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读诗经(47)君子偕老: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前面几天我们在《新台》、《二子乘舟》以及昨天讲的《墙有茨》了解了宣姜的故事,今天我们学鄘风的《君子偕老》,写一场盛大的君夫人的婚礼,古今大多认为是以赞美之词讽刺宣姜的德行不配,只有清·魏源《诗古微》认为是哀夷姜之作。我比较赞同哀宣姜,或者说,一场如此盛大的婚礼,如此美貌之天女,只可惜命运不济,读来作者深深的怜惜之情溢于言表。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jī六珈jiā。
委wēi委wēi佗tuó佗tuó,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cǐ兮玼cǐ兮,其之翟dí也。
鬒zhěn发如云,不屑髢dì也。
玉之瑱tiàn也,象之揥tì也,扬且jū之皙xī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cuō兮瑳cuō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zhòu絺chī,是绁xiè袢fán也。
子之清扬,扬且jū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yuàn也。

君子偕老,副笄jī六珈jiā。

委wēi委wēi佗tuó佗tuó,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以“君子偕老”开头,写了一场非常盛大的君夫人婚礼。偕老,意即是要与丈夫一同终老,诗人以此为开头第一句,其蕴含意思也就说自明了。接下来大量篇幅写了君夫人婚礼的盛大。头饰的华美(副笄jī六珈jiā),中国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就象征着成年,就可以嫁人了,会行一种笄礼,戴发簪, 《释名·释首饰》称:“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也。也言覆贰。”

接着写仪态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像山一样稳重,象河一样的凝静(这种美不是一般的内秀,而是蕴含着一种作为国君夫人的独有的气质)

象服,指的是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袆是王后之服,而诸侯夫人得服之者,盖嫁摄盛之礼,明此诗为宣姜初至时作矣”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象服不是普通的服装,是身为诸侯夫人只有在出嫁这样隆重的场合才穿着的,这也就点明了这是宣姜初嫁卫国的的情景。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在前面描述了那样华美的头饰、那样庄重的仪态后,突然这句,也让几乎所有的人,都将诗定位到了宣姜德行不配,而认为诗是以赞美之辞写讽刺之意。但我认为,既然是宣姜初嫁,何来德行不配之说,再者,以“君子偕老”开头,更感觉是在婚礼之时的唱词,或者,不象是事后对于这些婚礼的回忆,关于“不淑”似乎是对全诗理解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由此我查了《诗三百解题》

《礼记·杂记》:“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

王国维《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不淑一语……古多用为遭际不善之专名。”

生离也谓之不淑《诗·中谷有蓷》:遇人之不淑矣;

国亡亦谓之不淑《逸周書》:“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曰:嗚呼!不淑!?是也。

所以,我大胆推测,这里的不淑,不是指的啥德行不好,宣姜初嫁,怎么知道德行如何。但是宣姜本来是要嫁给人品相貌都一流的太子伋的,但是突然嫁给了伋的老爹,当然叫做所遇不淑,所以,这里诗人想说的是,宣姜的不幸,理解了这点,也就和诗篇的第一句“君子偕老”对应上了,一桩本来应该是与君子偕老的婚礼,突然换了男主,当然所遇不淑

玼cǐ兮玼cǐ兮,其之翟dí也。

鬒zhěn发如云,不屑髢dì也。

玉之瑱tiàn也,象之揥tì也,扬且jū之皙xī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翟衣是穿着祭祀用的,“言服翟衣事神明,必其德足当之,非谓姜有其德也,何如而可以事天?何如而可以事帝?此刺姜令自思”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诗三家抱着讽刺观点看下来,当然一路都是刺,但我以为,全篇看下来,除了前面的“子之不淑”会有异议外,其他无一不是赞美之词:宣姜穿着华丽色彩艳丽的翟服出席祭祀,她浓黑如云的头发美得根本不需要假发的装饰,玉制的充耳以及象牙的发簪,配上她光洁白皙的额头,让人惊为天人?这里的?不是讽刺,而是对她所遭遇的不幸的命运所发出的诘问,美若天仙帝女但她的命运却是所遇不淑

瑳cuō兮瑳cuō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zhòu絺chī,是绁xiè袢fán也。

子之清扬,扬且jū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yuàn也。

展衣是古代王后六服之一,用于接见宾客时穿着。宣姜换上了色彩鲜艳的展服,衬着绉纱细葛衫,里面是凉爽内衣(古代贵族女子接见宾客时三层)。她眉目清丽,宽而白皙的额头,这是怎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美人啊

全诗三章,分别以王后的三种服饰反映了婚礼的全程:大礼(象服)、祭祀祖先(翟)、接见宾客(展),而无论显示出王后的得体,从大礼时的如山如河的稳重,祭祀时如天仙帝女的隆重,接见宾客时的清丽脱俗的美,最后一句深深的惋惜,其实也是对应了最开始的“君子偕老”------当然这只是我对该篇的理解,在目前能找到的诗经注解中,似乎只有李山持这一观点,而且,他对于历来儒家学者了附会的讽刺说是坚持不同意的:然而,在“不淑”的解释上,他们都罔顾其特有含义。原因无他,先入为主的观念妨碍了他们。他们一定要用“美刺”说《诗》,一定要把《诗》与历史记载牵扯到一起,也就顾不上一些语词的特定含义了。由《君子偕老》篇的解释,可以得到这样的教训:秉持一定观念先入为主地阐释作品,就难免不顾相关文献证据的限制,而得出武断曲解的结论。至今还有些学者,以汉代儒生时间早而相信其言必有所本,因而不敢怀疑《毛诗序》之说,真令人无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