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王原祁《高峰甘雨图》赏析

清 王原祁 高峰甘雨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成交价759万元

【作品鉴赏】

清王原祁绘,设色纸本立轴,高144厘米,长71.5厘米。创作于丙子秋(康熙三十五年 1696)。王原祁自题“高风振岳,甘雨沛川”,并题“牧翁大中丞老公祖先生,经纶物望,风雅吾师。昔广平铁石为心,梅花作赋,真千载同符矣。余前作令渚阳,曾为邻封属吏,景仰有素。今逢秉钺吴天,辉光再灸,尤为幸事。丙子秋,获晤令词嗣于都门云。先生曾齿及末艺,封事之暇,偶试磅礴,爰成此图,请正大方。娄水王原祁。钤“王原祁”白文印、“麓台”朱文印、“扫花庵”朱文印。鉴赏印有“陈履中字托夫号雁桥图书印”白文印、“子子孙孙永保忠享”朱文印、“陈淮书画”朱文印、“东村精荫“白文印、“对作融心神,知君重毫素”朱文印。谢稚柳题签“清王原祁高峯甘雨图真迹。”署“谢稚柳鉴题”。钤“稚柳”朱文印、“杜斋”白文印。

《高峰甘雨图》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王原祁为宋荦所绘。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河南商丘人。以大臣子入宫,为黄州通判,累官江苏巡抚、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通典籍,精鉴藏,有清德堂、宛委堂藏书画,善绘画,尤精于诗。康熙三十五年,宋荦62岁,王原祁54岁。他比王大8岁,所以王原祁非常尊重宋荦。因宋荦字牧仲,在题跋里他尊称宋荦为牧翁。康熙三十一年(1692)六月宋荦调任江苏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例兼右都御史衔,因此清代的巡抚也称中丞,所以王原祁尊称宋荦为大中丞。还称赞宋荦很有政治才能,精于吏治,为人刚正,为众所仰望之人,与唐朝有铁石之心的宋璟千载同符。宋璟(663-737),字广平,唐代四大名相之一,他精于吏治,刑赏无私,刚正不阿,忠直敢谏。工文辞,着有《梅花赋》等诗词。王原祁称赞宋荦为江苏巡抚掌管吴天,辉光再灸。康熙三十五年与其子会于京城,讲宋荦曾谈及绘画事(末艺),遂于公事之暇,绘成此图,送见识广博和有专长的宋荦指正。标题“高风振岳,甘雨沛川”,就是对宋荦的总体评价,说他品格高尚,能感动高山,他像适时的甘雨,能迅疾灌溉农田。

《高峯甘雨图》赠宋荦后,曾为陈履中鉴赏过目。陈履中,字执夫,号雁桥,河南商丘人。康熙举人,雍正间擢为御史,出为甘肃布政参议,分守宁夏道。学识广博,精通文史,着颇丰。直到乾隆时期,有供奉画院的戴恒鉴赏,并钤有“东村精荫”印。后不见踪影,一直由宋荦后人保存。到了现代,由中国书画大家谢稚柳过目精鉴,并题签“清王原祁高峯甘雨图真迹,谢稚柳鉴题”。谢稚柳(1910-1997)斋名鱼饮溪堂,杜斋,擅长山水人物画,工书法,精鉴赏。《高峯甘雨图》由宋荦后人珍藏保管,世人不得见。经查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的《王原祁画集》,收录王原祁200后幅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原祁画集》,收录王原祁260馀幅画等专着及有关论及王原祁的绘画中,均不见此幅绘画踪影。此次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觅得此幅王原祁中老年时代的珍贵绘画作品,实为幸事,并将择日展出拍卖。

《高峯甘雨图》境界宏伟,景物繁密,草木葱葱。图中近景山下,由大小不等不规则的石块堆砌的起伏坡石,重叠复岭,遂成主峰。以干笔淡墨勾出的坡石,经过浓度不同的墨色,多次反复的皴擦,便产生一种毛茸茸的厚重质感。这些大小不等的石块,层层交叠,遂步延伸,时高时低,有隐有现,产生出层次分明,苍润沉郁的山峯。远处的山峯雄伟,白云环绕山间,壮丽奇观。满山的松树千姿百态,虽然已是秋天,但松针仍然繁茂,苍秀浑然,细小的针叶之间留有小小的空间,让空气流通,即使天再寒冷也依旧坚挺屹立,松秀长青,不会枯萎凋零。树丛中,散落数处木质结构的小屋于山峦岗岭间,虽然见不到人物的活动,但掩映在树遮丛障之中,仍然情趣十足。山下小湖水面平静,山光水色,随着坡岸转折,蜿蜒于坡石峦障之中,逐渐向后伸延,消失于丛树溪石中。一座木板小桥将东西两岸连接一起。图为浅绛设色,经过重复渲染,墨与色相溶,显得毛、韧,使重山复岭,松溪水榭,更具苍莽宏伟之效果。

王原祁及为崇拜黄公望,他在自述《麓台题画稿》中说道“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转引自《清代人物传稿》第七册,396页)他一生中临仿了很多黄公望的作品,《高峯甘雨图》亦有黄公望的技法。他也进一步吸取吴镇、王蒙及倪瓒的画法。他的画,及为注重纸、笔、墨,讲求笔墨之浓、淡、干、湿,他善于用重墨、积墨,经过多次皴擦,层层积染,然后用焦墨勾点,使焦枯间的对比变化得当,就是笔墨的变化要不光不滑,有层次,有厚度,达到浑厚华滋,阴阳分明的效果,这就是他的“干笔积墨法”。用这种笔墨画法,也达到了王原祁的“笔端金刚杵”的效果。

王原祁认为一幅好的绘画一定要有“龙脉”,这就是一幅画的气势,龙脉的开合才能具备一幅画的整体气势。《高峯甘雨图》的龙脉很清晰,从下部的坡石开始,逐步拓开,山形左右伸靠,逐步向上伸延,有高有低,有云带遮盖其间,龙脉直指主峯,首尾相接,山势雄涧,甚有气势。

王原祁的山水画,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期,基本上“秉承家学,气味深醇,盖得力于古者深也。”(秦祖永《桶阴论画》,卷首。“书画大家”)多为学王时敏画风,以临摹前人之画为主。第二阶段为中年时期,画技逐渐完善,逐渐形成他自己的风格,构图完密,脉络清晰,笔墨秀润,景色高旷,多有黄公望之画法,同时又有他的干笔淡墨多次皴擦勾染的技巧。秦祖永说他:“中年秀润”,“凡作一图,沈雄骀宕,元气淋漓笔端。”第三阶段,老年笔墨苍劲,色彩平和,墨色中互不相碍,追求拙朴,纯熟老练,有“熟而后生”之意味,所以秦祖永说他的画“晚年苍浑”。所画“山石,妙如云气腾溢,模糊蓊郁,一望无际,真高出诸家之上。”(秦祖永《桐阴画诀》)

王原祁很注重人品,他说人品高则画品高。他对画法、画理有深入的研究,他“专心画理,于大痴浅绛,尤为独绝,……所著《雨窗漫笔》足为后学者矜式”(秦祖永《桐阴论画》卷首,“书画大家”)。《麓台题画稿》亦王原祁绘画论着,讲解笔墨章法,画学思想等。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清初山水画家,清初四王之一,与吴历、恽寿平和称清初六家。

王原祁为明万历大学士王锡爵之后裔,王时敏之孙,父王揆,顺治进士。他自幼聪颖,读书过目能诵。承祖父教育习画,悟性极高,成绩甚佳。康熙八年中举人,九年中进士。康熙十二年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出任河北任县县令。时任县水灾,王原祁请准免赋三千馀两。后历任刑科给事中、掌印给事中、典陕西乡试。康熙三十九年补右春坊中允,入直南书房。康熙五十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经筵讲官,次年官至户部左侍郎,人称王司农。

入直南书房后,他有了接近皇帝的机会,他的画艺渐为康熙皇帝所了解,并为康熙皇帝所赏识。王原祁59岁时奉命鉴定内府书画,使他能有机会看到历朝各代书画大家的作品,对王原祁画艺的提高有更多的帮助。康熙皇帝在观看王原祁作的山水画后,亲笔为他写下了“画图留与人看”来表扬他,王原祁把它刻成了印章以纪其幸。

王原祁64岁时被任命主持编《佩文斋书画谱》,将明朝以前有关书画之论、跋、考证、鉴藏、书画家传等,均于采录,被誉为书画百科辞典。70岁时,王原祁奉命主绘康熙60大寿的《万寿图》,全稿完成后送康熙皇帝审阅,康熙谕曰“万寿图画得甚好,无有更改处”(转引自《紫禁城》第26期第6页)。由此可知康熙皇帝对《万寿图》十分满意。

王原祁不但政治地位显赫,他的画艺也影响了清初,朝野上下,遍学其画,成了当时山水画的主潮流,代表了正统,形成了他为主的“娄东山水”画派,各冠一时。董邦达、王宸、王学浩等都曾学习王原祁的画技。

王原祁的文学亦很有天才,有《罨画楼集》三卷传世。还有很多题画诗留后。

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原祁病逝于北京,康熙皇帝“特赐全葬,予祭”。葬太仓,当地人民于王锡爵王文肃公祠内立专祠以祭。任县人民感谢他的恩泽,将他列入“名宦”祠祭祀。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刘如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