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喜爱:荫家堂走笔/邵东作协荐稿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荫家堂走笔
谭喜爱
荫家堂,位于邵东县杨桥镇清水村,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是一座规模宏大、整体保存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荫家堂依山傍水,前临蒸水河,后靠凤凰山,建筑环境幽静雅致,与江南水乡风光浑然一体,堪称湘中古民居建筑群中的杰出代表。是我县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近在咫尺,却好像远在天边。
为了揭开其神秘面纱,一个星期天,天刚蒙蒙亮,我骑着单车沿古衡宝路出发,过佘田桥街,再往左过悠悠蒸水,看见远处山头上一信号塔,当地人告诉我,塔下就是荫家堂。我们加快速度,单车拐过山头,眼前一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宏的清代古建筑荫家堂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支好单车,首先站在外面的禾场坪举目四望,发现整个建筑群主体建筑二层砖木结构,纵四进,横连11排,坐南朝北,以堂屋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严整,气派非凡。院内“正中一横”为家族公用祠堂,上书“荫家堂”,祠堂地面铺以30×30CM的青砖,尽头置花板神台,支撑屋梁的木柱则以石雕为“基础”,据说这几样东西都曾让北京来的文物专家激动不已,连呼“宝贝”。祠堂两侧各有4排住房和一排杂屋,对称布局。因是“四进”式,院内有4条风雨廊横贯,每条走廊长约2、300米,平添了几许“庭院深深”的气氛。而关于这点,还有一种传闻,说日本人曾进犯邵阳,到处掳掠烧杀,但路过此地,就是不敢进“荫家堂”这座深宅大院,迷宫一样的布局使他们害怕“有游击队埋伏”。“荫家堂”拥有大小房屋148间,天井44个,圆木柱156根,精美窗雕、石雕难计其数。大屋两层,置木梯木楼板。底层各房可互相贯通,楼上房屋亦由木栏走廊连通。可惜,现在楼上贯通四周的雕花木栏都被拆毁。据说是“大跃进”时期炼钢拆下烧掉了。院前有约2000平方米的晒坪和一条宽4米的石板路,整座院落与佘湖山千年古刹“云霖寺”遥相呼应。淙淙蒸水蜿蜒流过,在衡阳入湘江,蒸水两岸沃野千里,稻花飘香。屋后凤凰山逶迤起伏,振翅欲飞。
走进小巷。你瞧:一块块青石砌就的排水池,黝黑圆润;一个个天井射进明晃晃的阳光,炫亮晃眼;一根根圆木柱下石墩上动物雕饰,憨态可掬;一条条小巷曲径通幽,左右逢源。我穿行期间,竟有时光倒流,回到清代的感觉。意想不到的是里面还住着几十户人家,“荫家堂”依旧充满着一个大家族独有的旺盛人气。申承述四兄弟的后人,打着赤脚,端着大菜碗,穿行在这幢四通八达的老屋,个个都显得神定气闲,宛若世外神仙。
接着来到中间堂屋。堂前有木楼戏台,后置神龛。望着戏台,我仿佛又看到了热闹的花鼓戏、皮影戏一个个节目精彩上演,主人一家和邻里陶醉的神情。神龛上方悬挂巨匾,上书“荫家堂”三个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一位耄耋老人向我介绍了字的来历,说写匾时未写完,主人叫客人就餐间隙,一小孩见字未完,提笔写下“堂”字,客人出来一看,大为惊讶,小孩的字竟与自己的字天衣无缝。
神龛前两侧立有木镂图案的屏风,和雕刻动物花鸟的香案。图形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堂屋两侧封火墙青砖到顶,顶端装饰牛、马、羊等12生肖动物,亦精美绝伦。令人称奇的是竟有两座英式古老座钟,在道光年间,那个封闭的清王朝末年,中国很少与外国往来,主人竟知道如此西洋之物,可见主人眼界之远大。在典型的中国民居上,以西方物品装饰,应该意味着当时商业的对外发展与流通。省文物局一位专家甚至建议,可以在“荫家堂”内“搞一个申氏家史和邵东县民营经济发展史”展览,因为“这一个家族的历史透露出邵东县今天民营经济繁荣的历史传统和渊源”,这样既为当地增添了一处生动的文化旅游景点,又保住了一处历史文化建筑。
老人向我释疑,说房主申承述四兄弟曾是本地富商,沿蒸水出衡阳湘江,过洞庭溯长江贩粮武汉。走南闯北,头脑活络,眼界开阔。不几年,富甲一方,他认为钱财不过过眼云烟,不如置房,流传后世,因而有这荫家堂。正房计108间,寓意“一同发”,可见主人用思缜密,希望家族乡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
看着这灵秀宝地,神秘古宅,不由我思绪万千,特写下以上文字,聊以记之。
感兴趣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