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端午
儿时的端午 □吴波
离端午节还有几日,老母亲就给我买好了菖蒲艾。
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端午节应该算是最有仪式感的节日了,不仅是祭祀和消灾,无论是吃粽子还是插艾叶,亦或赛龙舟,处处都体现了人们祈求美好的心愿。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过端午节了,因为端午节不仅可以吃到香甜的粽子,还有许多特别的讲究,这讲究当然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作为节日符号,粽子是端午的重头戏,别人家早早就准备了各种材料,老少几代齐上阵,而我的母亲自幼丧母,十四岁就外出做工,从来没人教她这门手艺,好像她也没认真学过,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的童年有浓浓的粽子香。
印象里,童年的粽子要么是母亲的同事包好送来,要么是母亲请人家上门来包。在那个什么都是手工的年代,每一年的端午,母亲都会早早泡下糯米,拣洗粽叶,送给同事加工。偶有阿姨上门操作,我在旁边看着虽也想参与,但那两三片粽叶在我手上不是撅断就是漏米,总是被母亲撵出去,所以我至今也不会包粽子,可是不会包粽子并没对我吃粽子有任何影响。
现在超市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八宝、火腿、果仁、蛋黄……各种口味应有尽有,但在记忆中,我家的粽子就是白米的,无任何添加。我记得母亲煮粽子都是在煤炭炉上用文火煮一夜,中途再放些咸鸭蛋,不仅粽子的香气萦绕梦乡,就是鸭蛋也带着清香。白糯米的粽子蘸着白糖,在那个没有零食的年代,就是上等的佳肴。哥哥放学后会抓起冷粽子就吃,母亲每每训斥,外公就会说:冷粽子黏,好吃,随他。时光悠悠,现在的粽子随取随得,花样繁多,却再也吃不出童年的滋味。
端午节
近两年,关于端午应该致“快乐”还是“安康”引发了争论,其实“端午安康”这句话的流行不过数年。网传“端午安康”的流行,源于某位专家的科普帖,意思是说端午节这一天屈原投江了,所以这是个悲壮的日子,是个祭祀的日子,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只能“互道安康”,不能说端午节快乐。可网上有人驳斥说新中国是牺牲了无数先辈生命才建立的,国庆节更该哀悼,劳动节是纪念工人们反对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母亲节是母亲的受难日……都不应说快乐。其实对老百姓来说,不过一个节日而已,童年的我们,只要是节日就开心,谁管你那么多讲究。
我喜欢端午节,因为这个节日花样繁多。母亲会给我买五彩线扣在手腕上,线上还坠有桃核刻的生肖,尽管这绒线一碰水就掉色,但这种仪式感却是每年都必须有的。母亲还会给我编蛋网,再挑上一个最大的绿壳咸鸭蛋,让我在端午的这一天去学校显摆。除了粽子,我们本地还有一种吃食叫“透糖”,这小点心端午节才有,它又酥又粘,再浇上白糖、桂花、玫瑰卤儿,简直甜到齁人,这东西现在也很少见了。
端午节
端午俗称“恶五月”,据说古人认为五月容易发生瘟疫和灾祸,而五月五日,即端午这天尤其危险。插艾,饮雄黄酒,系五色线,都是为了祛除“恶气”“毒气”,求个吉祥平安,这才是“安康”的正解。记得小时候每逢五月初五的正午12点,母亲就会把粽子、白糖和菖蒲艾放在大太阳下晒,说是“晒正午时”。有的人家还会晒癞蛤蟆,据说癞蛤蟆表皮疙瘩里的浆液,虽有剧毒却是清热解毒的良药,传言端午这天癞蛤蟆浆液的毒性最大,提炼出来的“蟾酥”质量最优,所以赶在端午时辰捉癞蛤蟆的人特多,因此还有“癞蛤蟆躲正午时”之说。
“端午到,五毒醒。”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讲究很多,主要是趋吉避凶。小孩子要剃“五毒头”,“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种毒虫,“五毒头”就是把头发剃出蜈蚣和蛇之类的造型,印象中这种头都是农村的男宝宝会剃,这么多年过去,估计这手艺业已失传。而无论城乡,初五这天都会给孩子戴五毒帽,穿五毒肚兜和虎头鞋。至于我们家,父亲会请钟馗伏魔图挂在堂屋正中,母亲则从街上买回两大把菖蒲艾分别挂在大门的两旁,说这是象征驱除邪祟的宝剑。在童年的记忆里,这些都是端午不可或缺的仪式。
端午节
晚间放学,往往五彩线沾了水,衣服上红一道绿一道,鸭蛋也碰碎了,或者早被我吃了,只剩下一个空网兜。这一天,母亲总是煮好了菖蒲艾水让我们洗澡,那黄澄澄的水散发着浓浓的艾草香,据说端午那天用艾水洗澡,一年都不会被蚊虫叮咬。
又是一年端午节,时光总是匆忙。有句话叫:小时候真傻,总是盼着长大。儿时总觉得前路漫漫,人生的路且远且长,可是白驹过隙,一转眼人到中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的时光,因为明月还是李白的明月,而粽子再也吃不出儿时的香。
端
午
安
康
作者简介:吴波,淮安区人,热爱文学,热衷码字,喜欢用笔墨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