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巨大是缺点,英国一战的攻城重炮兴衰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炮兵是最主要的陆战武器,1915年,德军停止进攻,建立了防线确保他们始终占据着战术优势。“阵地战”,在许多方面其实攻城战,面对日益复杂和强大的防御工事,英军面临的前景是,要么接受德国的新疆域,要么在德国人选择的地方发动进攻,为了打破这些要塞,英国基奇纳勋爵号召经验丰富的炮手志愿加入攻城连,有260万人响应了他的号召,1914年至1918年间,英国的重型攻城炮兵将弗朗姆32重型炮兵连和6个攻城炮兵连扩充为117个重型炮兵连和401个攻城炮兵连,这些重型攻城炮兵是如何战斗的呢?

一:重型攻城炮的起源

1899年,皇家炮兵被分为两个独立的部队:皇家骑兵炮兵(RHA)和皇家野战炮兵(RFA),以及由皇家警备队炮兵(RGA)。这一分法持续到1924年,其目的是确保技术要求高但相当乏味的皇家警备炮兵部队能够吸引具有适当素质的军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晋升机会。1899年,面对着进攻现代化堡垒的前景,英国军械总干事从奥匈帝国斯柯达公司(著名的大口径攻城迫击炮和榴弹炮的主要制造商)购买了四门M1898式24厘米攻城榴弹炮。当时任何较重的武器都属于“攻城炮”。攻城炮一般都是拆成小块分开装载,到达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在布尔战争(1899-1901)后期,攻城列车被部署到南非,但没有取得多大成功。而且由于精度不高、射程不够远,它们很快就被降级为训练部队。为了增加攻城火炮的机动性,英军放弃了静态的攻城支架,通过开发弹性炮架使得围攻火炮更加机动化,一种4.7英寸海岸防卫炮被英国皇家海军成功地带上岸以增援英国野战炮,极大地扩展了陆军野战炮兵的射程和打击能力,

但他们重达几吨,由八辆车组成的车队拉着走,只能以步行的速度移动,刚好能跟上机械化之前的野战军。对于正在接受快速机动战争训练的英国军队来说,攻城炮似乎不合时宜,也不灵活。这使得缓慢而精心策划的攻城炮很快就被抛弃了,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重新燃起英国对围城战的兴趣,成立了由三支攻城连组成的重型旅,重新装备了4.7英寸海岸防卫炮,由海岸炮兵人员操作。到1914年,“围城旅”经历了各种重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共有5个旅,除了英国的攻城连队,在印度还有两个装备的6英寸榴弹炮的攻城炮兵连,1907年,志愿军和约曼利军团建立了一支由兼职士兵组成的新军队,被称为领土部队(TF)。TE炮兵包括14个重型炮兵连(每个特遣部队师1个),另外6个重型炮兵连和96个(后来减为76个)海岸防御守备连。

二:重型攻城炮种类

1914年英国加入战争时,攻城榴弹炮长期缺乏发展,德国在这方面有较充分的准备,而英国几乎没做什么准备。唯一在攻城旅服役的重型榴弹炮是四门M1898式240毫米攻城榴弹炮,4.7英寸攻城榴弹炮缺乏有效的缓冲器和复原装置,大部分的后坐力都被向后滚动的炮车吸收,导致射击不准,减慢了射击速度。由于攻城炮对交战各方赢得战争非常重要,英国设计师成功地制造出了首批203毫米Mk7型后装榴弹炮,这种重达9吨的攻城榴弹炮只是急造的过渡性火炮,虽常常深陷泥泞,动弹不得,但重达90.72千克的高爆榴弹威力相当大,对徳国步兵的掩体构成严重的威胁。可是它的反后坐系统还存在和4.7英寸攻城榴弹炮一样的毛病,每一炮所产生的后坐力使整个炮架向后滚动数米。炮手们只能使用各原始方法消除后坐力。

战争给英军的启示是火炮越大越好,于是埃尔斯威克兵器公司在1916年12月设计制造了34吨重“马克”‖型榴弹炮,既可从列车上发射,也可从车载平台上发射,它与Mk. I型装备非常相似,但许多尺寸上都更大,305毫米口径炮弹重达340.19千克,它的体积太大,无法以整炮运输,因此就将它拆分成6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配有配一辆马车,运到目的地后先要用一个装有20吨泥土的铁箱把一根巨大的钢制炮架的枢轴稳定住。然后将炮架装在这根枢轴上,之后装上托架,最后把炮管装在托架上。

整个炮只能旋转60°,因此在开始安装时就要使炮对准发射方向。炮口在装填弹药时必须低下来,炮管和后膛就重达9271千克,炮管长17.3倍口径,约为5.64米。炮管内有60道四槽,凹槽连接一个右手曲柄,其旋转比例为1:15。发射时巨大的后坐力会使其后退1.25米,305毫米口径巨型炮弹重达340.19千克,以450米/秒的初速射向10369米外的目标。Mk. II从未取代Mk 1,两种型号最终生产了512门,其中62套供应给盟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在英国陆军服役。

以上两种重型攻城炮炮管较短,射程也较短,英国与其盟国缺少更远射程的攻城炮,必须加长炮管,幸好有大量的Mk3型230毫米海军岸防炮可作补充,这些长炮管的海军炮己无法公路运输,于是将230毫米的火炮置放在运送大型物资的“井式”铁轨车上的简易炮架上,中部非常低,几乎挨着铁轨。使用简制的“瓦瓦莎”反后坐系统,其后坐力使用摩擦和斜面来抵消,它虽然不是最大口径的大炮,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却是性能最好、最实用、最有效的。炮弹重172千克,射程增至14630米,

随后把“康沃利斯”号战舰上305毫米主炮改装为铁轨炮,炮弹重386千克,射程约30千米,不过只有两门。维克斯公司为它安装了新式炮架,一端有8个轮轴,另一端有6个,每个轮轴的两端各安装一个直径很大的车轮用作机车的驱动轮。欧洲是个铁路密布的地方,几乎每个村落都通铁路。因为通过铁路运输重型攻城炮比通过公路运输要迅速得多,这些铁轨炮很快运入法国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三:重型攻城炮的运用

攻城炮兵是军团级武器,作为野战部队的一部分执行特殊的攻击任务,一个炮兵旅共编有19名军官,651名士兵,275匹乘马、480匹挽马,4辆双轮运货车,64辆四轮运货车,自行车12台,负责运送炮兵弹药的炮兵弹药纵队编有4名军官,219名士兵,44匹乘马,228匹挽马,双轮运货车1辆,四轮运货车38辆,自行车3台。炮兵连服务队由13辆普通卡车、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组成,主要任何任务是在攻城炮兵的射击方向设立两个观察哨,观察哨由3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一个炮兵连包括厨师、技工、观察员和机枪手在内共编有5名军官,199名士兵,102匹乘马,122匹挽马,1辆双轮运货车,38辆四轮运货车,3台自行车,可以装备4门6英寸或两门12英寸的榴弹炮,1918年,榴弹炮连增加到6门和四辆卡特彼勒牵引车。

移动重型火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刚开始,榴弹炮也像往常一样,由雇来的承包商和马夫的带领下用重型战马拉着推进,如果使用超过8匹战马就变得不切实际,这对移动火炮装备有了一个绝对的限制,虽然已经考虑过将重型火炮机械化,英国攻城炮兵直到1915年还有大量的重型战马,但是随着攻城炮兵的迅速扩张,要想找到大量的马匹来移动大炮和榴弹炮是不太可能的。20世纪早期的蒸汽发动机牵引车在道路和坚实的地面上移动重型火炮时非常有用,但由于它们在寒冷条件下启动时间较慢,使得它们非常不适合用来发动火炮。

履带式拖拉机行进比马慢,在越野中也没有更好的表现,皇家炮兵这些履带式拖拉机没有兴趣,战争一爆发,缺马的陆军部只能被迫购买美国霍尔特公司开发了用于农业的大型“履带式”拖拉机,。这些“履带式”拖拉机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穿越复杂地形的能力(对攻城火炮的要求更低),也不在于它们的速度(仅相当于步行的速度),而在于它们巨大的动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陆军部购买了超过一千台75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使其能够直接部署6英寸、8英寸口径和12英寸口径的榴弹炮。改变了攻城炮的机动性。

一个攻城炮台通常位于前线后方数千码处,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会遭到反击,但炮台建立起来就不能轻易或快速地移动,在战斗中放弃它们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反炮台火力可以迅速摧毁炮台上的炮手,但只有直接命中才能使火炮失效。所以炮兵连的人员住在掩蔽所,掩蔽所的效率和精细程度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炮兵连在该地点停留的时间,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炮台处于被攻状态时,炮兵连的人员能从掩蔽所那里获得掩护,个别火炮也被小心地伪装起来,不被空中观察到,由于攻城火炮的固定性和避免空中观察的重要性,一旦在战场上,特别是在西线大量使用伪装,炮管的底面就被漆成白色或灰白色,要么是直的,要么是锯齿状的边缘,

四:重型攻城炮的战术

19世纪,炮兵已经把炮击提升成一门科学,射击通常是间接的和远距离的。这使得准确知道火炮及其目标的位置变得至关重要。精确的炮击取决于完全清晰地观察射击目标和落点的能力,测距仪,望远镜为炮兵带来有效火力观察,通常射击方向会设立两个观察哨,由炮兵连指挥官负责观察,使用观测仪器来测量目标的方位和已知方位一个三角形之间的距离,以确定目标。他的助手是一名士官,他在测距表上记录了火力的变化,并计算出高程和偏转的变化。绘图仪计算并报告了每一次炮弹爆炸的位置。第三个是信号官,通过电话和炮位联系,炮位由高级副官“炮兵连军官”负责。一名代理队长组织了炮台的管理工作,由于潜在的观察点很容易被敌人发现,观察哨可能是隐藏在防弹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里面或者是带有潜望镜的地下工事内。

英国的工程师还发展了复杂的技术来确定敌方炮台位置的声波测距,训练有素的观察员通过每一个哨所都能探测到敌人炮台的闪光,从几个哨所进行三角定位,就能在地图上准确定位敌人的炮台并向其开火。声波测距依靠一排麦克风来记录开炮的声音,并将声音记录在胶片或纸卷上的每个麦克风上。他们的设备一次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和定位敌人火炮,根据收到的方位直接向目标射击,它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在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的帮助下速度也快得惊人,一旦目标被定位在地图上,火力将通过“包围”来进行调整,发射一颗炮弹,做出一个大胆的调整,让下一颗发射穿过目标的另一边,然后将随后的调整减半,直到发射击中目标,这种方法被称为“精确法”

榴弹炮攻击时间通常定在黎明前,至少在零点前一小时,一名哨兵叫醒了小分队让他们有时间准备弹药。用绳子绝缘垫圈保护炮弹的铜带,用水把炮弹洗净,把引信安装在炮弹上。与此同时,负责榴弹炮维护的炮手将炮口和后膛的盖取下,并将活动部分涂上润滑油。军官们检查了每门炮的清洗情况,炮兵连指挥官和他的助手把每门炮的射击角度和轰击程序写在纸片上,由炮兵连军官交给炮管。在0 - 15分钟内,这些炮被调整在他们的目标上,命令“装填”。接着是一片寂静,只有炮兵连军官喊出了“正式时间”。在零点再减1分钟的时候,出现了“准备射击”的命令,然后是“30秒”。20。10秒,炮台,开火。炮兵连以快速射击开始

五,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属于火炮的战争,法军对徳作战的战略是使用机动性强的轻型步兵,这种步兵得到75毫米速射火炮和机枪的支援。而开战数月后,战争演变成僵持战,小型的75毫米火炮几乎不起作用。西线双方开始在静态的防御阵地上部署了成千上万门种类繁多的火炮,为了能够打击敌人的潜在坚固防御设施,摧毁敌方交通枢紐、炮兵连和类似优先目标,双方都急不可待地把海军炮和岸炮改用于地面作战,这些重炮性能优越,威力惊人,但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威力而产生的移动困难,随着静态防御的僵持战的结束,这些重炮没法快速机动地打击敌人,快速的从野战部队消失,到二战时被用于海防和要塞,二战结束后,这些巨炮就全部消失了。

(0)

相关推荐

  • 火炮

    内容简介: <世界武器大全:火炮>以火炮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的经典作品为框架,对加农炮.榴弹炮.迫击炮和火箭炮等火炮类别中杰出.典型的代表分章进行阐述,内容涉及间瞄.直瞄火炮发展的某些历史背景 ...

  • 论美国炮兵教育德棍啥才是炮兵(下)——二战美德炮兵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德国野战炮兵比较(2) 美式M3型105毫米榴弹炮,也有资料称为步兵炮.在诺曼底登陆时,M3型105毫米榴弹炮是步兵加农炮连的标准武器. 美国炮兵如此高效还有部分原因是良好的前沿 ...

  • “大贝莎”,德国一战的攻城重炮兴衰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头几天,德国两台刚从工厂里拉出来的巨型机器被紧急送往比利时列日,在那里,这两台还没完全生产完成的巨型机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比利时的坚固要塞应声而倒,不久之后,德国报纸开始报道这种420 ...

  • 京粤第三战:攻城不靠棉花,靠意大利炮!

    京粤赛季三番战,喊杀声此起彼伏,比赛是一波三折,交替领先颇有趣味.北京一度握有领先优势进入末节,然而,当胜势已近,需要奠定胜局时,雅尼斯摸了摸自己的头,对着天发愁,攻城不能靠棉花还得要意大利炮,烧火棍 ...

  • 历史上最全能的名将,仅凭一人之力,结束了中华历史的大分裂战必胜攻必取!

    他是历史上最全能的名将,出生于数百年名门望族的弘农杨氏,是一位百年不可多得的能才. 他自小就擅长诗文书法,胸怀大志:成年后,更是智勇兼备,才干卓绝. 北周攻灭北齐时,他曾立下不世之功:之后杨坚专政北周 ...

  • 布达佩斯战役:二战中最残酷的围城战之一,百万苏军攻城108天

    1943年2月,经斯大林格勒一役,苏.德双方攻势反转,由苏联占据了苏德战争的主导权,德军全面溃败,撤出苏联境内.然而德军在苏联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作为"战斗民族"的苏联人岂能就此罢 ...

  • 购屋前也需健康检查?英国房屋调查全攻略,收好不谢!

    英国房屋调查不论是对于购买新房还是二手房,都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己的投资项目,可以避免许多隐性的内在问题,也能省下不少试错的成本. 英 国 房 屋 调查全攻略 在英国买房通常都会建议做房屋调查? 但到 ...

  • 英国博士申请面试攻略!

    是的,如果你申请过英国的博士,或者有幸走到距离OFFER最近的一步,你就会明白英国的博士很多都是要面试的!博士的申请不同于硕士,它是真的会综合考虑申请者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能力"的, ...

  • 综合分析据点公会战 - 狂人攻略

    最近更新  2020年12月11日 活动攻略视频 活动攻略介绍 活动视频攻略 游戏每周活动都会制作活动相关视频攻略, 对玩家们进行讲解, 一般都会在活动上线之后开始录制,12小时内进行全网发布, 活动 ...

  • 【赛事预告&前瞻】排位战遇凤凰城,决雌雄热火逐“日”!2020/8/9 7:30 热火VS太阳

    2019-20赛季复赛 迈阿密热火 VS 菲尼克斯太阳 比赛时间:8月9日9:00 比赛地点:奥兰多迪斯尼 Visa体育中心 球员缺阵情况 热火: 巴特勒和德拉季奇出战成疑:纳恩因私人事务缺阵:KZ奥 ...

  • 郑国灭许之战,登城大将被冷箭射死,凶手是自己人,还是第一美男

    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标志,中国进入东周时期,也就是那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但同时也是兼并攻伐不断.各诸侯国逐渐归于一统的战乱时代.公元前712年7月,又一场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