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一尾,这两张照片,都太绝了
“互 动”
佳作推荐
拍照,是提炼美的活动,
同样的美景,在会摄影的人眼中,
便会加上一个“更”字。
就如今天这组照片中的很多场景,
如此稀松平常,
却被拍得那样与众不同。
《佳作推荐》第150期
come on
利用前景的蘑菇作为衬托,拍摄远处晨跑的人,
两者在画面上形成了有趣的结合。
是一张非常绝妙的借位摄影。
对比式拍摄很经典,后期高亮、低饱和的冷淡风处理,和这个略显荒芜的景观也很相配。
就像手中的明信片一样,照片也拍出了类似的味道。
同时,拍摄者叙述的故事,也为这张照片增添了温度。
画框加的好似一个真实的悬窗,让人想一窥究竟。
当然,建筑本身拍摄的也很简洁,黑白处理使得建筑整体和细节的线条感都非常强。
蓝色是主基调,光影是点缀品。
最抢眼的右下路人和左上的飞机在颜色上形成位置呼应。
而更有意思的是人物蓝衣上的黄色,和飞机上的黄色标志又形成了更为微妙的对应。
照片分成两部分,下部繁华的街道和中间夹缝中的光柱,
从构图上来说,还是很规整的对称构图。
当然,照片更大的意义在于纪念与缅怀,
与视觉上的呈现相伴而生的,是思想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震撼。
构图干净,后期的时候突出了画面中的红色,让蜻蜓显得分外显眼,
另外,后期的时候还压暗了暗部里的细节(树枝、蜻蜓的身子),让照片的整体性、线条感更强。
选择的拍摄角度很有趣,窗外窗内两种色彩,两个世界。
给个建议,如果是在公交车停着的时候,拍摄外面疾驰而过的汽车,
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会更有意思。
两个人中间空着的那一小段距离,
被拍摄者敏锐记录,给人以解读空间。
截掉了人物的头部,是非常正确的操作,
这样,大家会更容易理解拍摄者想表达的思想。
看似拍得很随意,但将人物展现得非常自然。
人物填满整幅画面,很有冲击力。
后期的时候,加重了人物皮肤纹理的表现,细节感很强。
天空和地面的两道高光有着巧妙的对应,
人物也是卡在了高光和阴影之间,和画面整体的明暗对比相呼应。
一点小建议,如果左侧那一点点红砖不拍摄进来,那画面会更显协调。
色块将照片的空间进行了切割,看起来干净又艺术,
左侧大面积的红色和右侧蓝白两色呈1:1的面积对应。
而主体放在右侧,也和左侧的简洁形成了呼应。
下面蜿蜒的路,中间隐现的山,上方翱翔的鸟
三者的组合层次鲜明。
其实这张照片如果不套暗角滤镜会更好,
雨雾缭绕的高亮白会让这张照片表现出更为美好的意境。
密密麻麻的楼群挤在一起,
如此雷同又不尽相同。
虽然是很写实的照片,但却让人看出了魔幻风的感觉。
这张照片同样表现的是色块。
左侧黑色,中间白色,右侧橙色。
而巧妙的是,灭火器、电动车等细节物体都集中于中间的白色之中,这样就让画面看起来不那么零散杂乱了。
好家伙,从拍照联想到了美术,
这跨越够大的。
从美感上来说,这张照片吸引我的地方有三:
第一是线条,
第二是光影,
第三是水珠的细节。
在一片杂草中发现了这局部的“艺术”,拍摄者眼中,是有“美”存在的。
确实构图上无功无过,但那一滴水珠晶莹剔透,看起来很美好。
而且,水滴和荷芯的圆斑也形成了某种有趣的联系。
但失败的地方在于那段文字,和画面的联系不大,有点出戏。
用“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岂不是更好?
这张照片无论是构图、取景,还是后期都无可挑剔,很惊艳的感觉。
荷片套水珠,灵动而美好。
大面积留白的情况下,两片荷叶舒朗而醒目。
以往印象中,黑白照片给人的感觉都是很硬朗的,主要表现的是线条与对比。
但这张照片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真的是眼前一亮!
光影柔美,层次过渡柔和,
尤其是远山的光线,你甚至能感受到阳光的流动。
中间一棵树、一段篱笆简单而田园。
如果没有左侧杂乱的草丛,那该是多么完美,
纵然如此,这张照片也可以打到9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