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典赏析:《唐弢:尽信书》
尽信书
唐弢
咱们中国人最相信书,而咱们中国书最不足信。
譬如说豪侠,只讲心地爽直,喜欢抱不平,那是决不够的,一定要身子会向云端里钻,指头有一道白光,而且还会追着杀人;万一碰着了对手,给战败了,在千钧一发的当儿,死是死不得的,于是便有得道的和尚来救,谁给通风呢?曰:“心血来潮。”
这似乎太荒诞,不能相信,然而并不;除了把两手像糖炒栗子一样,在烧热的黄沙里炒着外,也竟然还有人,抛别家乡,身边不带分文,准备飞到武当山,跟道士和尚学剑仙去的。
咱们中国人就在这样思想下活着。
可是“贤明之士”又得反对。因为这些书毕竟不是正统,而这些人也大都脑子简单,“上等”和“高等”的中国人是不至于会这样的。但且慢,随手来几个例:
(庄子《逍遥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史记》)高祖醉行泽中,前有大蛇当径,乃拔剑斩之。一老妪夜哭其处,曰:“吾子白帝子也。今为赤帝子杀之。”
这二部书大概可算是正统了吧。但为什么又有些像胡说呢?一条鱼大到几千里,而且还会变鸟;一个老妪的儿子是蛇,忽然又说是白帝子。这究竟怎么了呢?“贤明之士”却深信而不之疑。
大概又得说是古书不足以绳今人了。其实在今人里,尤其是在天才的今人里,不足信依旧是存在的。譬如有人说女人的舌尖是壁虎的尾巴,则壁虎的尾巴也便是女人的舌尖了;万一竟有人搂着壁虎的尾巴去亲嘴,那可糟糕呢!
不可信,不足信,但我怕还有人要相信的。
名句不该遗漏,索性再来一下。
“河水如呆立的棺。”
这样的宝贝究竟是怎样看法的呢?幸而是天才的青年诗人。但这回上当的人可多了。穷人活不下去,相率投河,认为安然棺殓,尸骨可免暴露。无奈不久便死猪一样浮起来了。
我并不想劝人少作名诗名文,却希望大家不要太相信了。书本子不是全靠得住的。
全靠得住的书本子,是不容易存在的!
十一月五日
(原载1933年11月5日《申报》自由谈)
【点评】
唐弢(1913—1992),又名唐韬,原名唐瑞毅,常用笔名晦淹,浙江镇海人。1933年起在鲁迅的影响下,开始写散文和杂文。同年6月在《自由谈》上发表散文《故乡的雨》。抗战爆发后,参加了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后编辑《文艺界丛刊》。抗战胜利后,与柯灵合编《周报》,《周报》被禁后,开始编辑《文汇报》副刊《笔会》。解放后,曾在上海邮政工会、全国文协上海分会、复旦大学等处任职。195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并任《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1956年兼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1959年起调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尽信书》:中国人最相信书,但是中国的书却是最不足信的。作者开篇就提出了这个悖论似的观点。作者又以豪侠、市井之书和传世经典中的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的分析仅仅是从字面来表述的,难免有些偏颇,但是,作者的中心目的就是要告诫人们,对于书本中的思想和观点不能够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