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这个东西给我行吗?”孩子总向别人要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这位网友是做化妆品导购的,她聊到了一个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经常和妈妈一起来店里,每次来,一定会要走店里的一个小东西,从做活动时导购头上佩戴的头饰,到厂家装饰下发的摆饰,都是这类型的小东西。
而且每次要的时候,她从不直奔主题,一定先指着一个化妆品问:“阿姨,这是什么?”得到回答后会“顺便”问:“阿姨你头上戴的是什么?可不可以送给我?”网友觉得她妈妈是老顾客,而且也只是一个小物件,一般都会给她。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事,顾客喜欢,而且又是一个小物件,送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后来有一天,孩子要到了一个不能“送”给她的小物件。然后,孩子就爆发了。现场各种闹腾,还踢了店里的导购员,而她的妈妈全程当做无事发生,自顾自地看化妆品。
当时导购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店长出面,哄了半天才把孩子哄好。期间孩子妈妈默默刷着手机,一点反应也没有。
很多家长从小就会告诉孩子“不要给别人要东西,即便是熟人也不行”,这既是一种分寸感,也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
可上面这个故事中,那位不闻不问的妈妈显然没有告知孩子这一点,甚至还可能觉得这是一件小事,没有教育的必要。长此以往,那个小姑娘会愈发以自我喜好为中心,养成不尊重他人、贪便宜的坏习惯。
那么,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行为,爸爸妈妈该如何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并改正行为呢?
结合真实场景,巧妙进行现场教育
如果我们也遇到了开头那种场景,家长完全可以让化妆品店的工作人员帮忙配合,进行绘声绘色的“有剧本”表演,结合真实场景教育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当的行为。
例如,在孩子开口要东西之后,导购员也可以问孩子要一个她的玩具(妈妈配合把孩子最喜欢的那个玩具带上),当孩子拒绝的时候,趁机教育她:
“你问姐姐要的东西,对于她来说,和你的玩具一样珍贵。如果被拿走的话,姐姐会伤心哦。”
让孩子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这种现场教育比干巴巴的口头制止更有效。真实的场景也会让孩子产生深刻的印象,更能感同深受。
孩子可能不懂事,但家长要做好榜样
Professor再来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寒假的时候,朋友小美家的孩子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住。小美过年回家,在老家赶集办年货的时候,发现自家的宝贝在集市上熟练地和摊主打招呼,还会主动要糖果、瓜子。
经过了解,原来摊主都是爷爷奶奶家一个村的,以前爷爷奶奶带他来赶集的时候,先开始是摊主主动给零食,后来给过几次后,小美家宝贝就学会主动要了。而且每次做出这种行为时,大家还会夸他“真是一个聪明的娃娃,以后肯定不会吃亏!”
孩子本身年龄小,缺乏是非评判的能力,很多言行都是受到身边成年人的影响。
意识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好,小美决定给孩子上一课。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她一定会给摊主留下钱,而且也和孩子说清楚:叔叔阿姨赚钱很辛苦,你这样拿了他们的东西,如果不给钱,那叔叔阿姨可能就会赔钱,如果叔叔阿姨赚不到钱,他们就会饿肚子……
“孩子太小,还不懂事”,这是家庭教育中很常见的一个误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可以因为年龄小而不懂事,但是父母一定要在行为和态度上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通过家长的行为和态度辨明对与错。
Professor点评:
随便向他人索要东西,尤其是向熟人要东西,看似是小事,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
想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他人,建立独立自主的意识,那么,不妨从“不能随便向他人要东西”这种小事做起吧。
点这里!快来带宝贝一起体验精彩瑞思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