一夕暴死,柔乃得免。”
脱脱纂《金史》一百卷三十五卷清同治十三年江苏书局刻本,书牌
当时的燕州统帅孱赤台多次欺凌张柔,张柔不屈从于此人的淫威,于是孱赤台到中都行台举报说张柔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当年他因马失前蹄而被迫投降,今日却给他兵权,致使他打下了很多地方,如果不尽快除掉此人,今后必为后患。这位孱赤台还说张柔想杀他,令他都不敢出门南下。中都行台召回张柔,而后把他关闭在一个地窖内,孱赤台立即派兵包围此处,准备明日杀掉张柔,然不知何故,当晚孱赤台就暴毙而亡,张柔才得以幸免。
其实蒙古将领一直对张柔有戒备之心,《张柔墓志》记载他在被迫投降蒙古后:“其散卒稍稍来集,主帅恐公为变,质二亲于燕。公叹曰:‘吾受(金)国厚恩,不意猖獗至此。顾忠孝不两立,姑为二亲屈。’遂委质焉。”
脱脱纂《金史》一百卷三十五卷清同治十三年江苏书局刻本,卷首
张柔为人很仗义,他以前的手下听说他投降了蒙古军队,纷纷来依附他。当时蒙古的主帅担心张柔再叛变,于是将张柔父母为人质押在了燕京。《元史》载:“中统元年,世祖即位,诏班师。阿里不哥反,世祖北征,诏柔入卫,至庐朐河,有诏止之。分其兵三千五百卫京师,以子弘庆为质。”
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时,张柔一同率军前往,当他的部队行进到庐朐河时,忽必烈下令让张柔的部队停止前进,而后分张柔部属三千五百人前去保卫京师,同时让张柔的儿子张弘庆一同到燕京做人质。
夕阳
至元三年,朝廷命张柔到工部任职,负责修建大都城,可见他此时已被解除了军权,此后又封他为蔡国公。至元五年,张柔去世了,年七十九岁,皇帝又给他封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张柔有十一个儿子,其中弘略、弘范最具名气。
虽然张柔是一位著名的战将,但是他却喜欢与读书人交往,王磬在《蔡国公神道碑》中说他“乐与知书人语”。正是因为这个偏爱,使得他意外地救了金状元王鹗一命。张柔的部将贾辅也喜欢读书,郝经曾馆于贾辅之门。金国灭亡后,郝经侨居在保定,张柔听闻过郝经之名,于是把他请入家中,请郝经任家庭教师来教导几个儿子。阎复在《郝文忠公碑》中载有此事:“初,被郡帅贾侯知之,待以宾礼。蔡国张公闻其名,延之家塾教授诸子。蔡国储书至万卷,付公管钥,恣其搜览。”
文保牌
张柔家中建有藏书楼,其藏书数量达万卷之多,郝经馆于张柔家,张柔对其十分信任,把藏书楼的钥匙拿给郝经,任由他在里面阅读这些书籍。在战乱时期,能够读到这么多的书实属不易,再加上郝经原本就是一位有见识的文士,他努力翻阅张柔家所藏之书:“公见识超迈,务为有用之学。上溯洙泗,下逮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掇其英华,发为词章。论议视前古,慨然以羽翼斯文为任。自是声名籍甚。”
看来郝经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也与读张柔家的藏书有一定的关系。可见张柔家中所藏之书不仅仅是《金实录》,还有不少的其他文献。
张柔墓入口
张柔诸子中,以第四子张弘彦跟郝经所学最多,柯劭忞在《新元史》中载:“宏彦(避弘为宏),从郝经受学,善骑射,前后杀虎以百数。从伐宋荆山有功,授新军总管。攻鄂州,先登者再。”
但是弘彦更多的还是继承其父的基因,喜欢骑马射箭,他前后射杀了上百只虎,后来入军作战,在攻打鄂州时身先士卒登上城墙。中统元年,他跟随皇帝前往上都,后来被授为新军万户,佩金虎符。
墓道用水泥做过维护
张柔七十岁时退休,皇帝命其第八子张弘略继承他的职位,弘略亦是能征善战之人,《新元史》中载:“中统三年,李璮反,求救于宋将夏贵。贵乘虚北夺毫、滕、徐、宿、邳、沧、滨七州,新蔡、符离、蕲、利津四县,杀守将。宏略率战船御之于涡口,贵退保蕲县,宏略水陆并进。宋兵素惮毫军,焚城宵遁。尽复所失地。李璮既诛,追问当时与璮通书者,独宏略书劝以忠义,事得释。”
墓道台阶
当时李璮叛变,他向宋将领夏贵求救,夏贵借机连夺七州,朝廷派张弘略率军平判,张弘略迅速收复失地。李璮被杀后,朝廷追查与李通信之人,张弘略虽然也与李有交往,但他在信中乃是规劝李忠于蒙古,故其没有受到牵连,但张弘略还是被解了兵权。
张柔第九子张弘范同样是著名的战将,当年他率军与南宋作战,南宋最终被他所灭。《新元史》上多有记载他与宋军的交战过程,比如:“宋将张世杰、孙虎臣等率水军阵于焦山,宏范率所部横冲其阵,宋帅大败。追至圌山之东,夺战舰八十艘,俘馘千数。上功,改亳州万户,赐名拔都。”
残存的墓丘
张世杰乃是南宋著名战将,他与孙虎臣率水军在焦山列阵,最终全部被张弘范的军队击溃:“至扬州,选将校水陆二万人,分道南征,以弟宏正为先锋,戒之曰:‘选汝骁勇,非私汝也。军法重,我不敢以私挠公,勉之。’宏正所向克捷。攻三江寨,拔之。进克漳州,又攻鲍浦寨拔之。由是濒海郡县皆望风降附。获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使之拜,不屈,宏范义之,待以宾礼,送至京师。及宏范卒,天祥在京师为之垂涕焉。”
另一块文保牌
在攻打扬州时,张弘范命其弟弟张弘正为先锋,并且告诉弟弟说,选你做先锋乃是因为你作战勇猛,并非因为私情,如果一旦犯了军法,我也不会救你。于是张弘正率军拼全力冲锋,最终俘虏了南宋丞相文天祥。也许是张弘范受郝经的影响,他对文天祥善待有加,让人好生将其护送到了燕京。后来张弘范去世时,文天祥在京城闻讯后为之垂泪。
张弘范率领元军一路南下,一直追宋军至广东新会的崖山,当时宋军有千余艘战船,张弘略使计一一破之,致使宋军大败。《新元史》中称:“宋丞相陆秀夫抱其主昺赴水死。世杰先遁,李恒追至大洋不及。世杰走交趾,风坏舟,溺死海陵港。其余将吏皆降。岭海悉平,勒石纪功而还。”
墓丘上的荒草
俗语说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不无可推敲之处,以字面义解之,宋朝乃是灭于张弘范之手。以此可见,顺天张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何等重大的影响。张弘范虽然善战,然他在四十三岁时就染病而亡,《新元史》说他也喜好读书:“宏范喜读书,身长七尺,修髯如画,歌诗踔厉奇伟,著有《淮阳集》。”
沿着小径到东侧探看
虽然顺天张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重大影响,然其终究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后世少有人再记起这个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的家族。尤其张柔对于历史文献的贡献,仅是在一些研究藏书史的文献中偶然带过。但曾经的历史总是不能更改的事实,所以我还是要去寻访他的遗迹,以此来讲述那段尘封的历史。
光明顶
前些年我在网上就已查得张柔墓仍有遗迹在,但一直没来得及前去探看。2020年9月2日,我开车从北京前往满城去寻找张柔之墓,网上称他的墓位于大册营乡岗头村西。然而导航上并无这个地址,故只能以岗头村作为目的地。
神道碑背面
今日晴天,然在下午却下过一场短暂的雷阵雨,但不知何故,满城的多条道路水深都在一尺以上,行驶在这样的路段上,一小时也开不出五公里。此时太阳已偏西,我颇为焦虑于赶到当地时太阳已经落山。沿途之车大多是运送煤炭和其他货物的大货车,超车颇不容易,故转入村中小巷行驶,东转西绕,终于驶出了拥堵路段。
感觉这是杏树
在一座立交桥下,看到几个水果摊,立即停车打问,其中一位中年人闻听我前往岗头村,马上说你是去找张柔墓吧,而后告诉我如何绕行。他的指路给我以信心,说明张柔墓在当地颇为人熟知,同时也说明了还有痕迹在。我不经意说了一句“你们怎么都知道张柔啊”,几位摆摊者顺手一指,原来这条路的名字就叫张柔路。
站在张柔墓前向南看
张柔路很长,从立交桥开到岗头村至少还有十几公里,在拐下小路之前,那条拥堵的大道都叫张柔路。沿着路一直向西开,渐渐看到右手边连绵不断的群山,而后导航指挥我右转驶下一条小路,这条路一直上行,行驶到一个高岗上,看到了岗头村的村名牌,看来村名就是地势。
岗头村街景
进入岗头村后,街上难遇到行人,我只能慢慢开行,终于看到前方有一位妇女横穿马路。我立即停车追过去,她没有听到我的招呼,径直进入了一个院落,我追入院中问她张柔墓怎么走。此人颇为和善,她让我沿着村中之路向上开,见到路口右转,再走出不远就能看到此墓。我道谢后正准备上车,她又喊住我说,你的车可能开不进去。
前行之路
果然如那位妇女所言,我在村中看到了一条通往田地的小路,小路的地面做了硬化,路左侧是用石块垒起的地梗,但右侧是水沟,行车很是不易,故我只好将车停在路边,步行走入小路。路的两边是大片的果园,在这里看不到张柔墓指示牌。大约向东走出一百余米,我在果树的上端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直觉告诉我,那里应该就是张柔墓。
无意间看到这个标牌
顺着碑的方向一路向前走,终于来到了近前,感觉此碑有两层楼高,下面的赑屃却不大,这应当是后配之物。碑旁未找到说明牌,我用相机拍下碑额,之后放大细看,上面刻着“元故参政事张公神道碑铭”。想来这应当就是张柔的神道碑。
明月山
进入果园内四处探寻,在前方十几米远的地方看到了武士俑的残件。继续向前走,在另一个地梗上又看到一件石翁仲,此残件大部分埋入了土中。一路往下走,在地梗上还有不少的残件丢弃在那里,有的仅露出一小角。这让我猜想土里面应该还埋着不少石构件,既然神道碑立在这里,其前方应该是张柔墓当年的神道。
雨后
由此向南方望去,这里的地势缓步升高,很符合风水上所讲求的背山面水。但张柔墓为什么会破烂到这种程度而不予以修复呢?我猜想这应该有情感成分在吧。
我在右边的草丛中终于找到了张柔墓文保牌,这里竟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然是最高级别的文保单位,似乎更应当将其修复好保护好。情感毕竟不能代替历史,更何况张柔还有保护文献功呢。
小广告
文保牌的后方是一个大土丘,想来这是张柔墓丘,墓丘的南边用红砖垒起一个入口,入口前锁着铁栅栏门,看来张柔墓被发掘过。我拨开门前的荒草,走到铁栅栏门向内探望,里面是通向下方的墓道,墓道已经用水泥做了硬化,这显然不是当年的制式,只可惜无法入内探看里面的结构。
暮色
因为无人可打听,我不知道果园内是否还有与张柔墓有关的遗迹,只能围着那块神道碑向南侧和东侧探看一番,但也未找到其他遗迹。果园内静悄悄的,连鸟声都听不到,穿行在这些树丛中,让本来急着赶路的心境也平缓了下来。当年张氏家族横行天下,几百年过去了,也就是“荒冢一堆草没了”。夕阳照在墓后的远山上,使得山顶一片光明,日落复日出,拼尽一身的努力究竟有没有意义,这种心态又让我陷入自相矛盾的悖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