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解读:第四章:象帝之先
第四章:象帝之先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冲:通“盅”,指器物虚空,比喻道虚空而没有形体。
或:又。盈:满,引申为尽。
渊:深远。
宗:祖宗,祖先。
挫:消磨,折去。锐:锐利、锋利。
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似或存:似乎存在。
象:似、好像。帝:天帝。
【译文】
道是虚无而没有形体的,但是它却用之不竭,它是那样的渊深,就像是万物的宗主;
它收敛锋芒,解除纷乱,隐蔽光芒,混同尘埃。
它是那么的幽隐,好像没有又好像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解析】
在本章里,老子对“道”再次进行了描述,而且还通过比喻的方式让“道”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
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而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本身就是对“道”的一种写实,这里又接着用一些言语试图描绘出“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不会枯竭。
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
在这里,老子提出一个问题,说“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
他自己并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出现之前。
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名、无、有、妙、微、玄,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解释出道的真意,主要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任何概念都无法详尽解释出道的真正内涵。
这一章我们接着对其进行分析。
“道冲”的意思是大道本身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它是一种完全虚空的境界,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因而宇宙间的一切都被它容纳和控制。老子曾说宇宙是分层的,它大到没有边界,小到没有内核。
套用科学术语,称作无穷大和无穷小。
在广的宇宙空间内,所有的物体都统属大道掌控,大道在运作的过程中永远也不会穷尽。
它不会停息也不会损坏,它会永恒地运转下去。
它的运转过程只可感觉,不可触摸和观赏。
它远远地躲开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正是由于大道无形、无声的特点,我们人类即便穷尽语言也无法真正地描摹它,这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只得用一些贴近的语言来描述它:深邃啊!
仿佛是万物的祖宗,宇宙间的万物皆由它而生,它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着一切的一切!
清湛幽隐啊!它好像不存在,其实却真实地存在!
给大道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无论如何都办不到的事情。
因为我们无法把握它的来龙去脉:它是怎样生成的,何时生成的,来自何处又将何时消亡,谁能说得清楚呢?
它好像在万能的上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宇宙万物都是它生成的,就连上帝也不例外。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它什么也不是,却又什么都是。
我们人类为何要穷根究底研究如此抽象、晦涩难懂的问题?
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而言,探讨大道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透悟宇宙万物,进而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现实地讲,就是能让人们生活得更悠然惬意,舒心幸福。
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
只有真正理解大道的人,才会采取顺其自然的处世观,对什么都不强求,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接近大道,甚至与大道合二为一。
与大道合二为一是理解道的至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心气平和,没有忧愁和烦恼。
自然生活幸福美满。
推而言之,如果全人类都达到了这一境界,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不就变成了人们一直向往的桃花源了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认为,“道”能够顿挫自身的坚锐而不受任何损害,能够化解各种纷扰而不感到梦累、能够含蓄光媒而不被污染、能够混同尘垢而不失其本真。
所以我们很难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在发挥着作用。
“不露锋芒、与世无争、和而不杂、同而不流”,这是多么高贵的一种品质,又是多么高深的一种境界!
这的确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种处世智慧。
如果一个人在处世的时候,能够不显山不露水,不炫螺自己的锋芒,挫去自己的棱角、却依然保存着自己的智慧与志气、能够解开纷扰,摆脱困苦,却不为之所累、能够和世俗混同、却依然能够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不失掉自己的洁白和纯真,就能够达到极高的人生境界了。而这也是老子的智慧之所在。
【启示】
因为虚空,所以能容
老子所描绘出来的“道”的特征,让我们知道了它是虚空无形,而又有着用之不竭的力量,它无处不在,却能永远保持一种不满不溢的状态,它有着神奇的作用,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说明,“道”起的其实是一种中和作用,调和万物,包容万事,不断循环,永远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中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与世无争的处世智慧。
能够做到不锋芒毕露,不怨天尤人,善于接纳和包容,凡事留有余地,不执着求全,就会有容乃大,调和纷争。
这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社会交往和修身养性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针对现在很多凡事太争第一,傲慢看不起别人,自私自利,难以融人集体等现状,很多人需要用心认真阅读《道德经》,去感悟和品味这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