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境初步鉴定
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及繁盛的局面,这时期的铜镜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表现手法也更多样化,表现了浪漫的色彩。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壳镜、金壳镜等等,十分精美,是当时突出的镜类。这是强盛唐朝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铜镜珍藏中最讲究版模,头模镜最 受 欢 迎。所谓头模镜,是指第 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清晰的,价值远超过二模、三模镜。一般来说,外形出处完全一致的铜镜,由于清晰程度不同,在珍藏市场上的成 交价格可能相差好多倍。
在我国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和战国末期的一些著作中。史籍中出现的“鉴”字有的可以明确看出是专指以水鉴容的。如《庄子·德充符》中记载,“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等等。
汉代、唐代铜镜为一次铸造成型,纹饰流畅,铭文清晰。而宋代以后在铜里加人锌,而且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因此,铜质、色泽均有变化。由于合金比例的变化,一般后仿铜镜没有以前的精致,如铜质粗糙,纹饰模糊,在制作上显得生硬,纹饰线条不流畅。
铜镜,也称青铜镜,是青铜器中很小的一个门类。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归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上世纪70年代,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距今约4000多年,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
每个朝代的发展不同,所以每个朝代的铜镜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商周时期的铜镜,大多都没有什么纹饰,称为素镜。西周中期出现有纹饰镜子,晚期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春秋战国时期是铜镜的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它的铸造工艺和铸造数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已经远远超过了瓷器的制作。“先设计纹饰图案,现在尚不完全清楚是用泥、石材还是其他材质做模,有了模子以后再拿土胚打制泥范,之后再风干一两个月,烧制成陶范,然后用配伍好比例的青铜液进行浇铸,最 后做后期加工打磨。”一直到秦汉之后,青铜器逐渐被一些陶器所代替了,但是镜子是没有替代品的,所以一些古老的工艺都延续到铜镜上,做得也越来越精细,一度达到了青铜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