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氏捐赠怡园说起
□朱晋訸
苏州市档案馆藏有一份珍贵的档案,即1953年10月1日以顾公硕为代表的过云楼顾氏后人将怡园捐赠给政府的函。在这通书信中,顾公硕他们表达了将怡园化私为公的意愿,“敝姓所有人民路怡园一所,经共有人会商决定:自愿将所有权无条件捐献政府,以供人民游览。兹特随函附奉该园所有证件,请政府即日派员接收为荷。”
怡园是顾公硕曾祖顾文彬、祖父顾承历经数年心血而成,如今,顾公硕和族人们为支持新中国建设,毅然慷慨捐赠。
怡园作为晚清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由宁绍台道员顾文彬“遥控”指挥,提出造园的理念及布局,由其第三子顾承具体执行。营园之初,顾承遍游苏州各园,并邀“海上四任”之一的任薰(字阜长)参与设计绘图,借鉴苏州其他园林中的精华,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水池效仿网师园,假山学习环秀山庄,洞壑参考狮子林,旱船取法拙政园,故怡园能博采众长,成为园中精品。这取决于顾文彬父子的造园思想,他们注重设计,请画家预先画好草图,顾文彬过目认可后方按图兴建。园名由顾文彬亲自拟定,他在给顾承的信中写道:“园名,我已取定'怡园’二字,在我则可自怡,在汝则为怡亲。”怡园建成后,成为江南名士雅集之地,听枫园的吴云、耦园的沈秉成、网师园的李鸿裔、留园的盛康、曲园的俞樾等社会名流都曾在此欢聚一堂,或举行真率会,或论古道今,或诗酒唱和。顾文彬对怡园颇为自豪,自诩“几与狮子林、寒碧庄争胜”。
1895年,顾承之子顾麟士在怡园创立画社,推吴大澂为首任社长,郑文焯、吴昌硕、陆恢等画家常绘画、唱和于园中。他们汲取了过云楼书画的养分,在交流切磋中提高绘画水平,吴昌硕无疑是得益者。1919年,琴家叶璋伯、吴兰荪等人在顾麟士的支持下,邀请上海、扬州、重庆、湖南等地琴人30余人,相聚怡园举行琴会,盛极一时,挽救了日渐式微的古琴艺术。可见从晚清到民国,从怡园画社到怡园琴会,顾氏后人为弘扬吴门画派和古琴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十世纪40年代初,顾氏后人大多避居上海,怡园一度成为游乐场所,有“苏州大世界”之称。1948年暑期,河南大学南迁苏州,部分师生借用怡园上课。苏州解放后,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第九团团部、《新苏州报》报社先后在怡园办公,作为怡园产权人的顾公硕他们,无怨无悔地为他们提供便利。
新中国成立四周年,顾麟士之子顾公硕为代表的顾氏后人决定将怡园捐赠给政府,“以供人民游览”。选择在“十一”国庆节捐赠,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既显示了顾公硕一心为公的崇高境界,又体现了他们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苏州市政府立即迁出相关单位,拨款维修,并于同年12月6日向社会公众开放。从此,怡园成为人民的园林,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顾公硕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早在苏州解放前,他就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故他一心向党以及一心为公的思想“一以贯之”。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顾公硕参与苏州博物馆的筹建,并带头捐献珍藏的元代王蒙《竹石图》、明代文徵明《五月江深图》、唐寅《漫兴七律诗》,还有祝允明、董其昌等传世珍品和清代刺绣等124件文物,这些珍贵的书画、刺绣作品极大丰富了苏州博物馆的馆藏,而他的行为又起到了带动引领作用。
慎终追远,顾文彬、顾承父子建造了过云楼,开创了过云楼精神,其后代如乃祖一样重视收藏,虽视其为“烟云过眼”,但不遗余力地守护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到顾公雄、顾公硕兄弟这代,他们大多通过化私为公,实现“霞晖渊映”这个孜孜以求的目标。顾公雄的夫人和子女遵照他的遗愿,将一大批珍藏的文物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顾公硕的另一位胞兄顾公柔英年早逝,其后人仍将若干文物捐赠给了苏州博物馆。
顾公硕之子顾笃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苏昆剧团团长,重建苏州昆剧传习所,为苏州的文化事业,特别是昆曲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晚年顾笃璜又向苏州档案馆捐赠了顾文彬日记、家书和顾承信札等过云楼珍贵档案,为后人研究过云楼文化提供了原始依据。从捐赠怡园到捐赠家族档案,顾氏化私为公的胸怀,体现了他们良好的家风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