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二十八

忆苦思甜

曹伟家南边、我家西南边的邻居是一个大院子,住着二户人家,叫什么我彻底忘了,离我家近的那户有二个孩子,儿子好像叫鹿鹿,比我小四五岁,我上初中后他刚上小学,女儿还要小一点,没什么印象了。另一家全是女儿,至少有三个女儿,中间那个和曹伟阿哥的年纪相当,小女儿好像比我大二三岁的样子。

我家的厨房和这个院子,原来隔了挺宽的一条巷子,我家门牌是银行弄xx号,就是指这条巷子,到后来巷子越来越小,几乎无法走人了。

当巷子还挺宽的时候,我在此接受过二次数学的启蒙测试:第一次是刚学会10以内加减法时,有大孩子问我一百怎么写?我想了半天,写下:18;第二次是小学五年级时,有大孩子教我1-2等于负1,然后问我2-3等于多少?我想了一会,回答是:负2。我后来想,假如我一直沿着当年的想法思考下去,会不会创造出另一门学科来

这个大院子的前面和徐达、费晓华家是齐平的,南面是高小琴家所在的院子,高家院子的东边、徐家竹园的南面,是我们的小学同班同学,是个女生,忘了名字。高家院子的南边,是卢奶奶家。

好像是我们三年级时,学校请卢奶奶来作忆苦思甜的报告,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之前也许有过,但没印象。

卢奶奶家以前可能比较穷,但我记事的时候,境况还可以的。卢奶奶有二个孙子和她住在一起,大的那个比我大四五岁左右。她家那一排房子至少有三间,是有点年久失修的样子,显得破落,但住人是没问题的。

那次报告中卢奶奶具体讲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听了以后都比较懵圈。那次报告会后,按照惯例是要写作文的,记得交上去的作文,老师看了以后,发现小朋友们的思想比较混乱,搞不清楚到底哪个是苦、哪个是甜,苦是谁造成的,甜又是谁带来的,估计很多同学把这些因果关系完全弄反了。所以之后就再也没有忆苦思甜这回事了

长大后看了一些军史,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有一个新式整军运动。解放军几大野战军都声称这个威力无穷的运动是自己发明的,到最后还是一笔糊涂账。我一开始以为是什么新式练兵法,后来发现不对,那其实是军中的忆苦思甜。

这次内战的规模很大,双方的武器都接近当时最现代化的水平,因此双方将士的伤亡极大。国军通过抓壮丁来补充,不得人心;而解放军除了发动解放区的青年参军,还希望把俘虏的国军士兵反正过来,特别是那些参加过抗战、得到培训的技术兵种。于是有了新式整军这个事。

当时国军的大部分士兵(包括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家家有受苦受难的经历,只要带来几个苦大仇深的大爷大妈,声泪俱下地述说一番,立马能引起共鸣,于是争先上去哭述。这时候再有指导员教导员什么的加以引导,仇恨必定会射向资本家和地主老财,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给他一支枪,去消灭万恶的剥削阶级。

随着英勇解放军的大进军,大片的国统区回到人民的手中,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忆苦思甜成了最有效的武器,出现在大街小巷、村间地头,几乎百发百中,使得土改在全国推广开来,把资本家、地主几乎一扫而空。

不过到了改革开发的前夜,再向小孩子忆苦思甜一番,恐怕就很难有什么效果了。我们没有吃忆苦思甜饭,那个似乎挺难做的吧。

另外一次的讲座是来自高家公公,介绍他是如何教育好儿子高鹏程的,就是小琴寄爷的哥哥,因为我对他们家太熟了,听了觉得挺滑稽的,不知道还有没有同学记得那次讲座?

卢奶奶家前面,最多再隔一排房子,就是张志勤家所在的那排房子,那一片我基本上都不熟悉。今年春节时,遇到一个中年男子,说是从小生活在这儿,认识我奶奶的,我猜他很可能原先就住在这一片。

(0)

相关推荐

  • 那片竹园

    老家门前是块晒谷场,边沿是条马路,紧挨马路的是一大片竹园,正对着我家的三间老屋. 竹园从我记事起就在我面前存在,也不知道具体来自何时. 回想起竹园,记忆深处的那些旧时光全在我面前一一铺展开来. 竹子的 ...

  • 曹 英丨老屋

    我晒照在朋友圈,于是,对老屋有记忆的亲人和朋友纷纷留言.就连我最小的妹妹也记得,那年盖房子时,爸用牛拉石头,因不堪重负使不上劲,架子车翻在沟里.爸胳膊骨折,缠绷带打石膏,逢雨天就疼,落得残疾好多年. ...

  • 李丽丨老屋的故事(散文)

    记忆中的那座老屋陪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那里保留着我最纯真.最朴实.最美好的东西.虽然陈旧点.窄小点,无法与现代高楼相媲美,可它有年代久远的故事,有丰富的情怀,有房前屋后的戏闹,院内母亲忙碌的身影, ...

  • 【天下爹娘】在朝阳公园地铁站,突然想起您

    16-石榴-奶奶 王丽 在朝阳公园地铁站里,看到墙体广告上写满"16开了",我瞬间便想到了"石榴",然后自然就想起了我奶奶,以及石榴树旁矗立的老屋和奶奶栽种在轧 ...

  • 童年的记忆――关城小南街

              儿时的小南街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最南端是姥姥家,往北数三个大门是我家,再往北数四五家就是奶奶家.我的活动范围就是这一段.再远一点的地方都没怎么去过,这条街承载了我童年的全部记忆. 此 ...

  • 想起我的姑奶

    我小的时候,每到冬季奶奶来我家住的时候,我姑奶经常一起来,姑奶是我爷爷的三姐,和奶奶关系很好,她俩就像亲姐妹一样,一起干活一起说话.姑奶家住在离我家不远的村子,她俩在一起是个伴,奶奶和姑奶把我家的棉衣 ...

  • 遥远的记忆:村口的辘轳架【散文】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十二

    三厂人 我从小知道,三厂人属于沙地人,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三厂往北是常乐.平山,再往北是四甲,这儿的人和沙地人不同,他们讲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他们是通东人(南通以东),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江北人.这 ...

  • 忘记爱情的温度第三卷(二十八)‖文/樱落满地哀愁集

    忘记爱情的温度第三卷(二十八) 二十八.浮生若梦 自那天后,赵轩和周虹就经常在一起行动,虽然他们俩谁也没有承认彼此的关系,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们两人的默契和眼中淡淡散发的情感交流. 他们和普通的学生 ...

  • 三厂记忆,十九

    名讳 不知道始于何时,始于何方,学生的考卷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恐怕是中外教育史上最让人厌恶的措施.可惜的是,如今移动通讯发达,微信联系起老师与家长,先进的工具往往是助纣为虐. 小学期间,我的成绩 ...

  • 三厂记忆,十六

    打牌博 牌博是启海话的发音,我曾经问过一个北京人,他们有相同的游戏,好像叫摔纸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记不真切了.网上看到在豫北叫"摔面包",面包是很后来的名词了,估计最早的 ...

  • 三厂记忆,十五

    打香烟壳子 打香烟壳子曾经很流行,很可能是全国性的,三厂镇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人介绍,他们那儿把烟壳折成三角形的,也有折成长条形的,三厂镇上的孩子玩的是后一种. 比大小是按照香烟本身的价值,当时三厂镇男 ...

  • 三厂记忆,十四

    寄爷 我在南通工作的时候,从<江海晚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瑞祥有一个男青年,出国去了意大利,回国时带了一个洋媳妇.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报社记者前去采访新娘,外国新娘说,这儿很好,就是寄爷太多 ...

  • 三厂记忆,十

    玲珑男子 张志芹曾经是三厂中学(红旗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调去外地. 前进中学大门朝东,面向中心街,斜对面有条小路,向东一直到中心小学的西墙.从路口进去,北面第三户就是张志芹的家.他家对面是戴国旗家, ...

  • 三厂记忆,三十二

    雪狗和高新 前进中学的北墙外有几户人家,记得最东边的是雪狗家.雪狗家是父子二个,好像姓朱,我一直不清楚雪狗是父亲还是儿子,就当是父亲的名字吧. 我进过雪狗家,那间小小的堂屋北向,采光差,室内很暗,真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