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鲁尔工业区,四条前往莱茵河的作战路径
(上图)一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正向前推进
早在1944年5月,盟军最高统帅部的策划者们已经开始着眼于诺曼底之后的战斗。当然,他们对于“霸王”行动作战将会如何演变一无所知;他们甚至都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在诺曼底海滩站稳脚跟。他们弄清楚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交代的任务并研究了可能影响军事形势演变的非变量因素——地形、天气和部队的后勤需求。他们假定部队会以比较稳定的速度推进,而不是时断时续,而且德军在被向后驱赶时会维持完整性和战斗力。当最高统帅部尝试计算双方相对实力(暗示盟军在登陆之后最长可能需要8个月来获得决定性的兵力优势)时又十分简单化和带着侥幸心理;不过这一切至多只是揣测,对其划分作战线影响很小。他们在结论中提出了一个描述十分粗略的作战构思。这一构思没有传达到盟军最高统帅部、盟军远征军空军和盟军远征军海军以下,不过这并非说明作为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的蒙哥马利不知道它的内容。
目标
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下令,指示他“进入欧洲大陆,并与其他联军成员一起,开展以占领德国心脏地带及消灭德国武装力量为目标的作战行动”。
分析过这一任务后,盟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部得出结论,德国的政治心脏柏林太过遥远,不适合作为当下的战略目标;然而德国的经济心脏鲁尔工业区,则在西线盟军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这一地区据信为第三帝国提供了50%的钢铁和38%的煤。(而在盟军前往鲁尔的路上将会攻占的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则分别提供了15%和18%的煤,因此进攻大致位于韦塞尔—哈姆—科隆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向莱茵河东岸突入80公里(50英里),能使德国工业失去65%的钢铁和56%的煤的供应。)德国国防军将不得不进行抵抗和战斗以夺回鲁尔,否则就会丧失其所倚赖的战争支柱。在逼迫德军应战后盟军就有机会将其大部分消灭,完成对德作战的主要任务。
在鲁尔以西唯一具有经济意义的地区是萨尔兰,此地在科隆以南250公里(155英里)处。这一地区加上阿尔萨斯和洛林共包含了德国16%的钢铁和14%的煤炭资源。而科隆以南的莱茵河沿岸城市当时只有很少甚至没有经济价值。很显然任何想要取得决定性效果的作战方针,都必须把鲁尔工业区当作首要的地面目标。
地形与天气
如果纳粹政权在失去鲁尔工业区后仍继续抵抗,柏林已在不到500公里(300英里)外,中间都是平坦的、适合大规模装甲部队与空中力量作战的德国北部平原(第三帝国大多数的合成油生产厂与炼油厂也在这里)。从莱茵河中部—例如曼海姆—向德国首都突击,则需要向东北方向穿越700 公里(430英里)的复杂地形。而在那个时候,德国南部没有特别有价值的军事目标,而且地形十分复杂。
随着战争的继续,天气的变化会对军事行动的开展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没有一个是有利的。英吉利海峡的风暴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恶劣,使得诺曼底海滩逐渐完全无法用作补给基地。因此获得新港口作为瑟堡港的补充,既用于维持后勤也为来自美国的新部队提供新的登陆点,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另外,新的港口必须是深水港,因为深水港可以直接停泊来自美国的船只,而且可用的沿海运输十分有限。在秋季,阴雨天是家常便饭,空中行动因此将逐渐受限。地面部队因此不再能够过多依赖近距离空中支援。还有就是恶劣天气及逐渐延长的暗夜也将大幅降低空中遮断的效果;德军的作战机动性会相应提升。空降作战将越来越受意外事件的影响并在春天之前变得无法实施。最后,逐渐频繁的降雨会让通行条件越来越糟,建设与维护飞机场也会变得更加费时费力。
四条前往莱茵河的路径
盟军最高统帅部策划人员研究了4条前往莱茵河的路径,每条都以鲁尔工业区作为目的地。他们没有认真研究除莱茵河以外其他地方的地形,而且勘测作业主要是在地图上完成的,缺乏任何作战背景。下图显示的是他们的结论。
弗兰德斯平原路线。这条路线(通过比利时北部和荷兰南部)十分平坦,道路网发达,十分便于进行机械化机动。这里机场众多而可建设机场的场地则更多。2然而,策划人员指出大量水障(大大小小的运河与溪流)遍布在该地区。这还不包括阿尔贝特运河、马斯河、瓦尔河与莱茵河等主要屏障,以及在鲁尔蒙德以北到达尽头的“西墙”工事。3另外,德军可能会利用圩垸和复杂的排水渠系统淹没该地区,以此限制盟军的机动能力。而如果想要通过攻击荷兰海岸来绕过德军防线,则会被德军“大西洋壁垒”的一部分防御工事所阻挡;尤其以在安特卫普、鹿特丹及阿姆斯特丹的这类堡垒最为巨大和坚固。因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否决了这一选项。
莫伯日—列日/布鲁塞尔—马斯特里赫特—科隆路线。这条路同样十分平坦,道路及机场众多,而且通往比利时的路上少有运河与河流。不过鲁尔蒙德—列日—迪伦三角地带会造成问题。马斯河与莱茵河,以及两河之间密布的“西墙”工事也无法被绕过,而且小城市之间的道路两侧都有带状建筑区,加上散落的村落都会多少影响到大军行动。尽管从这一地区南面和北面绕过不是不可以,但是仍需攻占作为道路枢纽的亚琛。总的来说,这条穿过比利时中部以及所谓的亚琛缺口的路线,提供了最好和最快的通行条件(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战争中一直如此),而且是直接通往鲁尔工业区的最短路线。由于现代军队对于后勤有巨大的需求,距离因素和通行条件一样十分重要。如果向北突进就会在前往战略目标的路上接连攻占海峡沿岸港口,而且从条件最好的港口安特卫普(能够独自维持整个盟军的后勤)到科隆的距离只有200公里(125英里)。把主力放在北方的另一好处是,能得到依然驻扎在英格兰的空中部队战术轰炸机部队和具有重要战役价值的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更有效的支持。
阿登路线。阿登地区是一块沿着德国国境宽120公里(75英里),并呈锥形向比利时南部深入大约140公里(90英里)的三角形地区。这一地区由东往西山丘渐少,地形更为完整而森林变得稀疏。这一地区被巨大的天然屏障马斯河一分为二;其间很多较小的河流因为河岸陡峭和道路复杂常常也成了较大的障碍。阿登地区缺乏道路,适合修建机场的场地也很少。在向东通往德国直到莱茵河与摩泽尔河谷的路上,通行条件会越来越差,甚至会撞上“西墙”(在山地地区会比较薄弱)。尽管不算一个完全的屏障,阿登对于大规模军事机动来说仍是个挑战而且易守难攻。尽管德国国防军曾在1940年把此地当作主攻路线,盟军最高统帅部策划人员仍否决了这一路线。
梅斯—凯撒斯劳滕缺口。这条路线在马斯河以东,阿登地区以南,一路上地形逐渐会变得分割且森林越来越浓密。这里的道路网尚足以支持军队机动,尽管如果没有占领梅斯或南锡等道路枢纽,也难以前进得太远。在抵达莱茵河之前,摩泽尔河与萨尔河是主要障碍,而且在萨尔兰有一段“西墙”比较密集的地区。虽然克服这些河流与堡垒能打开前往萨尔兰工业区的通道,但是这一工业区比起鲁尔相对没那么重要,而且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城市缺乏经济价值。一支侵入此地的军队转向北面前往鲁尔时,就要纠结于是沿着狭窄的莱茵河谷推进还是向东北突入地形更为复杂的地区。南面的路线则又受到距离因素的影响。从瑟堡到萨尔布吕肯几乎有900公里(560英里),从这里沿着莱茵河到科隆又有300公里(185英里)。盟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部认为这条路线值得利用,但是不如阿登北面的那条路线。
本文摘自《从胜利到僵局:1944年夏季西线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