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20-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唐诗中名篇里的名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实际上是“一岁一荣枯”
“离离”这两个字出自《诗经》。《王风》里有一篇《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黍子和稷子,这是两种作物。原野上长满了黍和稷,“离离”就是一行一行、一列一列的样子。其实这儿不用“离离”,亦可选他字,但既然是赋得古原上的草,要点在于古原,所以用典故讲究用古老的,说“萋萋原上草”或“茂茂原上草”,或者用平声字,用“绵绵”之类皆可,但这儿用了“离离原上草”,使得这一用典作为一种修辞,不在意思而在意味上。
其后“一岁一枯荣”,一年要枯一次、荣一次,实际上是“一岁一荣枯”,但那样写读着不甚顺口,所以是“一枯荣”,这就是草的特点。所以诗起得很平稳也很顺畅,到处是草,它每年都要生一次死一次,青一次黄一次,永远不停,周而复始。广大的原野上长满了这种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形容那些代表历史正方向却被压制的东西
生命力极强,放火烧毁,不打紧,今年烧了明年长得更旺,草反而变成了肥料。所以这句子把天地的生机、那种不可遏制的生机表现出来了,所以后来我们经常用这两句诗来形容那些代表历史正方向却被压制的东西,表现它的不屈不挠、它的死而复生。
虽说诗句也许浅显,但是它蕴含着我们对天地世界的感受和认识,所以这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象征。这句子顿挫有力,“野火烧不尽”这种漫天的野草,看似它很卑贱,看似无甚价值,致使我们经常不在意它,但是它却那么有生机。这是只有诗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味,再加上高妙的诗才,才能总结出这种句子。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用新生的翠绿来照亮古老的东西
这便有了古原了,“远芳”还是指草,是从远处望去的。但是这个视野很平旷,写漫天遍地的草往远处蔓延的情形。往往到了春天,到了“春风吹又生”之后,这些草把古道都占满了,也就是大路小路旁都长满了这种芳草。这个景象放开去十分平旷。“侵古道”,这古道并非说这条马路是一历史文物,不是盖了、修了许多年的路,而是古来的道路,于是就把草和历史联系起来了。“远芳”它占满了古老的道路,也可以说“一岁一枯荣”一句在这里有个回想,即自古如此,芳草萋萋,所以春天时今天的道路边到处是这种翠绿的草,于是便提到了“晴翠”。
“晴翠”,绿得很阳光,绿得很媚人,绿得很青春,这便是“翠”。另外,“晴翠”,是指在阳光照耀下。后面“接荒城”,“荒城”不是荒凉的意思,春天怎么会有荒凉的东西呢?而是讲这个城市也是自古而来的,与“古道”相互对应。古原上草带着一个“古”字好了,指荒古以来的人民居落,“晴翠”接着它,实际上仍与先前一样,就把一种现实中不断生长、不断生死变化的草和一种亘古如兹的历史联系了起来。所以这两句虽然不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么警策,看了以后灼人眼目,但是它很有意味。
仔细想想,“远芳侵古道”,用了一个“侵”字,就好像侵占了古道的地盘,而“晴翠”,那种翠绿与荒城相应。我们在很古老的时代就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是“其命维新”,即这个国家是从荒远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这么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但是它的命运永远长新、生生不已。所以用“晴翠”,用这种新生的翠绿来照亮那种古老的东西,而古老的东西与此一接,它又闪耀出一种新鲜的东西,所以这两句很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颇有历史感。这两句虽然不如前面那么显豁、那么耀眼,但是它很耐人寻味。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用“萋萋”来形容离别的时候漫天翠绿的草
“又送”,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诗前面并没有第一次送别,而这也不是诗里面要写的。这里是指一种人间不断发生的、每次发生都让人伤感的场景,具体即指送别。这里把诗题中的“送别”二字单独表现出来了,且还运用了典故,“王孙”指的是公子王孙。但白居易这里不是招,而是指送别,他将原来的典故活用了。另外,这里又与草连起来了,可以说借用得是十分巧妙。他用“萋萋”来形容离别的时候漫天翠绿的草,仿佛离人满满的离愁别绪,把情绪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