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
最早想到在江上建桥周济民生的是潮州太守曾汪。宋乾道七年,曾汪在浩瀚的韩江中游、州城东门,造巨船为浮桥,自此拉开了广济桥建造的序幕。八百多年前,在水深流急,六百米江面的韩江造桥,这是一个多么豪迈的壮举。从曾汪开始,潮州的先民,在一任任潮州太守的率领下,孜孜矻矻,造桥不止。至宋开禧二年,凡一百三十五年,广济桥东西桥二十三座桥墩,始告完成。而中流湍流尤急,没办法造墩,只好仍以梭船联结。于是,一座旷世未有、举世无双的集梁桥、拱桥、浮桥为一体的桥梁,龙卧虹跨,出现在八百里烟波浩渺的韩江上。曾汪开创性首建康济桥,以解渡江困厄,是以后潮州建桥之滥觞,其功不可没。后代丁氏继建丁侯桥、广济桥,皆在曾公之后。
桥上楼台全都有一个诗意化的名字,史书记载:“楼之一西曰奇观,东曰广济;楼之二西曰凌霄,东曰登瀛,楼之三西曰得月,东曰朝仙;楼之四西曰乘驷,东曰飞跃;楼之五西曰涉川,东曰右通;楼之六西曰左达,东日济川;楼之七西曰云衢,东曰冰壶;楼之八西曰小蓬莱,东曰凤麟洲;楼之九西曰摘星,东曰凌波;楼之十西曰飞虹,东日观滟;楼之十一西曰浥翠,东曰澄鉴;楼之十二西曰升仙,东曰仰韩阁。”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州,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 (公元1171年),迄今已有849年的历史,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齐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景区 ,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18只木船连接而成。从此,有了“十八梭船甘四洲 ”的格局。桥墩上建有牌坊和精美的楼台亭阁,24楼台24样,中间有18艘古梭船相连接的浮桥(启闭式,夜间通航),梁舟结合,刚柔相济,在上面走一走,别有一番趣味。
每年韩江江水上涨时,十八梭船随江水涨落而起伏,形成了“十八巨鳌联铁鞋,浮梁飞渡小蓬莱”的美景,后来被潮州人称作“湘桥春涨”,定为“潮州八景”之首 。
自古以来,广济桥地处广东与福建、浙江、江西的交通要道,商贸云集,游客如梭。在那个韩江水运发达的年代,桥上店铺林立,有茶楼、酒肆饭馆、理发店,还有卖艺唱戏、下棋、耍猴、问卦等等。因是枢纽要地,商家在这里集散物资,盐、鱼虾、果品、米、肉类、布匹、丝绸、铁制品、酒、茶、传统小吃、手工艺品、南金香烛、山货竹器、毛鬃、柴挑干、水车柴等等货物商品,不一而足。由此,形成繁华的一里长桥一里市,活脱脱一副活动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