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这种经典只有中国才拍得出来!

电影杂志

电影杂志——为你发现好片3小时前

  你曾给人写过信吗?

  在当下这个电子通讯飞速发展的年代,“写信”仿佛已经成了一项古老又陌生的活动。

  很少有人能体会到古人“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浪漫与感动,而拆信的那份喜悦已经被拆快递替代。

  今年,继《典籍里的中国》广受好评后,央视又推出了一部精品纪录片——

  《书简阅中国》

  一共只有6集,单集片长50分钟,每一帧都美得像一幅画,豆瓣评分直冲9.2

  不得不说,央视爸爸在拍古文化纪录片上从未失手过。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金铁木,更是专注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大神级别人物,几乎每个作品都是高口碑高质量。

  那么,《书简阅中国》到底讲了什么?

  该片收集了30封古人的书信,共归为6个不同题材,从这些遗留下来的书信文字中挖掘背后的人物故事和历史细节。

  简单来说,就是将平面书信“影视化”。

  通过一封封家书,情书,官文,让观众身临其境体味到笔墨之后的人物与时代的沉浮。

  首先要夸的是它的美术质感,整部剧的片头片尾运用了简洁的构图,配以大漠古朴的黄,一下子把人带入到漫天黄沙下的尘封历史中。

  用信纸折成的马儿,水里浮潜的鱼群,还有天上的鸿雁。

  选择这些意味深长的意象,不禁让人一下联想到“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如同片头一样,正片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创作者精妙深刻的构思与立意。

  由于信件太多,小妹在这里只选取了印象最深的三封。

  第一封,亲情。

  1975年冬,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出了一封中国最早的实物家书。

  这封家书是写在一块木椟上,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寄信人是黑夫和惊,兄弟二人是秦国时期两个底层兵吏。

  根据信件内容推测,当时正值秦军攻打楚国,每户人家都要服从“三丁抽二”原则,兄弟二人随军出征,大哥留下照顾家人。

  当时在秦国,底层人民若想改变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立军功。

  兄弟二人的理想也很单纯,随军作战,报效国家,获取爵位,力图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寄给家里的信中很少提到作战的辛苦,只是惦记着家中的老母和妻女。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

  兄弟二人均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农民出身,但如此质朴的话语,却蕴含了他们离家在外最深切的牵挂。

  但是,在惊从淮阳寄信回家后,就再也没有兄弟二人的消息了。

  这些木椟是在大哥的坟墓里发现的,古人相信人有轮回,所以在上路之前总会带上最宝贵的东西。

  由此,这些信件在他们家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小小的木椟,一边是战场,一边是故土。

  如果没有这些木椟,我们永远也不会认识黑夫和惊,史书上也不会记载他们的故事。

  他们是和我们一样被历史淹没的万千小人物,也和你我一样,来过,生活过,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第二封,爱情。

  信上人即心上人。

  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以信传情,留下一首首感人泣下的诗词歌赋。

  《奉对帖》是王献之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也是他写给前妻的一封情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儿子,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相貌出众。

  王献之16岁时迎娶了同是高门之后的表姐郗道茂,两个家族联姻已久,门当户对,二人更是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既是夫妻,又是知己。

  然而,这样美满的爱情并不长久。

  公主看上了才貌双全的王献之,非王献之不嫁,而公主必须明媒正娶,皇帝一纸诏书,命令王献之即刻休妻。

  看似是公主拆散良缘,实际上背后牵扯到皇室利益,让王献之迎娶公主,其实是皇帝用婚姻维系政治的手段。

  为了让公主退婚,王献之用艾草烧伤自己的双脚,落下终身残疾,但公主仍非他不嫁。

  就这样,爱情输给了王权。

  这是王献之写给前妻的另一封信,《思恋帖》,起笔还是平缓的行书,后来越来越草,最后一句几乎一挥而就。

  痛失所爱,爱而不得的痛苦与思恋跃然纸上,字字泣血。

  与公主结婚后,王献之仕途虽一帆风顺,但一直郁郁寡欢。

  “欲哭已无泪,日日复悲伤。”

  郗道茂离婚后并未再嫁,30岁孤独去世,不久之后,43岁的王献之也走到生命尽头。

  临终前,王献之对请来祷告的道人诉说毕生遗憾:

  “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与前妻离婚,一直是王献之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千年之后,读到这两封书信,仍能让人为命运扼腕,为真情凝噎。

  第三封,友情。

  早在三百多年之前,就有一位帝王在官文奏折上“送你一朵小红花”。

  康熙与曹寅是一起长大的发小,对于帝王来说,曹寅不仅是可以托付重任的良臣,还是可推心置腹的挚友。

  在批阅奏折时,康熙最常用的三个字是“知道了”。

  在无数个“知道了”中,有一些的右上角,画了一朵小小的红花。

  这是只有在批阅曹寅的奏折时才会出现的小红花,像老友之间的专属暗号,隐藏着一个帝王内心深处最深沉的友情。

  曹寅32岁那年被派往江南掌管苏州织造局,两年后又执掌江宁织造局,在江南不幸染病。

  康熙知道后立刻用最快的马匹从宫内连夜送药,并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是对用药的嘱咐,什么时候吃,剂量多少,配合什么吃,全都细细叮嘱。

  可惜药还没送到,曹寅就病逝了。

  康熙给了曹寅的后人许多额外的照料,让曹寅的侄子承接江宁织造这一重职。

  在给曹寅侄子的密折里康熙写到:

  “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读起来实在伤感,失去了挚友的帝王,终究还是孤独一人。

  从此以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再无小红花。

  从前车马很慢,路途很远,一封信要几经辗转才能送到对方手中。

  无论是老友的深切挂念,还是游子的思乡之情,千年之后仍能承载着一代人的经历和感情,打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

  他们有些人是英雄,战士;有些人是帝王,功臣;有些人是妻子,朋友。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被编入历史的墓志铭,所以这些曾经浸润了情谊,承载了梦想的书信,就像一座座刻满了碑文的纪念碑,屹立在我们曾走过的路上。

  历史佯装巧合,送来他们的信,我们顺着这些线索,穿过历史,触碰到他们的生活。

  正是这些毫无修饰的语言,让历史有了温度。

  当书信渐渐走向消亡的今天,书信里所承载的文明不应该消亡,《书简阅中国》所做的,就是把那些从古墓中,古书上挖掘到的文字历史用更广泛的媒介传播给大众。

  文字拥有可以打败时间的魅力,跨越千年,人类的悲欢依旧相通。

  这也是为什么,直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书信。

  也仍然需要这样的纪录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