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谢学成 ‖ 巴中雷辅天“将军墓”考(下)
按照《清史稿》卷108(选举五.封荫、推选)载:顺治五年定制,凡遇恩诏,一品封赠三代,诰命四轴;二三品封赠二代,诰命三轴;四五品封赠一代,诰命二轴;六七品封赠一代,敕命二轴;八九品止封本身,敕命一轴。凡轴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道光二十三年,许三品以上官欲捐本生曾祖父母封赠者,以貤封曾祖父母例报捐。道光二十八年,许四品至七品官捐请貤封曾祖父母,八品以下官捐请貤封祖父、母,均依常例加倍报捐。
根据这个规定,雷豫动是参将,正三品,不用捐纳都可获得封赠二代,诰命三轴,即不但可封赠父母,还可封赠祖父母,但是墓园的牌坊正、背两面的诏书,都是诰封父母的。这么重要的诏书,应该在牌坊的正、背两面分别刻上祖父母、父母的诏书,现在却是正、背两面都是一模一样的诏书,不符合情理,不知其祖父母的诏书是否刻在“将军院子”内,没有去查证,《雷氏家谱》也无记载。
在牌坊“钦差大臣、头品顶戴、陕西固原等处提督、军门、达春巴图鲁宗弟雷正琯顿首”的落款中,雷正绾的“绾”字却写成了“琯”字,两个的读音不同,怎么可能错呢?雷正绾是清咸、同时期的名将,从士兵做到提督(一品大员)的位置,从直勇巴图鲁晋封为达春巴图鲁,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入《清史稿》人物列传(见《清史稿》卷430,列传217,第12295页,《雷正绾传》),在刻碑这么重要的事情上,怎么可能把这么重要的名字写错,百思不得其解。
一是雷正绾不是“钦差大臣”。“钦差大臣”(非正式职官名),一般是皇帝亲自指派的代皇帝巡视、监督地方官员的人员,属于京官,雷正绾一生都长年在外征战,并未在京为官,不可能是“钦差大臣”。
二是“陕西固原等处提督”。根据《清史稿》卷430,列传217,第12295页.《雷正绾传》载:雷正绾,字伟堂,四川中江人,由把总(正七品)从军湖北,积功至游击(从三品),一直都跟随名将多隆阿征战太平军,咸丰八年升副将(从二品),从同治三年多隆阿去世,雷正绾接替陕西提督(从一品)起,一直做到光绪21年被革职,共计31年都任陕西提督(《清代职官年表》),并未在其他地方任过提督,故“等处”二字应有误。
园内的牌坊疑为立反,大书“珥笔铭恩”“皇帝诏书”的神主牌位、提督雷正绾、武状元张蜀锦的落款应该朝外,不知什么原因却朝内侧。
牌坊背面
整个墓园中有两个人的名字称呼似乎存在疑点:一个是雷正溶自称是“宗侄”,一个是雷正绾自称“宗弟”,两个都是“正”字辈,称呼却不一样,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目前还未查到雷正溶的生平事迹及世系族谱,无法确证是否与雷正绾系同族兄弟。
1.张蜀锦:直隶广平(今河北广平县东孟固村)人。清咸丰戊午科武举人,同治四年乙丑科武状元,与雷豫动同科,授一等侍卫,系慈禧太后的贴身保镖,称为“清朝最后的大内侍卫”,其官阶品级虽与雷豫动平级,均为正三品,但张蜀锦所处的位置却与雷豫动有天壤之别,且雷豫动长年在外守边关,与京官张蜀锦并未有直接接触,还有榜眼桂林香、探花侯会同虽与雷豫动系同科武进士,但他两人均是大内侍卫,也不可能与雷豫动有接触,在墓园中却有3人的落款,但并未看到有3人的正文出现,这也是一个奇怪现象。
2.雷尔卿:据《巴中县志校注》政事志.宦迹.第538页载:字乙垣,陕西朝阳县(今陕西大荔县)拔贡,同治二年任巴州知州。又据《民国·南溪县志·卷二·治绩》记载:“雷尔卿,字乙垣,陕西朝邑拔贡生。自同治四年蒞任,凡四任。光绪十年卒,于官县署仓壩射堂设灵,凡士民祭奠者万余人。丧归之日,全城街巷皆张白布棚,家爇烛楮,焚香以送,近乡来观者衢市江岸为满”。书法家,《益州书画录续编》记载,雷尔卿“善书,笔法苍劲,逼似刘墉”,在巴州任知州期间,有题鼎山寨“将军依大树,险要宁雄关”。
不管怎么说,化成的这座“将军墓”虽非实职,但他的建造工艺完全代表了晚清石刻艺术以及传统民俗的水平,有较高文物价值。同时从碑文内容完全可解析出清王朝的政治制度与体制,有较高研究价值。
雷豫动一生正是晚清风雨飘摇动荡年代,加之他又处在没落的绿营军中,升迁是非常困难的。清代的武举考试,从顺治三年开始,到光绪二十四年,一共举行了109次武举会试,共产生109位武状元,还产生约9600名武进士和约10万上下的武举人。有武进士和武举人身份的武官,在整个绿营军队中是绝对少数,只占到约20%。光绪四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上奏朝廷,建议废除武举考试。沈在奏折里说:“臣到任日,武举联衔禀诉,投营几及十年,不得一差。心甚悯之,然详细查看,其晓畅营伍实不足,与行伍出身者比,其奋勇耐劳实不足与军功出身者比!何者? 所用非所习也。”大意是:臣我到任之日,军中的武举们联名前来上诉,说自己到军队已差不多十年了,仍然没有能够得到任何职衔,还滞留在最底层。我很同情他们。但一番详细考察之后,我又发现,论管理部队,他们比不上那些行伍出身的人;论奋勇耐劳,他们又比不上那些靠军功升上来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军队需要的能力,和他们为参加武举所练习的内容,完全是两码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很多身负“武进士、武举人”的头衔在社会上招摇,没有任何职业,或在军队中不受重用。雷豫动从同治四年参加会试中武进士,至光绪六年升为参将,只花了15年时间,已非常了不起了,较之光绪12年丙戌科会试武探花郎(一甲第三名)、同在固原绿营部队的吴飞凤,花了整整20年才升为参将,要好得多,何况吴飞凤是“探花”,起点都比雷豫动高得多。
当然,关于雷豫动的生平,尚有少年时代与后期均有待进一步考证。
(全文完)
前期回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