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果农为什么累?怎么样改变我国果农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推进,经济作物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主流。尤其是水果种植业的发展无疑是龙头老大。然而,种植果树的农民,也就是果农却很累!
究其原因,说到根底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了问题。
众所周知,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一、中国果农为什么累?
1.生产要求果农必须成为各种技术专家。
果农种植苹果,都要成为相应的、全能的专家。如栽培专家、植保病虫专家、农业气象专家、土壤专家、肥料专家、农药专家等等。
你不成为专家,至少也要成为行家,否则你不可能把果树种好。
2.生产要求果农必须成为企业家。
再小的果园,也是个企业。果农自然就是总经理、董事长和自己的老板。企业家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况且果园比一般企业管理还要难,因为除正常管理外,一年四季都要和老天打交道,受自然气候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再遇到天灾老天爷变脸谁又能抗拒,也许颗粒无收。
3.生产要求果农必须成为营销家。
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果,无论好赖也都要把它卖出去,否则一年白干。目前全国市场果价一路走低,滞销难卖,而雪上加霜,面临质高价低国外洋水果进入的冲击,果品销售谈何容易。消费者不买,果商不收购,果农怎么办?
4.生产要求果农必须成为战略和预见家。
果树都是多年生植物,种植周期要十几年、几十年,而且栽种几年后才能开始看见果实。种植什么树种、品种好,效益高,将来好不好管,好不好卖等等,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远见。如果没有战略的头脑和预见性,一旦选错满盘皆输,哭都没用。
5.生产要求果农必须成为实干家。
几亩园的果农不可能雇人,即使雇人也是应急临时工,果农这个老板必须还得是个好工人。早晚黑白,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农活迎着四季来,没完没了,果农追着四季走,无法停歇。自己不干谁干?
6.生产要求果农必须成为采购家、鉴别家。
果树生产需要农资很多,各种肥料,各种农药,农机,纸袋等等等等,那么多的东西,如果哪一样你不懂好坏真伪,不懂价格,只能上当受骗,任人宰割。打官司都没时间,也打不起,打不过!
7.生产要求果农必须成为活动家、学者。
如果你不活动,不学习,怎么能获得那么多各种信息?怎么能了解那么多的农资?怎么能掌握新技术?怎么能销售好自己的果品?怎么能不上当受骗?怎么能经营管理好自己的果园?
8.生产要求果农必须成为……
社会把这样的重任交给了果农,果农能胜任吗?果农能不累吗?果农能挣到钱吗?果农能富裕和幸福吗?
二、中国果农和果园生产现状
我国仅苹果一个树种,就有几千万亩,大都在一家一户果农手里。每户几亩园居多,可想而知全国有多少户苹果果农,有多少个苹果老板,有多少个苹果小企业。
而要想真正经营管理好这些果园企业,要有多少上述高素质的全能老板、专家、行家?但我们的现实又是怎样呢?
不用我说,且不说农民,就是我们全社会成员中又有多少人能胜任呢?而社会为什么又把如此重的担子和责任,交给一家一户的果农呢?
三、果业路应该这么走
1.树种选择。
适当调减大宗水果,主要向发展小杂果方向转化,即落叶果树由仁果类为主(主要指苹果、梨等)向核、浆、干果类转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特有的树种转化。
2.品种结构。
由老劣品种向新优纯、由传统大统一向地方名特优稀、由集中旺季成熟品种向早中晚排开成熟、由集中旺季供应品种向均衡供应系列化品种转化。并逐步增加设施型、加工型和鲜食加工兼用型新品种。
3.栽培制度。
由乔稀晚向矮密早、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立体、间作、四旁、堰边、长廊、观光等)、由露地栽培向部分多种设施型栽培转化。
4.生产管理。
由传统经验型向科技型乃至高新技术型、由粗放管理型向集约精管型、由原始工艺向智能化调控转化。
5.果品档次。
由产量型向质量型和品牌型、由中低档劣质型向高档优质型、由内销型向扩大的外销型、由长期普通混级型向特级特供特销型转化。
6.产品供应。
由传统果品供应型向鲜果超时令及反季节供应、由淡旺季大反差向周年均衡供应型、由季节鲜果简单供应向多种贮藏供应型转化。
7.产后处理。
由传统的手工处理向现代化自动流水线(分级、洗果、打蜡、烘干、包装等)处理、由古老粗放贮运向集装箱冷链化贮运、由鲜果初级产品向多类型加工增值产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