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切以“大”方向发展-20周年影音系统变迁史之信号源篇(下)
不知不觉间,很快就是《家庭影院技术》杂志创刊的20周年。在这20年里面,不管是我们杂志,还是影音消费市场以及技术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虽然,我并不是从杂志社创刊开始任职,但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父亲本身就是一名发烧友,所以我很早就开始接触音响器材、结识发烧友,而且家中的影音器材也随着时代而不断改变,从黑胶唱机转到CD机,后来又到PC Hi-Fi以及流媒体;从VCD机转到DVD机、后来又到现在的蓝光机等,虽然钱花了不少,但每一次的更新都给我带来新的乐趣。至于到杂志社任职是从2007年开始直到现在,一转眼已经10年时间。在任职期间,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影音器材,还有技术以及市场方面的内容。因此,我对影音产品和技术在这20年的变迁可谓感概万分。但是影音器材的种类很多,包括信号源、放大器、音箱、线材/接口、显示设备等类型。依我看来,源头的改变是引领整个领域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这一期的专题我们就从源头说起吧!
因为《阿凡达》,3D再度复活
记得2009年上映的电影《阿凡达》吗?这部电影虽然剧情不怎样,但却能夺得多项大奖,并有很好的票房收益。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非常漂亮的3D特效场景而吸引大家,3D也因此而成为了业界的热点,在一段时间内电影发行商以及影音硬件商都在推广3D,上映3D电影,发行3D蓝光碟,推出支持3D播放的蓝光机以及投影机等等。我们杂志当时做过关于3D技术和电影方面的专题策划。
3D技术是通过“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原理而实现的。因此,在拍摄时需要同时拍摄两个不同视觉的画面,而回放时需要配合专用的3D眼镜将两个不同视觉的画面分别在左/右眼以一定的时间差来呈现,让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从而产生3D效果。
但实际上,3D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1922年就拍摄出3D电影,3D电影只不过是老技术重新炒作而已。而且观看3D电影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那是因为我们在观看3D电影的时候左/右脑需要不断地合成两只眼睛所接收的图像,当时间长了之后,人会出现晕眩现象。另外,3D电影对于某部分人群而言是不适应的,例如近视、远视、青光眼、老年人,以及有高血压、心脏病、眩晕症、恐高症、精神抑郁或狂躁者等等。因此,3D电影仅仅是走热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恢复了平静。
要注意的是,观看3D蓝光碟时,除了要配置专用的3D眼镜,它对播放机、AV功放以及显示设备的HDMI接口都有要求,它需要HDMI 1.4(1.4a)版本的接口才能播放。
三维沉浸式音效,让电影音效重现更合理化
3D电影的热潮过后,三维沉浸式音效开始应用在家庭影院系统里面,并成为业界以及爱好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三维沉浸式音效有好多种,但以Dolby Atmos、DTS:X以及Auro-3D最为大家所熟悉。其中,Dolby Atmos在2012年推出,DTS:X在2015年推出,而Auro-3D则在2011年推出。
相对于以往的5.1和7.1声道而言,三维沉浸式音效有两方面的特点。第一,主要通过对声音高度感的描述来完善三维音效的实现,以前的5.1和7.1声道仅仅是一个平面化的声音描述,而三维沉浸式音效因为增加了上方声道的声音设定,从而让声音的描述从二维平面化往三维立体化,让音效的重现更加合理化。例如,可以听到雷声在头顶、飞机从天空飞过等音效。第二,在制作上,三维沉浸式音效加入了“声音对象”(Auro-3D除外)的方式来实现精准的定位和连贯性更好的声像移动效果。
在家庭影院的应用当中,同样以杜比实验室和DTS公司的Dolby Atmos的应用最为广泛,毕竟杜比实验室的实力够强大!绝大部分的电影公司、后期制作室以及专业院线里面都是采用杜比的设备,比DTS公司的DTS:X早了3年推出,所以很多的电影大片都采用Dolby Atmos技术进行制作,并陆陆续续地发行Blu-ray碟片。其中,《变形金刚4》的Blu-ray碟片是第一张带有Dolby Atmos音效的碟片,而且视频部分也采用3D技术制作,也算是一部在影音制作上比较重手的电影大片了。而DTS:X方面,最著名的莫过于港产电影《叶问3》,而且作为华语电影里面第一部采用DTS:X制作的电影,《叶问3》在中国市场就显得相当接地气,要是作为DTS:X音效试机碟,那是非《叶问3》莫属了。
但要注意的是,Dolby Atmos和DTS:X并不是音轨,而是对声音的一种处理方式,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声轨里面增加了一些元数据,这些数据包含空间坐标数据,或者声音移动的轨迹数据,当在支持Dolby Atmos和DTS:X的系统里面播放时,它就会根据这些元数据对这些音轨进行处理,并再次生成音频流分派给相应的声道输出进行回放,而这些音轨依然是Dolby TrueHD或者DTS-HD Master Audio。
在回放方面,Dolby Atmos、DTS:X以及Auro-3D对回放设备也有相应的要求,主要是对功放和扬声器布局进行改造。其中,改变最大的是扬声器的布局,需要按照杜比实验室、DTS或者Auro所推荐的扬声器配置方式进行配置。而AV功放则要求支持相应的音效解码功能,播放机则能输出源码音频数据即可。
4K来袭,再度提升影音效果
三维沉浸式音效推出之后,4K开始来袭,再一次为家庭影院提升图像效果。最先向家用影音市场推广4K的是SONY公司。但SONY并不希望通过发行蓝光碟的方式推广4K,原因是SONY认为光碟的需求量在下降,流媒体方式才是未来的方向。因此,它先后推出的FMP-X7A、FMP-X10和FMP-X5三款4K多媒体播放器都是采用硬盘存储影片。与此同时,新的PlayStation 4 Pro游戏机也取消了UHD蓝光光驱,所有的电影和游戏都需要连接到SONY官方的服务器上面下载。
在2015年,FMP-X10 4K播放器开始在国内做推广,当时SONY跟华数传媒合作在国内推广4K,打算走普及化路线,下载一部电影仅需要25元人民币,价格并不贵,但仅有72小时(3天)的观看权限,超过规定时间需要重新花钱购买才能观看,这个规定的确有点别扭,因为消费者的心态总是希望只需一次下载就能随时观看。因此,消费者对这一举动并不买账,所以SONY这一做法在国内可谓举步艰难,而且当时的4K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一年后,UHD联盟在CES2016展会上公布了4K UHD的标准。第一、图像达到4K(3840×2160)分辨率,800万像素,为1080p的4倍;第二、支持BT.2020色域;第三、10bit色彩深度;第四、60Hz刷新率;第五、支持HDR(高动态范围显示);第六、支持三维沉浸式音效(Dolby Atmos、DTS:X)。因此,4K UHD不仅仅是图像分辨率的增加,还能显示出更丰富的色彩和明暗细节,以及能听到更接近于真实场景的声音效果。
在标准确定之后,4K UHD蓝光碟和蓝光碟陆续推出。4K UHD蓝光碟与以前的蓝光碟对比起来,在容量方面来得更大,最高能达到100GB,且需要专用的4K UHD蓝光机才能播放。同时,也需要能支持4K UHD的AV功放和显示设备,扬声器的布局也要随之而改变。在市场定位上,4K UHD蓝光碟明显是走高端路线的产品,售价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是挺贵的,目前的售价大概在200~400元人民币之间。这个价格除非是影音发烧友才会考虑购买,但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事情。
除了4K UHD外,还有更厉害的8K超高清,分辨率达到了7680×4320,3300万像素,为4K UHD的4倍,1080p的16倍。例如,日本NHK在1995年开始研发的“Super Hi-Vision”就是8K的影音系统。它采用12bit色深,每秒120帧画面,以及采用22.2声道音频系统回放声音。当然,要让8K能够进入家用环境,目前还是言之尚早的事情。
OPPO UDP-205是目前国内能买到的顶级4K UHD蓝光播放机,它不仅仅能播放4K UHD蓝光碟,而且音频部分也相当发烧,多声道模拟输出以及立体声模拟输出部分都采用一颗ESS9038Pro芯片
Xbox One S游戏机也能播放4K UHD蓝光碟,而且还能玩游戏,价格也是经济实惠
网速加快了网络流媒体的发展,有更多的渠道获得高质节目源
虽然4K UHD碟的图像和声音品质方面在家庭影院系统上有很好的保证,但是正如上文所说那样,因为价格的问题以及节目源获得方式的关系而让它的受众面变得狭窄。而对于三维沉浸式音效,由于需要对环绕声音频系统进行改造,需要增加天空声道的音箱,需要重新布线,对于普通家庭环境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事情。而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便利且价格实惠的方式来获取高质量的节目源。
说到便利、经济实惠,网络流媒体无疑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用家不需要卖碟,只需要能上网就能观看。但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流媒体并不是什么新事物,而且在线观看电影很早已经出现。但是当时网速相比今天来说要慢很多,在线片源的质量并不怎样,画质最多也就是相当于VCD的水平。但随着网速的提高,尤其近年来我国很多主要城市都开始普及光纤上网,网速达到100Mbps。网速提高了,能容纳更大的数据量传输,那么在线片源的质量自然也会提高了。而更重要的是,现今的流媒体视频,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来观看,例如智能手机、平板设备以及各类型的高清盒子等等,只要设备能连上网就能随时随地观看了,非常的方便灵活。
说到在线片源,现在国内有很多网络视频服务商,例如爱奇艺、Youku、芒果TV、中国IPTV、未来电视有限公司(ICNTV)等都能提供大量的高清电视剧、电影片源以及电视广播节目。与此同时,这些网络视频提供商有一部分会推出自己的客户端程序,让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电脑等终端设备也能观看,也有一部分跟硬件厂商合作(如:高清盒子、播放机或者电视机)将其功能内置在硬件里面,尤其是高清盒子,真的很受大众用户的关注,这些产品的价格很便宜,一般几百块钱就能买到一个,可选性也是非常多,像小米、华为、海美迪、创维、开博尔、海信等厂商都推出自己的网络电视盒。另外,现在的电信公司也提供网络电视服务,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能获得一个网络机顶盒。
当然,对于某些比较新的电视剧以及电影来讲,用家是需要另外交费来提高观看权限才能收看的,但价格也不算贵。基本以套餐方式推广,有包年、包月的套餐可选,而且还能通过微信扫码二维码来支付费用,真的很方便。一旦开通了套餐服务,意味着你能看到一些新上映的电视剧和电影。
总结:一切往“大”的方向发展
在这20年的发展当中,从VCD到DVD,再发展到如今的蓝光碟片、硬盘存储以及网络流媒体等;图像分辨率从240p发展到4K UHD,甚至将来的8K;环绕声从5.1或7.1声道发展到现今的三维沉浸式音效等现象,其实可以看出这样的一种规律,那就是一切往“大”的方向发展,主要反映在大容量存储和大数据流两方面。对于碟片或硬盘存储而言,大容量存储是必然的趋势,越大的容量才能存储越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更高规格的数字环绕声信息,能显示出更大的画面以及重播出细节更丰富、效果更逼真的环绕声效果。对于网络流媒体而言,越高的网速意味着有更大的数据流,在线视频的图像和声音质量才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在今后的发展方面,大容量存储、大数据流量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备注
应《家庭影院技术》杂志创办20周年,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20周年影音系统与市场变迁史重要专题。请留意《家庭影院技术》2017年8月刊及影音CN连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