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与家教齐抓,蒙学与家学共建

参加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古代教育传统与当代语文教育”研讨会,其中有两大主题,一是“诗教”,一是“蒙学”。这两项皆非我之所长,不过因为让我主持“蒙学传统与当代语文教育”一场讨论,所以不能不说一说。因为前面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的学者发言都谈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抓,人民大学王以培教授甚至认为基础教育比高等教育更重要,提出要“仰望根基”,所以我也接着这个话题讲,下面是我发言的大致意思。

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是一个系统,世界皆然,然而我们中国这三者是错位的。有一个说法: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小学的。中国小学生的功课是最深的,很多已是中学程度的功课,这是大家都注意到的。中学生则学到大学去了,譬如所谓“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要大量看书的,是要进图书馆的,也就是说到了大学才有可能这样做的,现在教育部要求高中要搞研究性学习,于是课堂上几人一组,临时拍脑瓜想点子,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徒然搞坏了学风。到了大学,反过来了,这些年媒体批评大学生语文能力,举的最多的例子是不会写请假条,这难道不应该是小学生的功课吗?

在这一倒错的链条两端,我还可以再加上两条:一条是幼儿园学小学的,一条是家长(成年人)学幼儿园的。现在幼儿的“早教教育”,其实是提前在学小学的功课,而到了他们的家长(成年人)反而要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了,现在旅游景点及各种公共场合针对成年人的种种文明礼貌提示语,难道不是幼儿园小朋友就应该知道的吗?

所以我也提出两条,一条是诗教与家教齐抓,一条是蒙学与家学共建。现在的诗教主要是儿童读诗,其实家长也很重要,古人讲诗教都说“诗书人家”,所以我觉得《中华诗教》也可以开个家教栏目,介绍些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之类的故事。当然最重要还是要对家长们进行再教育,假如把社会上针对儿童赚钱的各种培训机构都关了,改为培训家长,也许中国人的教养会有一个提升。

把诗教话题再扩大一点,就是蒙学,和蒙学相对的,是家学。中国历来有很好的家学传统,东晋门阀制度,换一个角度看,就是家学制度的建立,一个大家族,积几代之力,就能批量地出人才,如王羲之一族,先后出了很多大书法家。所以古人说出一个人才起码要三代书香门第。平常人家子弟靠了自己努力,也能考上北大清华,但是要成为一个大的人才,还是很难。现在钱学森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了,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学传统失传,老先生搞了一辈子学问,临终前都对他们的子孙说:你们再也不要干我这行……如此下去,怎么可能出大师?现在中国社会开始宽松,中央号召发扬中华优良传统,还搞了很多手工艺方面的“非遗传承人”项目,我们要趁这个契机,提出重视学问的传承,提出重建中国家学的重大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