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听安排时,你会怎么办?强拧着牛吃草还是顺势而为?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你对孩子做了一项安排,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效果看着还可以,本以为可以继续如此,却会发现有新的状况出现。这个状况有可能是好的,有可能是偏离你的预期的,甚至是向着不好的方向掉的。

有没有一种感慨,就是孩子的发展绝不是一条直线,不会顺从地跟着你往前走。于是,由一项确定的变化(你做的安排)引来了新的不确定的挑战(新状况),需要你去解决,这也对你提出了新的要求。

01Seven哥哥并不“顺利”的学习计划

上面这段说得有点绕,我说个实际情况吧,还是在和哥哥“斗智斗勇”的时候发生的。之前有聊过给哥哥定过哪些计划,怎么执行的,这里就不赘述了,重点说一说引起的变化吧。

为了让哥哥在上小学前能掌握更多内容,也为了他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给哥哥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方案,有阅读的、有关于执行力的、有文化课学习的,计划执行的最初,效果很好,哥哥的热情度与参与度也很高,这样的状态保持了半个月,到第三个星期的时候,哥哥偶尔会冒出一句“我都没时间看电视了”,但是计划依旧顺利执行了。

可是,在再接下来一周,我发现哥哥开始“取巧”了,为了完成计划表中的任务项,开始自行缩短单项任务内容,并且,开始马虎起来,又过了一周,哥哥说“我不要奖励了”,言下之意,今天的任务我不想做了,我就想玩。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我最初的计划全盘崩溃了,其实并不是,其中的某一天他说“我不想做了”,并不表示第二天还是这样的状态,而且,小朋友还是很愿意和我沟通的。

从第三周开始,发生的变化,提醒我一成不变地按第一周的方法来执行,可能并不适合。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不是学期初制定出教育大纲,整个学习按部就班地教,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它更需要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制宜。

于是,我开始自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诱因是什么?问问孩子的想法?可以怎么调整?

02来自自然的启示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关于黄石公园森林大火的一个报道,忽然觉得这个情况和上面提到的连锁反应有相似之处。

美国的黄石公园曾经经常发生森林大火,最初的时候,为了减少森林大火,美国加强了对公园的消防投入。后来人们发现虽然森林大火发生的次数少了,但是只要一发生就是一场大火,涉及范围比之前更为广泛。最大的一次,1988年连烧数月,涉及了约1,200,000平方公里。

人们研究发现,由于火点一出现就被人们扑灭了,导致了森林可燃物越积越多,一出现火灾就出现了不可控的大火灾。而进一步人们又发现,其实每次森林的自燃,并不仅仅代表着死亡和结束,对于森林里的生命来说,它极有可能是新生命的开始。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当致命的火灾吞噬了松叶和充满松脂的薄树皮时,很多松果只是被烧焦,表面熏黑了,一旦浓烟散尽,它们就会崩裂开来,将储藏其中的种子播撒在广阔的被清除干净的地面上,于是新的一代立刻从灰烬中萌生,充满勃勃生机。也因此,每场山火过后,扭叶松不仅坚守着自己的领地,而且能将领地向远方拓展。

这是大自然“生”的逻辑规律,也让后来大火成了黄石森林公园被允许的“意外”。

所以,教育是不是也应顺应规律,达到人天合一的状态?看似无为,实则有为?

03孔子的教育之道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教育大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思想至今为大家所推崇。

那么他的这些教育方法里,有哪些可以为我应对”连锁变化“而用?

首推还是“因材施教”吧。人资质有别,既有类型之别,又有高下之别。如孔子的弟子中,有德行突出者,有言语突出者,有政事突出者,有文学突出者,各有所长,此资质类型之别;又有勤奋好学者如颜回,有怠惰懒散者如宰予,这是资质高下之别。

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二是个别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鲁莽冒进,所以我抑制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