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周天行健】:钓源村地势为 s太极之形,岭上万棵樟树拥簇环抱,呈四面为大、生气团聚不散之态;村宅倚岭顺其自然而建,村民围祠绵延而居,呈依山就形、歪门斜道布局之势;村中水塘七星伴月,流水向西得水口三门两锁,呈蓄水纳财、八国正气得驻之状。如此,太极化形,阴阳分立,三才安固,四象排演,五行流转,六亲得生,生生之谓易!

  

  【参考资料】《钓源村-李梦星》

  钓源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乃实至名归,不谈其他,单论择居风水,就堪称传统村落的典范。尤其是把风水学中的“破与补”运用得很得当。自然界不可能给人类创造太多的理想居住地,而人的活动范围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可供选择的地方本来就不多,要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居住地就显得更加困难。面对自然界的不足或缺陷,钓源的先祖按照“多则除,少财补”的风水改造理念,多种手段兼用,对选择的居址进行增减改造,使之更接近理想要求。

  钓源村出土了一通明朝嘉靖庚子年欧阳祥墓的地券,上面的铭文道:“社官之北,中岭之原,艮山坤向,龙虎盘旋。鬼神守护,不骞不崩,保佑尔后,攸久丰享。”从中看出,早在500年前,钓源人已将墓地的方位与家族兴旺视为紧密相关的大事。钓源人对安顿先人的“阴宅”尚且如此重视,那么他们对族人安居的“阳宅”,其重视的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按传统堪舆理论,西面是钓源村命理运势的流向方位。为了达到“藏风聚气”、“风水相因”的效果,钓源人遵循“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风水改造理念,将村郊四周的山水田土整合,纳入阴阳五行和风水堪舆理论指导下的规划改造之中。他们在水口所筑造的“三门两锁”便是人为的“破补”改造,表达了钓源人热爱家园,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祈求吉祥的美好心愿。

  钓源村的平面布局大体井然有序,但单元组合则暗含风水玄机。为了最大限度地符合围祠而居的要求,大胆破除了民居的南北朝向建房常规,根据当地实际的风场气流变化,巧妙运用堪舆理论,大量使用夹角,形成了“墙折、路弯、巷曲,四面为大”的村落形态。以一种特有的模式,表达了钓源先人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堪舆理论的独到理解,以及对自然与人为、天道与人道完美交融境界的追求。

  万樟拥簇

  钓源村三面为长安岭所环护,西面地势开阔,为东高西低的地势。但因山岭仅高出村落9米左右,不足以成为村落的屏障,于是在长安岭上培植了两万余棵樟树,形成了一道高出村落20余米的天然屏障,使得东、南、北三面的来风都不能直接入村,而只能从村落上空掠过,改造成了 “藏风聚气”之地。而南风碰上环绕村落的长安岭及古樟这个“天然屏障”后,顺着山林从西南坳口绕进来,折射风转为反射风,吹向村落的各个方位。同时,村中池塘串联,水域面积约占村落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以起到调节村落小气候的作用。为了保持水的涵养,村西原先还保留了一块沼泽地。这就是钓源村比邻村常年温差1-2度,出现“冬暖夏凉”效果的主要原因。

  天人合一

  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说的是人与自然天道相协调,如能“天人合一”就是最高境界了。因而,在生存环境的选择和建筑物布局上,应“辅相天地之宜”。如天变,人也应效法天而变,顺其自然。”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 “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气候、天象、动植物、地形等形成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钓源村落建筑就是这一原则运用的典范。

  俯瞰钓源,蜿蜒两三里长的长岗岭,形似太极图鱼尾状,渭溪村自然村位于上半“太阳”中心区的“少阴”,自然村庄山村位于下半的“太阴”处,组合成生生不息的太极形态。如此布局,便是先祖们按风水理论刻意为之,使其符合古代传统择居的理念。s形的长岗岭被两万余棵香樟和少数枫、荷等阔叶树遮掩,环抱着两个村庄。像这样万樟拥簇,自然生态与人居建筑结合如此融洽的地方,在江南并不多见。

  夏秋之际走进钓源,只听樟林中的知了紧一阵慢一阵地鸣叫着;时而,又有一阵阵鹧鸪的联唱和雀、鸾的对歌声不知从何处传来。有时悠长而深沉,有时若有若无,似天籁之音。这虫鸟们日复日、月复月地演奏着得意的歌曲,一场接一场,从不谢幕,直到风冷天寒。尤其是在闷热的仲夏,坐在浓阴下的凉亭里,和风习习,不一会儿,热汗渐消。在草枯叶落天地萧肃的冬天,香樟依然不肯褪去本色,把绿留给村庄。站在山冈高处张望,被绿树掩映着的排排幢幢青砖灰瓦、重檐翘角的古老房舍,高髙低低、疏疏密密地坐落着;缕缕炊烟浮升到高处便弥散了。像是一盘做工精巧的盆景,盆底是近处的青山田畴,盆中的古宅、樟林,是能工巧匠的得意之作。

  走进村里,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是一口口依坡势而下,由东往西的水塘。两旁是密密麻麻的民居。水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边沿或直或弯;用青砖垒砌的塘岸,被青苔水草遮掩着,有时水面被鱼儿搅起圈圈涟漪。中间稍大的两三口水塘,用长长的青石块搁成台阶和跳板,农妇们在青石板上捶衣、洗用具。樟林、古宅、劲桕、翠柳和女人,倒映在时而透亮如镜,时而迷离碎乱的水面,天、地、人融合在一幅自然山水图画中。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人们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美好的坏境。但是,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具有不平衡性,在一定的区域里,并不全是理想居住地。面对自然界的缺陷与人居环境要求的矛盾,人们必须以实际的山水情况为依据,按照“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风水改造理念,采取“多除少补”的办法,对基本满意的选址进行增减改造,使之更接近理想。

  七星伴月

  

  庄山村有座沟通南北两片民宅的仿古廊桥,桥东有一口水塘,桥西有6口。东南方向上还有两口不很圆的水塘,再往下的田垅中,还有若干口水塘。中间稍大的两三口水塘,用青石块搁成台阶和跳板,供人们在青石板上洗刷生活用具,旁有两口古井供饮水之用。7口比较大的水塘和上方半圆形的小水塘,组合成“七星伴月”之形。另外一种说法是,“七星伴月”不是指这些水塘,而是七块大小相等,年产各为七斗稻谷的斗形水田,排成像北斗的形状,水田西北,有口古井,像是月亮。不管何种说法,都与风水有关。古人认为,可根据天象,尤其是星辰的关系和运动规律,来推测、预测人世事务的吉凶福祸。而北斗七星,是风水学中辨方正位的重要参照。钓源祖先把天象与地理结合起来,造出“七星伴月”的景观,不仅是用于排灌和方便洗刷,更多的寄托着族业如北斗永恒的愿望。经整修的“七星伴月”,由7口水塘和一口古井组成,村民在塘里洗东西;虽然近些年有的人家打了压水井,可人们还是喜欢到古井打水吃。井水比塘里的水面要髙,热天清凉可口,冷天微温不冻手,受到村民喜爱。“七星”倒映着蓝天白云、古宅古坊古柏和红男绿女,是古村最精致的景观。

  水向西流

  钓源村依傍的长安岭,由两条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山坡组成,大致的走向是由东北向西延伸。两条山坡间各有一支溪水,东面那条经渭溪村的小溪向南流向田垅再转向西面。原先连结了几口水塘,20世纪50年代末修银湾桥水库时,筑水渠拦断了水系,下面修了涵洞通水。几十年过去,涵洞堵塞,现可见几汪积水的荒塘和小溪的痕迹,有时可作排泄之用。西面那条经庄山村的溪流形成了一口口相连的水塘。21世纪初搞旅游开发时,为了保证有活水流,在庄山村西北方向不到一公里处,修了座水库,水先向南转向通往村里水塘,向西面的田垅流去。翻过庄山村北面的山冈,是长条形的田垅,也有支溪水由东向西方向流动。虽然现在改变了古时的水流状况,但依然能看出钓源人风水学说改造环境的痕迹。

  俗话说一江春水向东,可钓源村的几条水系都是向西流。渭溪村的小溪本是向南流,却人为引导向西流。西向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是不吉利的,如“上西天”,“夕阳西下”也往往形容为日暮途穷。钓源的先人在建村的时候难道没意识到这些么?其实是有意为之。因为在传统风水学中,水、木、金、火、土五星称作五行,各有主宰。金星在西方,亦称太白,主宰着金钱、财富。在相地建宅时,东边象征着春天,播种发芽;西边则象征秋天,收获果实。钓源的袓先在择地建村时,正是相中这西流之水,在两旁筑宅,盼望金星高照,给他们带来富裕。

  三门两锁

  风水重视人居环境中水流的作用,认为水能“载气纳气”,认为“山主富贵水主财”,认为“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吉地不可无水"。钓源的袓先在村庄的建设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些理念。他们十分注重水口的处理。水口指村落水流的入口处,称上水口,也叫“天门”;水流出村外的出口称下水口,也叫“地户”,一些风水家称的水口为下水口。从地理形势讲,水口应是山冈转折处,或两山夹峙处,形成门户之景观,可以构成入村之前的前奏。按要求村落内流水“来要生旺,去要休囚”,即来流茂盛,去水缓慢。溪水不可正对房子,称为“溪煞”,因水冲刷带来风冲,不利居住,故宅门要转一个角度。钓源水系的上水口“天门”已无处寻觅,也许已淹于水库之中;不过,曾有座元化观镇守者,里面有玄帝神像,早已摧毁得无踪影了,只是流传着玄帝显灵的神奇故事。在渭溪村西北角现有一座小型水库,靠北边的树林中,就是元化观的遗址。风水学还要求,下水口应曲闭,流速小;村内的水流要缓慢,便于利用,可以“留财”。往往在下水口处增建桥、亭、堤、塘、塔、庙,或者种植大树,以增加锁阴的气势。假如村落内水势不足,或水流过急,还可用补救办法“以兴地气,以留财运”,补助办法有引水开沟、挖塘蓄水、筑堤造桥等。钓源先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村西南端的进村古道西侧地势低洼的稻田中,自三里开外起横筑了三座横跨古道的大牌坊,在人工堤后建起一座定安寺和一座浮图塔,形成钓源村水口的“三门两锁”,这三道人工堤和三座大牌坊似“乾卦”,用“破”的方法,挡住了煞邪之气“直冲”村里,而一塔一寺形成“两锁”,与“三堤”“三门”组合,又阻挡了财气的外泄。这样就营造出了藏水纳气,天地人融洽相处的环境。经百年变迁,“三门两锁”只有定安寺尚存,但已无香火;浮图宝塔被推倒在水塘里,可见遗迹;牌坊毁尽,三道人工堤已改造为田坎和渠道。

  歪门斜道

  

  钓源村旅游开发后,曾被媒体关注、使专家感兴趣的,是所谓的“歪门斜道”建筑布局。何谓“歪门”?就是有的房屋大门不与墙面平齐,门框、门柱稍有偏向;所谓的“斜道”就是房子之间的巷道两头,不是一样的大小,路面稍呈斜形。对钓源情有独钟,潜心研究古村人文多年的邹晓明先生在《钓源寻韵》一文中道:“尤能表达古钓源人独特思维理念,且至今尚不被人破译的古建筑之谜,就是那遍及钓源村头巷尾,触目所及,那无处不有的歪门斜道。钓源不存在任何一条笔直的路,没有一条直筒的巷;甚至每幢房屋的四边,也寻觅不到四方皆直的四沿。无论是千年沿袭下来的鹅卵石古道,还是铺砌于清代鼎盛时期的青石街巷,均以两侧房屋或斜列或偏向、或墙院折角等多种方式,使之形成楔形、梯形、喇叭型等多种巷道。”高立人先生也在《千古钓源》一文中说:钓源村“甚至一幢本该四方的房子,却有一堵墙或是一个角改变了应有的形状。在钓源,没有所谓大头小尾'棺材形 ’路、巷、房的忌讳,没有坐北朝南的朝向规矩,门庭各异,四方为大,反而成了钓源建筑的独具特征。”

  邹、高二位的说法大致相同,也属事实。但为什么会出现“歪门斜道”?有什么秘密?值得探究。昔人已逝,砖石不言,门窗无语,只能从现存的建筑之上,推测着形成的原因,分析建设者的动机。

  

  庄山自然村北向之西,有一群比较陈旧的老屋,其中编为65号的明代古宅,是典型的“歪门”。坐北朝南的房子,由红石条砌成的大门,不与墙面一样平,稍偏西向,使得门框向墙内嵌入两三寸;东面的墙体也不是笔直的,墙的四分之一长度向内折了十几度,使巷道成斜状。屋内厅堂天花板与板壁之间,是用竹子糊上石灰泥浆封住的。专家说这是明代建筑的主要标志之一。据说是按贫苦出身的朱元璋皇帝制定的节俭之规,枋柱上用竹片串连为骨架,外敷粉浆,以节约木材,不然要加税;又据说是借''竹”与“朱”的谐音,以“用竹串连”来表示“拥朱倡廉”之意。这座“拥朱”的明代建筑,为何门是歪的?

  

  把门有意侧向一方,并不稀奇,在许多地方都可见到。这与我国传统的风水理念有关。“天地人感应”是风水学的基本命题。《黄帝宅经》中云:“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就是说天地自然、人的命运、住宅三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是相互影响的。风水学家们按后天八卦方位,推算出人的命相以及住宅的卦象,确定了东西四宅法。按方位和五行关系,推算出人的命相和宅的卦象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是相克,就要“避煞”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整门的方位。因为门是决定住宅风水吉凶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的“阳宅三要”中,“门”为首。这栋65号民居的大门,看得出有明显的改建痕迹。也许是住在里面的人,遇到什么灾难或不如意的事,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命相”与“宅象’’不符,就把大门改为偏西。这在古代,是常见的事。有的歪门并非改造,而是建房时就请风水先生推算了 “命相”与“宅象”,把门稍作偏向,以应合“相生” “相克”和“吉宅”的要求。至于如何推算,那是一门十分繁杂深奥的学问,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很难得要领。故有些故弄玄虚的所谓“风水大师”,则会说得神乎其神,弄得听者一头雾水。

  

  钓源的“斜道”的确很多,一头宽一头窄、一段弯一段直的随处可见,为何如此?其实在有关古代建筑的著作中有所解释。我国建筑文化中有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天道自然”,有人称为“古建之魂”。《园治》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管氏地理指蒙》指出“务全其自然之势”、“因其自然之性”;《葬经翼》说:“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 “顺其自然”这一传统建筑学的主旨,也许就是解开钓源“斜道”之谜的钥匙。纵观钓源的地势,东西走向呈 s形的山冈环抱村庄。房屋依山势而建,有的坐落在山脚低处,地势较平;有的建在山冈腰部,地势较陡。房屋都是倚山而建,因为山势呈 s形,于是,坐东西南北向都有。渭溪自然村坐落在 s形上部的弯环里,因而大部分房屋坐北朝南,有的坐西朝东。庄山村在下部的弯环里,中间一排水塘,北面是个山坡,南面是山冈,于是,水塘之北的房屋,坐北朝南;水塘之南的房屋,只有坐南朝北了;山冈尾部的,就坐东向西。在风水学中,不论哪个朝向,都有吉凶之分,就看与房主的命相是否相适应。不适应的,也不违背依山就势的原则,就在房屋的构造上作调整。于是出现了房角折向,巷道斜形的现象。另外,因为山冈坡度高低不同,走向又有变,而房屋坐向需取正,就依山势而建,形成了一头宽、一头窄的路面。

  如渭溪自然村的欧阳文忠公祠,体量较长,后部在山坡中段,坐西朝东。因山坡呈半圆形,于是,右侧隔壁的房屋,要与祠堂同一朝向,巷道只能是后宽前窄,似长扇形。庄山自然村西南边“高坎哩”三连栋组合院,又称“喇叭园”,坐东向西,屋长三进,也是建在斜坡之上,院子只得建成喇叭形,相邻的巷道,也必定不是笔直的。

  

  依山就势,顺其自然,不破坏原态, 也许是钓源“歪门斜道”出现的主要原因。那些建在较平整地块的房屋,如庄山水塘之北的连排连片住宅,既无“歪门”,也没有必要修“斜道”,都是坐北朝南,平平整整的。

  不管形成“歪门斜道”的原因是什么,老村长欧阳钟麟导游时,声情并茂地从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别样的解释:“各位请看,这条青石板巷道,本来应是笔直的,可那头被房屋挡住了,转了个弯,看不到尽头。这是老祖宗在告诉后代,为人处世本可太张扬,太冲闯,要收敛含蓄,否则会碰得头破血流。”“请看这条巷道,一头宽,一头窄。这也是老祖宗在告诫我们,人生不可能全是一帆风顺,直来直去;一定会有曲折,有浮沉,要勇敢地去面对,去奋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