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衣节 | 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还有下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

寒衣,指御寒所用的衣物。据《东京梦化录》中说:“城市内外,于九月下旬,即买冥衣靴鞋席帽衣缎,以备十月朔日(指初一)献烧”。《河间县志》中说:“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旧时,祭墓、烧纸钱和纸衣,表示给亡者送衣物、钱币。今民间的上坟烧纸”。《帝京岁时记胜》中也说:“十月朔……市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指和中元节的仪式相同)”。

而《张北县志》就有更为详尽的介绍,说:“十月初一日,谓之”鬼节“,各家祭扫祖墓,并以五色纸剪制衣裤,用纸袱盛之,上书祖先名号(指在衣物上,写上收衣人的姓名,以免误收),下书年月日、后裔(指子孙,即寄物人的姓名)某某谨封,照式制若干份(写一样的内容,制作数份),焚于墓前或焚在门前,取其子孙为祖先添衣之意”。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决定修筑万里长城。长城因工程浩大,故就在全国各地强掳壮丁来修,孟姜女的相公范杞梁也在修筑长城的壮丁之列。范杞梁走后,他的父母不久便双双亡故,孟姜女一人在家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最后带上亲手缝制的衣物,要饭乞讨前往北方寻夫,到了长城之后,结果丈夫范杞梁已累死在工地之上。孟姜女看到此情此景,犹如五雷轰顶,哭得死去活来,可谓感天地、泣鬼神,竟把刚修好的长城给哭倒了一大截。

之后,她怕丈夫在阴间受寒着凉,就把做的衣物烧(捎)了,又把衣灰和丈夫的遗骨一块埋葬。她因悲伤过度,身体极度虚弱,不久也就随丈夫而去了。后人得知此事后,为她千里寻夫、哭倒长城、忠贞不渝而感动。在很多地方,为了纪念、缅怀她,都给她建庙、立碑、撰文,歌颂她的真情与善良,贞烈和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就把“焚衣葬夫”这一天定为追悼亡灵的寒衣节了。

与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十月初一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还要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在民俗学中,这一活动归于社会风俗中的“宗族·祭祀·墓祭”类中。主要习俗有煮红豆饭以夜奠(亦有以乌糯饭祭墓的),在门前焚烧纸糊或彩印的衣裤鞋帽,也有去坟头祭焚并用新土覆墓取意'保暖'的。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正是这种情景的写照。

寒衣节的风俗

【烧寒衣】
奠祭时,还有男磕头不哭、女哭不磕头等规矩。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云:“寒衣好向孟冬烧,门外飞灰到远郊。一串纸钱分送处,九原尚可认封包。”

【放河灯】
河灯也叫做”荷花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是水中的落水鬼和其的孤魂野鬼。

寒衣诗词

七绝·寒衣节
青烟日落更黄昏,
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
冥途冷远念家尊。

七绝.黯神伤
新麻裁出锦衣妆,
跪向西南黯神伤。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满把纸钱寄冥乡。

七绝.寄哀思
街头今夜送寒衣,
亏欠亲情心自知。
忽忆人间房股事,
聊将一并寄哀思。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
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七律.思故人
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七律.雪忧
鹅毛久见折天颜,鸿雁何曾过北关。
怎奈雪娥扬海浪,难为单橹破冰患。
寒衣可到孤门暖?赋象依然百树弯。
袖手大言争桂魄,襄王再莫恋巫山!

五言.寒衣节
幽明隔两界,
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
家家送寒衣。
青烟升浩渺,
别绪入云霓。
旧貌应难忘,
慿谁问老衢?

冰心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

母亲, 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不管是烧寒衣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灯,即使是阴阳相隔,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是寒衣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天道自然    与道合真】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中国道教文化。展现民俗文化,宣扬正道能量。祈愿国家太平昌盛,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正行、正念、正道常行于天下!福生无量天尊。

(0)

相关推荐

  • 寒衣节的三大传说,你可知道?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祭祀节日--寒衣节. 十月一,烧寒衣.在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品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品--冥衣.在祭祀的时候,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就叫做"送寒 ...

  • 寒衣节的由来

    寒衣节的由来 寒衣节是农历十月里最大的一个节日,寒衣节的来历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源于先秦迎冬礼仪 1.有人认为寒衣节是从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 ...

  • 刘彦强乡情乡愁系列其他传统节日(五)重阳节、寒衣节与冬至节

    重阳节.寒衣节与冬至节  一.重阳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规定"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因而"九"便成了最大的阳数,九 ...

  • “十月一,送寒衣”,你知道寒衣节的习俗吗?其实以前是不烧纸的

    国人是很重视祭祀的,传统的祭祀节日有很多,比如在我老家这里,每年的正月初三.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十月一的寒衣节.中元节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祭祀节日. 我们对祭祀的重视,全在于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虽说 ...

  • 焚尽寒衣思难尽

    冬初立,风霜紧,落叶满地,残损不堪,夜色凄迷,天地难辨.十字路口,画满了焚烧纸钱与寒衣的圈圈,圈圈套圈圈,密密又麻麻.圈圈旁的出口大概是向着故乡或者祖坟,远送温暖,遥寄哀思. 有人在借着火,有人在借着 ...

  • 寒衣节,盛行在冬日里的鬼节

    寒衣节,盛行在冬日里的鬼节 文/孙新合 今天,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 说起寒衣节,有的人还觉得比较陌生,如果换做鬼节,相信很多人就明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按民间传言,寒衣节的来历和孟 ...

  • 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包袱节.十月朝.过十月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流行于华北,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祭祖的日子,相传祖灵会在本日回返人世,领取御寒衣物准备过冬,故人间除了祭祀之外,要烧化纸做的衣服, ...

  • 【王世金】原创//七律 今日寒衣节

    七律   今日寒衣节 祭祖凭君习俗承, 有为拾事许飞腾. 但随天地千秋远, 方懂阴阳一纸层. 小子知来传淑语, 先人保佑对祥灯. 此非迷信尘中迹, 孝道归回最可称. 七律   今日立冬 冻笔新诗欲写成 ...

  • 今日寒衣节:愿天上亲人,安息珍重;愿世上人间,平安团圆!

    来源:诗词天地(ID: shicitiandi) 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 寒 衣 节 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庚子年  十月初一 寒衣节,一个被 ...

  • 今日寒衣节,为故人添衣,让天堂的亲人不再孤冷!

    知青之声 ..........................................................以下是正文................................ ...

  • 今日寒衣节,这八大禁忌必须知道!赶紧看

    农历十月初一是民间传统的寒衣节.农村有俗语说,阴历十月一,路人送寒衣;寒衣节和清明.中元,冬至都属于民间传统祭祀的节日,在这些缅怀亲人慰灵逝者带有思念悲调的日子里,有一些祖辈传袭下来的传统禁忌需要遵守 ...

  • 今日寒衣节,这些禁忌你应该知道...赶紧告诉更多人!

    寒衣节简介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 ...

  • 今日寒衣节,怀念逝去的亲人《真的好想你》!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寒衣节.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小提琴<真的好想你> 怀念逝去的亲人! ◇ ▼小提琴<真的好想你> 寒衣节, 点燃蜡烛,闭上眼睛 ...

  • 今日寒衣节,为逝去的亲人点一盏心灯,寄哀思,求平安!

    逝去的亲人啊,愿你们一切都好! 佳句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让我们一起为逝去的亲人点一盏心灯, ...

  • 经典音乐:今日寒衣节,为远在天堂的亲人点一盏心灯,寄哀思,求平安

    点灯 桑吉平措 - 星云法师诗歌 点击上方音乐,聆听最美经典音乐 农历十月一,迎来寒衣节, 寒衣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 是缅怀逝者的日子. 在这个悲伤的节日里, 让我们为天堂的亲人点一盏心灯, 愿他们在 ...

  • 今日寒衣节:为先人送寒衣,给家人添福寿

    十月一,送寒衣. 今天是2020年11月15日,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传统节日. 寒衣节与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四大鬼节". 孝亲是人类的本能,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