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 海峡两岸闻涛声
一
、依依送别,款款深情
2015年2月28日清晨7点左右,天有些灰蒙蒙的,天上飘起了雪花,雪花越飘越大,宛如仙女散花一般。今天是送别刘震涛教授的日子。听我的母亲说,当一个人辞世的时候,天降瑞雪,必是此人善莫大焉,修行功德圆满,所以赢得上苍的感动。
刘震涛是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因患白血病于今年2月24日下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人生78年的历程。他为谋求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1998年期间,他先后担任国家计委对外贷款计划局副局长、外资司副司长,中央台办、国台办经济局局长等职;1994-1997年期间,连续被评为中央台办、国台办优秀公务员;1998-2003年担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1999年3月,他开始筹备创办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现更名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2000年10月任所长,致力于推动两岸学界、企业界、文化界和广大民众的交流,促进两岸学术研究、产业合作和企业发展。他的足迹奔波在大陆与台湾山水之间,他的热血挥洒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抒写了一曲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的壮丽诗篇。
他半生为官,但大家都习惯称他“刘老师”,因为他总是一位面带微笑,慈眉善目的学者。他是卓有建树的专家,更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心里时刻装着工作,就像是一头永不停歇的老黄牛,一团永不熄灭的火,一座永不停摆的钟,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是一名对台工作者,情系祖国,心系两岸,承载着两岸使者的光荣使命,抒写着拳拳赤子之心的报国情怀;他是一名辛勤的园丁,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厚德载物,犹如甘霖春雨,润物细无声;他是一名慈祥和蔼的长者,心里时刻装着亲人,这些亲人中有他的妻子儿女,也有他的老友、同事;有许多在他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还有许多来自台湾各界的朋友,这些都是他难以割舍的挂念。
清晨9点左右,我们冒着大雪,从四面八方赶到庄严肃穆的八宝山,都希望再多看刘老师一眼,多送他一程。送别的队伍排的很长很长,500多人来自海峡两岸、祖国各地、社会各界。走进告别室,大家默默无语,眼含泪花。刘老师的遗体静静地、十分安详地卧着,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四周摆满了社会各界敬献的花圈,在鲜花簇拥中,他带着微笑,走得那么安详。
在告别室里,我见到了杜紫宸、佘日新、徐基生、焦佑儁等台湾著名专家和企业家,他们从海峡对岸飞来,只为送刘老师最后一程。紫宸先生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因为送一个人从台湾飞往大陆,以后也不会再有。刘所长的确太了不起了,这样的人我还从来没见到过。他对所有的人都那么真诚,并不是因为你有钱有势。他在台湾很受尊重,他搞了一辈子对台工作,去了许多次台湾,却只是工作,从不游玩。去年他带着家人去台湾,才第一次去看阿里山。”
是啊,只要与刘老师有过交往的人,无论是谁,都能讲出他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二
、报效祖国,情系两岸
3月25日,阳春三月的清华大学,春风拂面,玉树临风,绿叶滴翠;玉兰花如雪,迎春花似金,竞相绽放,满目生机。我们来自两岸的专家一起聚集在台湾研究院,共同缅怀和追思刘震涛所长。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郑立中:我是1995年与刘老师相识的,他始终有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怀,对台干部的光荣使命。他一心报效国家,为祖国统一大业奉献,把自己的生命和两岸的福祉紧紧联在一起。他凭借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精湛的学术造诣,为两岸经贸政策建言献策,为推动两岸产业交流合作著书立说,妙手著文章;他用一颗爱心广育人才,培育了一批涉台人才;他为人忠厚,用真心真情去感化别人,赢得了大家爱戴。他一生都在工作,没有其他爱好,就在他住院期间,我去看他,他还在谈工作,他太不知道爱惜自己了。他走的太早,但做了很多,我们缅怀他,就是要继承发扬他的高尚品德。
台湾国民党智库执行长尹启铭:过去我一来北京,总觉的有了困难还有个靠山,因为有刘老师在,可这次来就觉得空落落的,因为刘老师走了。我与刘老师结缘是2008年左右,他从不嫌弃我这个忘年之交。2008年之前,两岸很少往来,要吸引台商到大陆来投资,就要增进两岸沟通互信和了解,于是,我们共同推动两岸产业搭桥计划,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刘老师是两岸产业合作大陆方的召集人,我们接触较多。我们个性很接近,都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他笑起来,眼睛总是眯成一条线,让人觉得很温暖。他待人真诚,我们每次谈话他都带着笔记本,我一边讲,他一边记,一丝不苟,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敬业。我们共同推动了两岸无线城市、LED、物流的产业合作。他创办的台湾研究所对于推动两岸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到台湾来,每次我们都给他准备花生,他最喜欢台湾的花生;他知道我很喜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送给我一片木刻的“荷塘月色”。我能看到,那是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呀。六、七年的时间不长,但云山万里处处都有他的足迹,海峡两岸处处都有他的情感,他为两岸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现在,这幅担子就交给我们了。
台湾港湾城市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詹昭聪:与刘老师交往10多年来,我看到他的智慧和勤奋。他说“我们是属牛的,牛就是要不停地做”。他虽然走了,但我们能在天上看到他。他给我们做标杆、做榜样。他最怕的就是打扰别人。记得今年大年初二,他带全家来台湾度假,没有告诉我们,就是为了不打扰我们。在我的印象中,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老伴和小孙女。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施祖麟:我与刘老师认识最早,我们一起工作,我一直把他看成最好的兄长。我和我的学生说,刘老师是最高境界。他性格温和、谦卑、慷慨、豁达,多大的官,多小的老百姓,他都能容纳。台湾上上下下都知道他,他的梦想就是实现两岸和平。他平时精力充沛,没想到这么早他就离开了我们。他走了,他太累了。
科技部台办原副主任徐昆明:我与震涛交往27年,他在推动两岸科技合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台湾人民有感情,这成为两岸关系最真实的纽带。在解决大陆访问台湾的政策障碍,促成朱丽兰部长访问台湾,帮助台商到大陆投资等方面,他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一个对台干部,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就只能是做些迎来送往的事情。为什么许多人和他交朋友,因为他对台政策研究得深,有明确的底线。我记得,国内曾经有“吸引台商,养活了台独”的片面认识,但他坚持认为,中央对台和平统一的思想不能动摇。他是对台干部的杰出表率。
刘震涛所长的女婿王有柱:在我们的生活中,他是一个严格的家长,我写的每一份东西他都要修改,他给我修改的最后一份文稿是一个台湾学生到大陆上学的推荐信。作为他的女婿,他在外面总让我离他远一点,也不会介绍我,怕我沾他的光。他的资源太多,我们也总想沾一点光。我们看到台湾房价便宜,就想在台湾买房。可他说,谁都可以买,唯独你们不能买,不能到台湾去炒房。他认为,台湾企业的管理经验比西方更易于让我们接受。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先后带领大陆1500名总经理赴台学习,改变了大陆企业对台湾的认识。他住院的时候还说,要去台湾建立中小企业交流中心。如今,这个愿望我们会继续替他实现的。
的确,大家不能忘记,他作为两岸产业合作专家咨询小组的召集人,为两岸“搭桥专案”赴台考察几十次。在他的推动倡导下,一个又一个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搭建起来,一个又一个台商企业在祖国大陆生根、开花、结果。
在他的倡导下,2001-2010年期间,清华台湾研究所每年10月在昆山组织举办“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又称“昆山论坛”)。十年来,“昆山论坛”已经成为两岸探讨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台湾产生了重大影响,有3000多名两岸专家学者参与论坛。2010年起,这一论坛更名为“两岸产业合作论坛”,由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主办,成为ECFA框架下唯一由官方主办的论坛,至2014年已经举办了四届。
在他的倡导下,从2009年起,大陆和台湾分别在磁县和台北组织举办“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河北磁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成为论坛的永久会址,也因此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台商投资。刘震涛为了吸引台资企业在磁县落户而倾注心力。记得那年夏天,他组织我们两岸专家考察磁州窑,磁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窑,如何发扬光大这一民间陶瓷艺术,使它形成产业化能力,造福当地百姓?他很快帮助当地政府引进了台湾法蓝瓷的投资合作,通过法蓝瓷的设计创意、品牌和国际市场渠道,使磁州窑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了现代时尚的生机活力,很快打开了国际市场。在他的辛勤浇灌下,水泥、乙烯、农业、文化创意等越来越多的两岸产业合作项目在磁县落户。
三
、水木清华,厚德载物
2014年5月的一个中午,我和同事们在北海公园散步。初夏的北海就像充满魅力的凌波仙子,湛蓝的湖水和风荡漾,肥硕的荷莲静静吐蕊,绿柳婆娑,丁香绽放,让人心旷神怡。
同事窦勇问我,最近是否还在研究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我说,在等着刘老师招呼呢。窦勇告诉我,刘老师住院了。我听了大吃一惊。在我印象中,他身体极好,虽然年过7旬,但总是精神矍铄,工作起来像个小伙子,思维敏捷,十分干练,虎虎生风。我曾跟随他去台湾、昆山、成都、磁县、太仓等地开会和调研,我走路几乎跟不上他的步伐,丝毫没有觉得他是一位老人。记得那年夏天,我们去磁县调研,开完会就去赶高铁,我们一阵快跑,我几乎跑不动了,刘老师就拉着我的行李箱往前跑,我们终于赶上了火车。
“刘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关心,我在清华读博士后的时候,从生活到工作,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他的博士后窦勇这样说。
“刘老师一直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记得,他带领我们研究台塑集团的管理经验,从选题到内容,一点一滴地带着我们做,一直到把长庚医院引进来。”他的博士后黄德海这样说。
“刘老师太累了,我们应该多干一些,让他少干一些,他就不会那么累了。”李锦莹一直在刘所长带领下从事两岸物流产业合作,她得知刘老师生病的消息十分后悔。
的确,在我们心目中,刘老师就像大树一样可以依赖。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学者,都是在他的培养熏陶和影响下,开始致力于两岸关系研究、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逐步成长起来的。他没有一点官员的架子,也不摆大专家的谱儿,十分平民化。我在刘老师的指导下,从事两岸传统产业合作、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海峡经济圈等问题的研究。他为我创造了许多学习交流机会,我也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他的睿智、学识和忘我工作的精神。记得每一次召开论坛,他总是不知彼倦,工作安排得很饱满,以至于我们都那么严肃认真。
记得刘老师住院后,我与李锦莹第一次去看他,他谈笑风生,询问我们关于两岸产业合作的情况,我们劝他要注意休息。后来,听说他的身体恢复了,又开始指挥工作了,我们心里都很高兴。今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我们又去医院看他,由于没有化疗,他的面色很好,已经渐渐胖了起来,见到我们来了,十分高兴,虽然说话气力较弱,但还是与我们交谈了很长时间。他笑着说,春节可以回家过了。但谁都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面。
清华大学将永远不会忘记他。
1961年刘震涛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1961-1986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自动化系任教,任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常务副主任,曾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978-1981年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9-2014年他在台研所工作以来,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达50余人;2001年为了扩大研究力量,他推动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博士后30名,其中4人来自台湾。2001年,他在台研所组织举办了“台商高级研修班”,为台商讲解大陆的社会制度、政策法规、投资环境及热点问题,已培训台商300多人;2004年,他创办了《清华台湾研究》,至今共出版125期;2006年7月,他组织成立了台商发展研究咨询委员会,切实帮助台资企业解决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如,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台商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后台资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台资企业如何面临“转移定价”问题?大陆“十二五”规划将给台商带来哪些商机?两岸中小企业如何合作?等等;2013年12月,在《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遇到台方阻碍的情况下,他组织了“深化两岸服务贸易合作研讨班”,让台湾各阶层民众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带来的商机。15年来,他带领全所的同志积极开展两岸问题的研究,本人承担有关课题近30项,发表论文39篇,出版专著9本。
他尤其注重对台资企业的研究。2003-2014年期间,先后出版了《联华电子:台湾“晶圆双雄”之一》《台资企业个案研究》《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等著作,系统研究了台塑、顶新、灿坤、捷安特、台达电、宏仁、震旦、宝成、宏碁、华晶科技等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这些研究成果为大陆企业扬帆远航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成为我们研究台湾企业永远的精神财富。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教授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