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数学课让我热泪盈眶 | 课程周刊

编者按

名师的课堂有何特别之处?不同身份的人、站在不同角度,看法都不一样。课程周刊开设“名师课堂观察”栏目,通过名师写名师,让读者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名师的课堂教学魅力。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宅家期间,我收拾书房,偶然在保存多年的信件中意外地发现了 华应龙 2000年1月18日的来信。

说实话,当时我并不认识华应龙。他是读了我的《 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之后给我来信“请教”的。他当时虽然年仅34岁,却已经评上 特级教师 两年,但他没有丝毫虚骄之气,字里行间充满谦卑之情。

从那时起,我们就成了好朋友。一晃20年过去了,今天的华应龙是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副校长,更是名满天下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2019年春天,我邀请华应龙为我主持的名师指导站的教师们上一堂 数学课 ,电话那头的他答应得非常爽快:“行!听您的,大哥。”

当听完华应龙的课,我才真正理解了20年前他给我的信中所说的话:“ 尊重 、沟通、欣赏、宽容……”“吸引孩子向我学习,我也真诚地向孩子学习。”

记得那堂课结束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教师 热泪盈眶 ,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这堂数学课是怎样走进了“人”( 学生 和所有 听课 教师)的心灵!

那堂数学课值得称道之处太多,然而,我并不打算大书特书这堂数学课的具体教学过程,而是想讲讲课堂上七个“非数学”的细节。

细节1:谁能代表老师送书

课前聊天时,华老师拿出一本书,告诉学生是准备送给校长的。“但我不想直接送给刘校长,”他说,“我想等这堂课上完后,请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来做书的使者,代表我把这本书送给你们的刘校长。”

然后他问孩子们:“你们觉得怎样的表现算是最棒的?”

孩子们纷纷回答:“积极 发言 回答老师问题。”“认真听老师讲课,不在下面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不在别人发言时在下面说小话。”“善于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华应龙肯定孩子们的说法都很好,然后说:“如果我们订一条规则, 进步 最大的同学表现最棒,那么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这里,华老师把“进步最大”作为“最棒”的标准,给了每一个孩子争取“最棒”的希望。

不过,当时我在心里赞赏华应龙这个细节的同时,也有一个小小的疑惑:谁来判定哪个孩子这堂课进步最大呢?如果由教师说了算显然不够“民主”,而由孩子说,那他们多半会自信地说“我”“我”“我”……

细节2:念出每个学生的名字

上课开始,华老师请每一个孩子拿出一张白纸,在纸的最上面以一厘米见方的大小写下自己的姓名,他特别强调:“如果是不太常见的字,请注上拼音。”

孩子们开始写了,华老师走到每一个孩子面前看,并非常自然地、似乎是自言自语地念出他的名字,一个都没有少,一直到站在最后一个孩子的旁边念出他的名字。

这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

而且,后来在课堂上,当华老师和孩子们交流时,他一般都能直接说出孩子的姓名。

这种亲切感,是一般公开课上老师说“请这位同学……”“请那位同学……”所远远达不到的。

细节3:“老师也做不出来嘛”

这堂课,华应龙其实就是和学生一起解决一道难题——

徒弟: 师父 多大了?师父: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但你到我这年纪时,我就71岁了!请问:徒弟几岁?师父几岁?

他先让学生们 思考 ,听课的教师也一起思考,尽量想出答案。几分钟后,他请有答案的学生 举手 ,举手的人不多。然后华老师请后面听课的教师中有答案的挥挥手,结果教师还不如学生。

华老师请孩子们转头看教师们举手的情况,说:“看到了吗?孩子们,老师们还不如你们呢!所以现在还没有做出答案的同学,心里不要有压力,老师也做不出来嘛!”

看似调侃听课教师,却给每一个孩子,特别是那些可能 自卑 的孩子以信心。

细节4:“想一想”与“憋一憋”

华老师接着问:“没有做出答案的同学,你是想听同学说,还是想自己再想一想?”

孩子们说:“我们自己再想一想。”

华老师当即表扬:“自己想一想,真好!”

这里,让学生选择,其实就是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然后华老师又问一名有答案的同学:“你能否憋住不说?”

那个孩子说:“能!”

华老师说:“太好了!孩子们,有科学研究表明,能憋住不说的孩子,将来更有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有他人。他知道学习不是一两个优秀的人表演的机会,是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进步。”

在这里,无论是让没答案的孩子“自己再想一想”,还是让有答案的孩子“憋住不说”,都是对每一个孩子思考权利的尊重。

在一些教师的眼里,一堂公开课成功的标志,就是学生“发言踊跃”。而一个班,怎么都会有几个聪明孩子担任“发言积极分子”,他们的“热闹”撑起了一堂课的成功,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权利却被剥夺了。相比之下,华应龙提倡孩子们“想一想”,同时要求个别反应敏捷的孩子“憋一憋”,就显出了他不同于一般教师的高明之处、智慧之处,其实,这与其说是课堂技巧,不如说是他发自内心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

细节5: 投石问路

讲到这道题,华老师很得意地说:“我有8种解题方法可以告诉你们,但是我不说,我只给你们我的'祖传秘方’。”

面对孩子们疑惑而渴求的眼神,华老师把他所谓的“祖传秘方”写在了黑板上——“投石问路”。

然后通过和孩子们讨论这个成语的含义,教给孩子们方法: 试探 。

事实上,整个一堂课,华老师没有跟学生们说如何解开这道题,而是从这个细节出发,开始带着孩子们试探。

包括,孩子们“投石”(试探)后的互相交流,也不说做题,而是交流“投石”。

试探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被唤醒,思维被点燃,智慧被激发……

细节6:“发现了的同学不要举手”

华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投石问路”,“投石”的目的是为了“问路”,关键是“问”,即“发现”,发现规律。

华老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呢?”

立刻有不少同学举手。

华老师说:“这样,发现了的同学不要举手,你们把大拇指放在胸前我就知道了。没发现的同学,继续抓紧时间发现。”

这个细节让我 怦然心动 。维护每一个孩子的尊严比教给每一个学生知识更重要。

一个发言的孩子滔滔不绝地说他的思考结果:“这说明这三个年龄差都是一样的,那就可以求出……”孩子的精彩发言即将把课堂推向高潮,可华老师突然拍拍他的肩,手指竖在嘴唇间:“不说了,不说了!”

然后问全班同学:“大家发现了吗?”

同学们点头,说:“发现了。”

“快做,快做!”华老师说。

“不说了”,是为了把思考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

在这里,再一次显示出华老师让孩子“憋一憋”的智慧。

细节7:谁表现最棒

课上完了,华老师提起了课前那个问题:“这堂课你们认为谁表现最棒?”

好几个学生居然说:“老师您表现最棒!”

华老师幽默地说:“我觉得说我表现棒的同学是在批评我,因为我对我校老师说过,上课如果老师表现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应该看到同学们表现棒才行。”

这里,看似诙谐的一句话,却揭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许多孩子都说出一个名字:“杨一博。”

如此不约而同地说出一个学生名字,让当时听课的我有些惊讶。

其实,凭着华应龙在课堂上与孩子们的互动,他完全可以直接推出某个表现突出的孩子,其他孩子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但第一,他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自己独裁;第二,已经公开的“最棒”唯一标准是“进步最大”,而这是一个比较的维度,孤立地看这堂课的表现是无法判断谁“进步最大”的,所以,只能由长期一起生活学习的孩子们来决定;第三,更关键的是,华老师让孩子们推出这个最棒的同学,就是想让这个孩子感到,荣誉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扬,而是来自全班同学的集体称赞。

这些“非数学”因素才是这堂课的精髓。

果然,华老师没有满足于同学们一致说出的名字“杨一博”,而是问大家:“杨一博为什么表现最棒?”

一个男孩说:“他进步最大,因为平时他是学不懂的,今天的课堂上他的思维越来越清晰了。”

几乎全班孩子都为这个同学的发言 鼓掌 ,当然也是为杨一博鼓掌。

华老师走到杨一博的面前,问:“一博,你的感觉呢?”

杨一博站起来,说:“我今天感觉很兴奋!”

华老师拍着他的肩:“孩子,真棒!”

可华老师继续问:“有不同意见吗?还有其他表现更棒的同学吗?”

一个女孩举手了:“我觉得还是杨一博最棒!他平时不怎么爱听课,就搞小动作,比如转笔啊,可他今天听课特别特别地认真!”

掌声又响起来了。

华老师问:“大家都觉得杨一博有进步吗?觉得杨一博有进步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了。

华老师动情地对杨一博说:“一博,大家都为你举手了!”

全场的掌声再次响起。

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这里,华应龙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如林的手臂给杨一博一种视觉冲击,而热烈的掌声又冲撞着他的耳膜,更冲撞着他的心灵——这不仅仅是来自教师一个人的鼓励,而是来自整个集体的褒奖!

这样的荣耀,这样的尊严,今后将给这个平时并不出众的孩子注入怎样的成长的力量?

“来,一博!”讲台上的华老师双手郑重地把赠书交到杨一博手里,杨一博双手接过华老师的书,以同样庄重的仪态一步一步走到后面,双手送给刘校长。刘校长起立迎接,接过书后,用手亲切地摸摸杨一博的头。

整个过程只有十来秒钟,却充满仪式感,但这种仪式感绝无事前排练。一切都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

课后,我的名师指导站的几位老师告诉我:“当孩子走向校长把书送给校长时,我们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

(作者:李镇西 系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曹金玥

(0)

相关推荐

  • 不会写作文该怎么办?

    如果不了解这些写作规律,孩子一生都畏惧写作 1.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标配.而写作能力又影响着演讲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发现各行各业的考试都非常重视写作.如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 ...

  • 散文《难忘的教师生活》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题字″爱满天下″作为一条座右铭刻在我的心中,并做为我工作的指南.但真正让我体会到″爱″的真正内涵, ...

  • 【李镇西】“我想去北京听您的数学课!”——品评吴正宪老师的一节数学课

    前几天,我推出的华应龙老师课堂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好评. 其实,我和华应龙老师有一个共同的崇拜对象:吴正宪老师. 正如华应龙总叫我"大哥"一样,我也老叫吴正宪老师&quo ...

  • 《致教师》读书心得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 ...

  • 一位乡村教师的自述:我普通,但不平凡!

    人生海海,一个人选择不了你出生的家庭,但自己的人生路却是可以选择的. 社会复杂,可能原生家庭给我们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我们可以自己学着去努力奋斗,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慢慢的走下去--. 诞生 ...

  • 这堂数学课让我热泪盈眶

    编者按 名师的课堂有何特别之处?不同身份的人.站在不同角度,看法都不一样.课程周刊开设"名师课堂观察"栏目,通过名师写名师,让读者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名师的课堂教学魅力. 2020年 ...

  • 分享 ‖ ​他的数学课让人热泪盈眶——华应龙课堂的八个细节

    本文转载自  镇西茶馆 2020年春天疫情宅家期间,我收拾书房.偶然在保存多年的信件中意外地发现了华应龙2000年1月18日的来信. 说实话,当时我并不认识"华应龙"这个名字.他是 ...

  • 【李镇西】他的数学课让人热泪盈眶——华应龙课堂的八个细节

    2020年春天疫情宅家期间,我收拾书房.偶然在保存多年的信件中意外地发现了华应龙2000年1月18日的来信. 说实话,当时我并不认识"华应龙"这个名字.他是读了我的<爱心与教 ...

  • 文化语境:音乐教学的新视角 | 课程周刊

    黄美华 现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和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参与编写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参50多本. ...

  • 元和学院|调息「元和堂筑基系列」课程

    进入一片森林 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深呼吸" 很多奥秘就在这 一呼一吸 之间 调 息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呼吸的 每天都在呼吸 为什么调息? 不良的呼吸方式会引起: 焦虑暴躁 我们会 ...

  • 元和学院 | 禅坐「元和堂筑基系列」课程

    我七八岁的时候遇到机缘便开始禅坐了 这让我触摸到了世界的静与妙 于是我也把禅坐列为元瑜伽师的基本功课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这次首次开启线上的禅坐课程 愿你能从今日开始 组成你的余生 禅 坐 但不是每 ...

  • 康仁堂开课啦|黄煌老师12类基层常见病常用经方课程

    黄煌教授继<黄煌经方使用手册>之后编著的又一本推广应用经方的力作<黄煌经方基层医生读本>. <黄煌经方基层医生读本>从病选方,介绍了多类基层常见病的常用经方.每种疾 ...

  • 曾勇老师讲天星风水第073-075集课程:明堂吉凶、水流形势

    第73集-75集:明堂水城.吉凶明堂.水流形势 配龙之水,必须要流到穴前,穴与水相处即为明堂.明堂要平坦,融聚.宽畅.远抱才好,若是窒.逼窄.破碎.尖锐.反背斜陡,偏侧,飞沙流泥或旷荡至一望无际,没有 ...

  • 曾勇老师讲天星风水【90集全】第058-060集课程:穴辩阴阳、明堂、扦穴的方法

    天星风水[90集全]第058-060集 穴定三式是把穴星的形体比喻为人的三种姿势,辨别山脉凝聚之处来点穴. 1.立势 山势如立,身耸,头府,气往上浮,出脉结穴,生穴皆高,名"天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