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30年预测AI:科技+推理故事新读,人性下会有完美犯罪吗?
小冒坚持原创的628篇 法理情如何平衡,不会轻易解决,但我相信人性的微光。
至今为止我已重读过20遍以上。如果把部分重读也算上,恐怕翻一倍还不止。
不光有层出不穷的高科技,还有夺取赎金的诡计、巧妙的伏线埋设,作为本格推理小说也极其出色,完全配得上“史上杰作”的称号。
——日本推理名家 西泽保彦
空前绝后的完全犯罪,这种赞誉真的不常见。何况还写于30年前,经久不衰,持续获得追捧。
所以我打开了这本——
《99%诱拐》
01
高科技 X 推理的绝唱
这两个相对专业门槛较高的领域,能精通一门,并运用于熟练的虚拟写作,都会成为非常吸睛,定位精准的硬核小说。
果不其然,通才的天才不多见,这部作品来自日本推理文坛罕见的传奇组合,冈岛二人,取自日语“两个怪人”的谐音。
志同道合,各有千秋的井上泉、德山谆一,开始以共同笔名的名义进行创作,一个擅长推理,一个擅长硬核新技术,所以所向披靡。
1982年,出道即高开,《宝马血痕》摘得江户川乱步奖
1985年凭《巧克力游戏》荣获第39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1989年凭《99%的诱拐》荣获第10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
遗憾的是,1989年这对搭档突然宣布解散,但短短8年内他们创作了27部风格独特的高水准推理杰作,至今仍影响深远。
《然后,门被关上了》《克莱因壶》和《99%诱拐》被并称为“冈岛二人最高三杰作”。
1.高质量本格推理,硬核科技元素,双线并行
作为一个现代的读者,大量的影视剧,文学小说作品,已经让很多资深受众,知晓悬疑的套路,甚至可以猜测出剧情走向和最终的嫌疑人,从而总会因为似曾相识的套路,使得观感或者读后感大打折扣。
清晰的时间线,两起有关联的绑架案,三本记载着恨意与不平的手稿,将主要角色的故事串联起来:
8年前(1968年)的绑架案A→赎金要求:价值5千万日元的75根1公斤金条
12年后(1988年)的绑架案B→赎金要求:价值10亿日元的1克拉钻石214颗
太多细节和线索,直至关联性和20年前那起案件背后的隐情。
故事本身可以说,有出乎意料的细节,有情理之中的预判。那怎么打动读者,经久不衰呢?
30年前就能有如此的奇思妙想:
一个声音古怪的女性勒索者,一个再没能浮出海面的男人,一场用电脑操控、前所未闻的“完美犯罪”。
开门见山,没有过多细节的平铺直叙,从前半段推理就制造了紧迫感,足够的背景铺垫后,进入故事核心,后半段的高科技诱拐案,凶手的身份早就呼之欲出——
这个故事的关键不在于猜测凶手是谁,而是他的手法,以及能否取证来抓到他。
不管是90年代,还是现在,作为悬疑小说,推理,反转,设迷,解密,逻辑和情节上的起伏跌宕,可以才是读者心目中最期待最精彩的部分。
预设凶手,要么为了误导最后真相大白,要么可以设置更大的悬念,最后揭晓,总之需要隐藏更深刻的答案和真相。
可是这部小说,确实做到力量本格推理的细节上,应该有的设计,却把最大的悬念设置轻易放弃。置换为另一种形式,另一个侧重点。
这让我想到2018年,我心目中的十佳韩剧,TvN出品的《自白》:
是什么原因,让30年前的小说,现在看起来都不像“新瓶装老酒”的故事呢?
全在本剧的视角。
他的切入点,不在于破案,谁是凶手心知肚明。
关键是,怎么证明他的罪行,怎么才能板上钉钉抓住他让认罪,怎么才能将犯人绳之以法。
2.硬核科技元素
惊叹于30年前,作者就极具前瞻性的科技趋势预测:
人工智能的远程控制和响应,可以创造出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不是天马行空地遐想就可以轻易做到的。负责科技元素撰写的作者,一定具有很专业的背景,关键是预判能力。
想象能力对于作家来说,其实真的是可遇而不可强求的天赋。
像村上春树那样数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写作“长跑”当然重要,可是他也需要寻找灵感,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那些不会沦为炒冷饭,或者正确废话的主题,才能让已经饱和阅读,提升层次和审美的受众,觉得有可看性。
其实还有一种勤奋就可以实现的路,就是像《99%诱拐》的作者组合一样,写作也需要跨界斜杠,将更多冷僻硬核的小众元素完美融入。
《三体》比《北京折叠》更能震撼和冲击到我,就是因为硬科幻对我这种非物理专业的读者来说,具有不可比拟的魅力和吸引力。
未知才能引发好奇心。
只可惜,能跨界的通才,真的太少了。
而组合写作,30年前尚且不需要面对太多利益纠葛和名利诱惑,也会遭遇分道扬镳,毕竟创作的世界里,谁不想作为唯一的命运主宰呢?
真·可遇不可求的绝唱。
02
人性之下,存在完美犯罪吗
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悬疑推理没有过分烧脑难懂的部分,更像是结合了悬疑,破案,科技发展,隐喻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好作品。
为什么要强调99%?
因为只差一点,就可以天衣无缝,完美犯罪。
一直以来我热衷推理和犯罪题材,不是因为够刺激,而是因为我会在这个离我遥远的真实世界里,有很多不一样的认知,比如法律体系和刑罚有效性,以及那些客观存在的令人无话可说的悖论和困境。
不管是丧心病狂的包袱,或是情有可原让人心痛的无奈反击,那些凌驾于规则和法律以外的行为,所有的作者都不会正面肯定,即使同情,惋惜和痛心。
调查成本高,审判成功率比想象中低,不够充分不够完美的证据,以及抓人心切的纰漏瑕疵,所以犯人可以主张“无罪推断”,甚至欧美法系还有“一事不再审”的规定,总会有无法顾及的地带。
有人合法钻真空区域,有人怒其不争,于是以正义之名,私自维护“正义”,甚至架空正义。
这是个持久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作者没有让他成为无人知晓的完美犯罪,1%我不认为是疏忽或者失误,我相信那是人性。
因为人性,所以可以一视同仁,错误的手段和令人惋惜的出发点,一样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凶手也许潜意识也希望自己和当初的案件都可以一起沉冤得雪,不要再有没有昭雪的真相。
这才是一以贯之的价值观。
二人最高三杰作”。2005年,《99%诱拐》荣获“这文库本了不起!”推理&娱乐部门票选第1名。
法理情如何平衡,大概是持久的问题,不会轻易解决,但我相信人性的微光。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