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扫地僧”,“疯人院教主”,究竟有多”疯“?
近日,北京大学的助理教授韦东奕因为一段视频意外走红。
在视频中他衣着朴素,拎着两个馒头,怀里抱着一瓶矿泉水接受采访。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学习数学时?他回答:“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也是通过参加数学竞赛被保送到北大。参加过高中数学联赛,是山东省第一名,然后得的是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视频最后,为高考学子送上鼓励的韦东奕只说了一句朴实无华的“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末了还补上一句,“我也不会说别的。”
其貌不扬的外形,再加上简单,且有些羞涩的回答,让很多网友感到不可思议,认为这不符合北大老师的“人设”。
有的对其外貌评头论足,丝毫不积口德。
甚至还有人操心韦东奕的“终身大事”
“这,能找到对象吗?”
好像在部分网友眼里,只有结婚生子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不就是个北大的嘛,除了学历,没一样比我强。”
随着媒体采访,韦东奕的“超人经历”也逐渐被人所知。
“韦神”出圈
北大官网显示,从2019年12月份至今,博士后韦东奕是北大的助理教授。
助理教授不是简单的“助教”,北大、清华的助理教授要求非常高,类比于一般的985院校,基本是“正教授+博导”的水平。
1991年的韦东奕如今已经当上助理教授,对于圈内人而言,韦东奕这三个字的分量是不言自明的。
韦神在15岁的时候,就入选了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当时集训的时候,要经历8次考试,每次要在4小时解3道题,被选入营的其他大神每次只能解一两道,他24道题解开了23道半;
高二时就发现“韦东奕不等式”、高中时期连续两年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
而2008年在竞赛里,最难的一道压轴几何题,还在上高中的韦神用代数的方法洋洋洒洒写了4页,国家副领队花了3个小时,终于解开了韦神的解法。
那年全世界500多名顶级选手,其中3个满分金牌,韦神位列一席。
图源网络,大家有兴趣尝试解答一下?
大三时,他获得丘成桐大学数学竞赛“分析、集合、概率、应用”4项金牌及个人全能金奖。
和数学的不解之缘
1991年,韦东奕出生于山东。他的父亲韦忠礼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数学教授,曾任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他的母亲俞蓁是山东建筑大学的英语老师。
受父亲影响,韦东奕从小就接触了数学。
小学一年级时,韦东奕意外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解出书中复杂的数学习题让他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体会到了数学世界的乐趣。
他对数学的喜爱甚至体现在语文老师布置的周记中,他在周记中写道:
“闲来无事,站在家中阳台上向下望去,看见一只青蛙在那里一蹦一蹦,它的运动轨迹多么的像双曲螺旋线。”
初二时,有老师发掘了韦东奕的数学天赋,将他推荐给数学竞赛培训老师张永华。韦东奕不仅做出了张永华给他出的几道数学题,而且用了的方法都很好很绝妙。张永华觉得他非常有潜力,便让他提早参加数学竞赛培训。
中考后,韦东奕的成绩虽然没能达到山师大附中的录取要求,但是山师大附中破格录取了他,原因是韦东奕的数学天赋实在过于出众,这也是山师大附中历史上第一次这样录取学生。
张永华对他的培训也没有白费,高一时,韦东奕就相继获得了山东省数学竞赛金牌和国家级别的荣誉。
又因为他出色的表现,他被选入中国国家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集训期间共有8场大考,每次要在4小时内解3道题,共24题,而当时国家奥赛金牌得主的最好战绩,是4小时内完成2道。
而且从那时起,他就自创了许多另辟蹊径的简便解法,被誉为“韦方法”。
2008年7月21日,韦东奕出征了,他参加了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大的考场里,进行为期两天的竞赛。
韦东奕(左三)参加2008年IMO
那时选手们每天要在上午9点到下午1点的4个半小时内完成3道大题,韦东奕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对了6道题,以满分获得金牌。
并且在这场比赛中有一道难题,韦东奕用了两个半小时解出,而国家队的教练用了三个小时,可见韦东奕的数学天赋之高,年仅16岁的韦东奕也因此一战成名。
第二年,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德国举行,韦东奕再次以满分摘得金牌。
2009年的IMO,同样是数学竞赛史上的传奇人物、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与韦东奕一同挑战最难的压轴题,陶耗时7小时才解开此题,而韦只用了1小时。
高中数学竞赛,韦神已经碰到了天花板,杀疯了的他默默地走开,只留下一道经典的绝唱:以他名字命名的“韦东奕不等式”。
随后,由于竞赛成绩突出,韦东奕被保送北京大学。
在2013年,还在读大三的韦东奕参加了第四届丘成桐数学竞赛,在分析、代数、集合、概率、应用的五个竞赛科目中,获得除代数外的4枚金牌,并获得个人全能奖。
当时很多国外名校对他伸出橄榄枝,甚至盛情邀请。哈佛也为此打破校规:只要韦东奕愿意来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
但是韦神留在了国内,留在了北大。他用三年半获得了博士学位,当上了北大助理教授;发了25篇学术论文,大多发在国际一流刊物上。
冯仁杰博士、博士后韦东奕与田刚院士合作的论文《Small gaps of GOE》论文封面
除了在教学上的超凡外,他在国际著名数学期刊也发表多篇论文,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正则性问题和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未来发展不可估量。
据说在北大流传着一个段子,内容是韦东奕担任助教时,数学系教授对学生们说:
大家有不会的可以问我,我不会的问助教,助教不会的,那估计就是题目出错了。
北大”扫地僧“
如果仅仅是靠自己过人的数学天赋和成就,普通人对韦东奕恐怕都是凡人仰望大神罢了,但他在生活上的一些“怪”处,反而又让他多了一个北大“扫地僧”的外号。
只要研究数学,韦东奕就心无旁骛,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在乎吃食和着装打扮。
江湖传闻,他觉得杀生不对,所以不吃肉;他觉得纯净水污染环境,所以会步行10分钟专门接白开水;他觉得空调开灯浪费电,就不开空调、晚上黑着灯躺在宿舍床上想问题。
他堂哥曾透露韦东奕的生活状态:
“每月生活费不超300元,没有微信,爱听收音机”,以及传说中在竞赛考场上答完题后即刻进入“平行时空”的状态。
据说大一刚开学不久,有一次习题课由韦东奕讲课,台下的学生全部都只能自习,因为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后来老师问:“大家都应该听懂了吧?”数院学生答:“老师您还是再讲一遍吧。”老师微微一笑:“不行,我也没听懂……”
这样看起来很“怪”的一个人,并非不懂人情世故。上到做偏微分方程的博士,带着有做不动的地方去找韦神,他思考几天就能帮别人度过瓶颈;下到宿管阿姨带着亲戚的小学问题问他,他也认真耐心地解答。
知乎:静水深流
他只是想投入更多时间在自己喜爱的数学上,因此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细节。
“教主”背后的“北大”疯人院“
北大数学院一直被称作“疯人院”之首,而出自数学学院的奇才“韦神”更被奉为“疯人院教主”。公子接下来就给大伙额外拓展一下,北大”疯人院“究竟”疯“在哪里?
数学科学学院
号称“中国第一系”即北大数学系的编号是“01”,在全校所有专业中排第一;数学系录取线在全国都处于第一梯队;
教育部历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北大数学均名列全国第一;
2019年QS学科评级中排名均居内陆首位,世界前20名,领跑中国,全球瞩目;
2020年4月10日,第二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入围名单公布,全球12个国家516位选手晋级,晋级率仅有1%。阿里公布了前20的高校,其中北大88人,领先第二名的南京大学(27人)和第三名清华(21)人。
北大数院,除了首席韦东奕,还有无数“数学狂人”在数院的辉煌历史上努力书写自己的篇章。
陈泽坤,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专业,被称为“数学怪才”,在校期间一年一个一等奖,该拿的奖项全部拿了个遍。
不仅如此,陈泽坤还在2017年获得“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代数优胜奖、希望杯、华罗庚杯。
而且在2018年,参加过《最强大脑》,从初始排名32名拼杀到第11名。
胡苏麟,高中就读于华南师大附中。2019年,高二的他便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年,还斩获了在英国巴斯举行的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
奥赛班老师评价他:“他是第一个被我主动劝不要交数学作业的学生。他对数学的痴迷程度在于,从不肯去糊弄问题,不为得分去做,不为考试拿好成绩去学。”
“数院”近年来毕业生去向
物理学院
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30多名两院院士,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的总人数居全国各高校之首;23名“两弹一星”元勋中,12 名在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学习和工作过。
在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 2019 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物理学科排名全世界第 22 名;
在英国 QS 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物理学科近几年都排在中国大学的首位;
“物院”近年来毕业生去向
此外还有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都是在国内外学科评级中名列前茅,且在各自领域都培养不少人才的学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古希腊哲学家艾匹克蒂塔说:“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
97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她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白先勇、席慕蓉都是她的学生。
为传承古典文化,叶嘉莹将自己的积蓄和房产变卖,累计3568万元,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
虽然成就斐然,但她在家人面前,从来没有摆过架子。每次亲戚来家里做客,都是她在厨房做菜做饭,先生陪客人聊天。直到叶嘉莹90岁生日,外甥才知道她是大学教授。
叶嘉莹一生低调不喜张扬,她说,没出息的人,才喜欢宣扬自己。
还有布鞋院士李小文,旧衣布履赤脚,百万奖金捐光,敢作敢言,仙风道骨,家属料理丧事之余还记得把火车票邮回武汉,免得耽误武汉大学的退票时间,家风可见一斑。
还有前些年被众多学生热议的哈理大老师王晓琮,他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他指导的学生,几乎每次都能拿到“国际一等奖”。
而这样一位“大神”,却极其低调:
用塑料袋装书,一年四季都穿着那件蓝色T恤,脚上总穿着老式胶鞋,吃饭时还会舔盘子,做讲师不愿升职称,坚持住职工宿舍。
听到媒体想要来学校采访他时,他只给领导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记者来访,我就辞职。”
韦东奕与上面提到的学者们,本质上是同一类人。因为对学术的热爱,他们大隐隐于市,正如金庸小说中的“扫地僧”。
而北大面对韦东奕出圈走红,前几日也做了回应。
韦东奕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单是天赋异禀、年轻有为的数学学者,更是醉心于志趣而超脱物外的“朴素天才”,韦神找到了热爱的数学,追求精神的满足。
普通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愿大家都能朴素地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
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碰到过天才般的“扫地僧“呢?
参考资料:
1.韩京俊《天才之外——教主韦东奕小传》-NSMath数学新星网
2.《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每月花销300,不看电视不用微信微博》-聊时局
3.@净水深流 在知乎的回答,“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手拿馒头矿泉水受访,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