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川藏线骑行。三十九,拉萨

从松多(也可能是日多)到拉萨,相当于川藏驿道第59、60、61站

从米拉山俯冲下来,时速基本在40公里以上,11点钟,冲到K4444的里程碑处,好多人提到这块碑,有些骑友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这组数字处涂鸦、留影?

半小时后到日多乡,我找了一家藏茶馆,要了糌粑和甜茶,当作午饭。连说带比划,总算让老板娘冲了足够的开水在青稞粉里,全部搅拌成糊糊,就着甜茶吞了进去。后面老何和小罗进来,也要了一份,我忘了提醒一下,结果老何一张口说话,一蓬青稞粉喷到空中,然后听明白他说:能不能加点水?太干了!

日多寺,就在我们打尖的藏茶馆后面的半山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传由高僧多尔丹·德瓦勋努创建,多尔丹别名日多巴·德瓦勋努,所以名为日多寺。

日多温泉在藏传佛经中曾有记载,莲花生大师曾预言世界上没有比这再好的温泉,因为这是神泉。在此沐浴能洗掉人以往的罪孽,净化人的灵魂,调解人的气血阴阳,治疗诸多疾病。当地农牧民把泡温泉作为治疗保健的主要内容,连养殖的牦牛也常年在温泉中泡澡、喝温泉水,所以牦牛体大皮毛黑亮,常年不生病,令人称奇。老何听到的传言大概源自于此,反正我们都没去尝试。

略略休息一阵,我们沿着墨竹曲继续向西,一路的缓下坡,路修得很好,几乎和旁边的林拉公路一样平坦。我们一直能够保持33-34公里的时速,小罗的车传动系统可能有点问题,一直要蹬踏才能维持这个速度,我的挑战者800显出优势来,一半靠蹬踏一半靠惯性就轻松维持住了。就这样坚持到仁青林时,小罗只能下来休息。

墨竹曲上游

仁青林的藏族民居

仁青林寺,由直贡噶举派高僧强斯根郭仁钦于600年前创建。强斯根郭仁钦,获得施主冲朗卡白桑布的资助之后,依照茹托索朗坚赞活佛的遗嘱,抵达加持之地墨竹舍尔多建庙。但该地有两个叫舍尔多的地方。所以强斯根郭仁钦只好供神施食子以求指点,随后突然降下一只乌鸦叼走施食子,飞至墨竹曲南岸的树枝上,强斯根郭仁钦认为这是神显灵指点,决定在墨竹曲南岸的树枝旁建寺,取名仁青林。

仁青林寺起初规模很小,只有一间佛殿与数间僧舍。后来该寺逐渐扩建,形成8600平方米的面积,最多时有176名僧人,称为大宝寺。文革中仁青林寺被毁,1978年后,当地民众自筹资金重新修缮了仁青林寺,如今该寺有喇嘛20馀人。

黄慕松使藏时,分成二个组分别进藏,第一组由海路绕道印度、锡金,第二组由黄慕松本人率领从川藏线走。第一组先期抵达拉萨,黄慕松一组走得慢,走到仁钦里时距拉萨还有三站到四站路,第一组的同人巫明远、蒋致余、王良坤及郭侍卫长等,从拉萨赶来会合,阔别数月,聚首畅谈,殊为欣慰。令黄慕松专使高兴的是,自南京一别,使藏团职员悉数会师于仁钦里。

而藏方派出的迎接人员也一起抵达,看似迎出百里之外,其实有所目的而来。双方见面后,藏方迎接人员提出一些事关仪式的问题,比如什么等级的官员要在拉萨郊外迎接使团,在拉萨如何接待使团,使团驻锡之地等等,颇有刁难之处。黄慕松、巫明远坚持参照前清驻藏大臣的礼仪,藏方推脱一阵也就答应了。

具体方案是:热振摄政的代表、司伦朗顿及噶厦成员到距拉萨4英里的地方去迎接黄慕松一行,并敬献哈达;新近任命的彭雪噶伦及所有扎萨和四品官到距拉萨城1英里的郊外的一个帐篷中举行茶会欢迎黄慕松一行;由675名卫兵组成的仪仗队,在距拉萨1英里处列队迎接黄慕松使团的到来,这几乎是驻扎拉萨的所有军队了。于是在汉藏双方失联22年后,国民政府册封、祭拜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专使代表团,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和平地进入拉萨。

邢肃芝记载:从乌苏江沿河西行三十公里到仁进里,此地的妇女,大都在面部涂上黑茶油,猛一看像非洲的黑人一样,大概是当地民俗。再向前五公里就是墨竹工卡,只见沿途大片农田,路上来往的人也很多。墨竹工卡因为接近拉萨,市面比较繁荣,居民有一百多户,街道两旁小商店很多。

西藏人通用的泥质酥油茶壶,就是仁进里出产的,但是手工粗劣,很容易破碎。买了新茶壶后,壶底要用酥油和猪血涂抹,以免漏水。每只上等的泥壶大约值藏银三四两,下等的值一两,销路西至后藏,东到拉萨,在拉萨销售得最多,光是三大寺的喇嘛就有两万多人,每人都要买一把酥油茶壶,拉萨居民还没有计算在内。

突然变宽、变缓的墨竹曲

二个小时55公里,天完全转晴

我们在墨竹工卡县城没有停留,一闪而过,前面不远是松赞干布的出生地甲玛乡。

和中原王朝的历史中周灭商类似,朗日松赞意外地占领赤邦松领地,一举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他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强巴明久林宫,就位于318国道旁的一个村庄边上,名为强巴敏久林。甲玛意为百里挑一的富地,古时为群山环绕、水草丰足的圣地。如今,这座传说中的宫殿已不复存在,后人在原址前建了一座牌楼,标示这里的特殊地位。

雍正十年(1732年),山东知州王世睿,由四川到拉萨办理公务,历时九个月。他是这样描写拉萨河上游的重镇墨竹工卡的:“墨竹工卡疆域褊狭,而陵谷开敞,两山列峙,屈曲随人,蛮寨蛮寺,若绘若画,其淡远浮动之势,浑如仙岛。且人勤耕稼,稻畦绣错,一如内陆。溪流清浅中之鼓鬣而浮潜上下者,殊有游泳自得之乐……”

邢肃芝抵达墨竹工卡后,与一路护送他们的藏兵告别,前往拉萨。由墨竹工卡至拉萨,水陆路交通都很方便,水路由墨竹工卡乘牛皮船顺流而下,一天就可到达拉萨。经营木材的商人往往将木料驮到江边,再用牛皮船运往拉萨,既快捷又便宜。陆路是用牛马,或骑或驮,但是这里的村庄密集,邢肃芝的马牌每到一个村子就要换,耗去大量时间,所以走陆路反而不如走水路便捷,如果是自备牲口,就没有这种烦恼。

拉萨河的航运主要靠牛皮船,这种航运工具,公元一世纪前后,已经出现在西藏高原的河流和湖泊上。它是用柳条支撑牦牛皮制成的,具有很强的柔韧性,不怕礁石和险滩,一只船大约能运载四百公斤左右的人畜和货物。船夫们从墨竹工卡起行,经过达孜县的德庆镇、拉萨城和曲水县的聂当镇,前后四天时间,到达雅鲁藏布江的汇合口,再转道山南的贡嘎、桑日、泽当等城镇。

牛皮船只能日行,不能夜航,船夫们夜晚把船撑在河滩上,大伙儿围着篝火野餐,在月光下唱歌跳舞,讲故事。牛皮船只能顺水而下,不能逆水行舟,返程时船夫们必须把船晾干,背在背上翻山越岭回到拉萨河的上游。一只船大约重六十公斤左右,船夫的被子和食物由一只老绵羊驮着,他俩相依相伴,翻山越岭,走过艰难的路程。船夫咿咿呀呀的歌,羊铃叮叮当当的响,也能消除一些旅途的疲劳和寂寞。

拉萨河上还有多座铁索桥,最著名的要算拉萨铁索桥,这座桥是公元15世纪前期,西藏著名高僧唐东杰布,在柳梧城堡女长官格桑的支持下修成的。这是当时轰动整个拉萨和西藏的一件大事,也是这位被尊为铁索桥活佛的唐东杰布修架的第一座铁索桥。直到现在,桥墩遗址还矗立在拉萨河南岸的乃东香卡村下面。

墨竹工卡还有唐家铁索桥、宗雪铁索桥,林周县有旁多铁索桥等。这些桥,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在继续使用,保存相当完好。一般是用六到八根铁索横架河面,中间用兽皮和牛皮捆绑,再铺上木板,走起来摇摇晃晃,加上桥下河水奔腾湍急,响声如雷,让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

通往林周县的索桥,铁索直接固定在山顶上。热振寺位于林周县,十三世达赖喇嘛去世后,由热振活佛摄政,后来被废黜,热振寺被洗劫,活佛横死,是近代影响拉萨政局的一件大事。

由墨竹工卡向拉萨前进,路过一个叫八角朔的地方,可遥望到甘丹寺山顶的殿堂。甘丹寺是三大寺之一,为黄教教主宗喀巴生前亲自建立,寺庙距离拉萨约三十七公里,宗喀巴大师的肉身塔及历代甘丹墀巴的骨塔,都供奉在寺内,多少年来一直是黄教信奉朝拜的中心。

从这条小路进去,可以到甘丹寺的大门

八角朔

到达孜时,大家又累又渴,在超市里一人买了二根雪糕,就在超市门口的台阶上边吃边休息。达孜距拉萨约三十公里,所有的导航都指示走省道S202,那是不对的,不仅路程要远一些,还要翻一座山,前面几批骑友包括方良,都上了当。我们吸取教训,沿着318国道和拉萨河一直往西,笔直一条平路。

路过蔡公堂乡,以前叫蔡里,民间传说蔡里就是唐僧取经所经过的高老庄,其实不是。唐僧取经是经新疆高昌而达印度,经过今天的拉达克,并未经过西藏。再往前到香嘎特大桥,我们最后一次下车,在桥上已经能够看到布达拉宫的身影。

公元7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建立了西藏高原有史以来第一个统一政权——吐蕃王朝,并且在拉萨河下游的吉雪沃塘建立王都拉萨城,迎娶了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同时在拉萨红山顶上,修筑了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又在沃塘湖上,建造了藏传佛教的信仰中心大昭寺。

从那时到现在,拉萨一直是整个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藏王松赞干布把卫藏分为四大区域,拉萨地区被称为卫区即中区,也就是吐蕃王朝统治的核心。藏王松赞干布平时和汉妃文成公主、尼妃赤尊公主住在拉萨,夏天往往到拉萨河上游的澎波或墨竹等地去度夏和会盟。据说,松赞干布是公元650年,在澎波地方色木岗光明宫堡去世的。

收拾一下心情,再上车,完成最后一段行程。很快就到了拉萨大桥,过桥拐到江苏路,一直往西,快到下午6点,似乎是学校放学的时间,来学校接孩子的车都集中在各个校门口,市中心的路很堵,我们在车流中穿梭,终于抵达布达拉宫。

拉萨大桥

这儿不让停车拍照,刚帮我拍了一张照片,警察就过来把我们赶走

只能在这儿停车、拍照

药王山的山壁上又发现这种天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