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阴符派谈”道家符图” | 道家阴符派博客
道经中除了字符之外,还有相当多的符图。符图也是符籙的一种,它和符字、符书有一定区别,也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讲得明白:“符者,通取云物日辰之势;书者,别折音句铨量之旨;图者,书灵变之状。针符中有书,参入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故有八体六文,更相显发。”这说说明,符图和符字符书又是不可等同的。符图的种类虽不如符字那样复杂,但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就其用途和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天象符图
这类符籙是表述天体运化、阴阳消息的,与天文、星宿、气象、天时、季节、生态等有关联。道教认为,符图是由天地之元气凝聚而成,是对宇宙的写真,通地过它判天地,运阴阳,表述宇宙演衍的图式。许多符图都绘有北斗、南斗、三台、二十八宿等各种星宿,或是风、雨、雷、电等等图文,广泛应用于兴云、布雨、起电、招雷、祈晴、祈雨、呼风等宗教仪式中。
天象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灵宝系列符图。所谓“灵宝”,即指宇宙间最原始的能量──神和气。《灵宝度人上品妙经符图》卷上曰:“神降为灵,气聚为宝,神降气聚,具质成形,无所不生,无所不明,无所不立,无所不成。”意为神气之灵宝,总括天地人三才,包容无涯,天地万物,莫不由之营化。“故其道也,弥纶万天,范围十地,推运阴阳,调和寒暑,统行八卦,率御三元,部制鬼神,保育民物。”灵宝神气的真实载体就是日月山川人物鸟兽,符籙则是它的象征图物。在灵宝系列符图中,表现天地人三才演化的象征图式,以灵宝始青变化图、碧落空歌图、大浮黎土图三道大符最为驰名。
《灵宝始青变化图》,相传为天真皇人亲身体验了混沌初分阴阳运化的自然元始气象,用紫书描绘出的第一灵宝符图。但它的结构无拘无束,超越了实在物象,线条变化多端,潇洒自如,生动流畅,显示出自由奔放的气韵,浸透着生命与精神的活力,是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宇宙气象形态图,表现出“灵宝之气,变化之象”显著特征。此种符图,主天地万物和人世间的生养之道,给人、畜、物以生机活力,因而能“保生延年,神气不散,固全生道也。佩之则生气归身,返老回婴,应运灭度,身经太阴,带服始青变化之图,始青帝君与兆同升,逍遥太空也。”正因为它是天地初生形态的象征,所以又是炼功修真的瑰宝,静观冥想,体验天人合一的感应,达到主客一体的境界。
《碧落空歌图》,是一幅天地元气变化图,同时表现了天象与人体的关系,也是一幅人体脉络符图。道家认为,宇宙中的灵宝之气与始青之气交合,产生碧落之气;天人同体,先天元始之气为其共同根源。碧落之气在天则聚合成星,凝结为斗;在人则演变为缕脉筋络,边贯穿注,如同圆环,“生360脉,360经,360络,又生眇络、支络、丝络、□络,大范之气以为其元,中结此文以成图。”这种天人合一的脉络图,更是把人同自然的密切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浮黎土图》。浮者,虚浮也,以其虚而不实故曰浮;黎者,黑也,暗然无光之所谓也;“黎土”,乃先天真土之称,意为宇宙混沌未开之际,浮黎真土遍布太空,历经数劫,阴阳运化,天地分判,黎土凝结而成世界。因此天真皇人紫笔定书,“以青为地,黄为文。赤为界,封此图为浮黎土者,区贯庶穴之所在也。中黄太上明梵之气,回旋流演,以正域内宫阙楼观之所存。”在人而言,“此图主人脾胃,荣养太和”,故可用于养生长命。
(2)地象符图
地象符图是道家对山川风水自然环境的理性观察与神秘体验相结合,探求天象、山川、建筑、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协调关系与最佳状态的产物。道家从万物有灵的观念出发,认为山川河流、天地万物都是有灵感的生命体,由此而绘制成的地象符图,“一切感到妙应齐备,或天或人,或山或水,或飞或沉,或文或质,皆是真精之信,有字总号为符。”因此,“受符佩带,妙气入身,智慧通达,消灾厌恶,精则有微,微则神降,所愿必谐。”(见《五岳真形图记》)
地象符图又叫地理符或风水符,被广泛地运用于环境、建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对风水地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黄石公安宅护符法》所记五岳镇宅符、镇土府符、救宅符、镇寺观符、武帝应用符,《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中的解秽、安宅、辟火、辟土、止耗、厌怪、辟瘟、田种、利蚕、四季诸符,计有三十九类,皆是由地象符演变而来的风水地理符。在东方传统文化之中,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古老的哲学命题引入人类生活,注重在整个自然界与生态环境中寻求有机秩序和普遍和谐,与天地万物保持亲密无间、共生共存关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精神的恬静,达到天、地、人三才一体共存,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人类发展模式中的永恒主题。
地象符的代表作是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广泛流行的《五岳真形图》。《洞玄灵宝五岳古真形图》说:“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屈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奋笔,锋芒畅乎岭鹤,云林玄黄,有台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趋向,因如字之韵,随形而名山焉。”此图为道家所看重,在道教符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抱朴子内篇·遐览》称:“道家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道家认为,《五岳真形图》象征着众多生灵与仙真,是通神达灵的信物,修真护身的法宝。正如《洞玄灵宝五岳古真形图》所说:“子有东岳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子有南岳图,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返还自伤;子有中岳形,所向惟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形,消辟五兵,入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司迎;子有北岳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形,横天纵地,弥沦四方,我欢悦,人神攸同。”
《道藏》所收五岳真形图,除五岳外,还有霍山、□山、庐山、青城四辅,各有真形图二幅,一幅有文字说明,一幅为列字符图。道书称文者为“上五岳真形”,有文者为“下五岳真形”。据《洞玄灵宝五岳真形古本真形图》所言,原本为三色彩图,“黑色山形,赤色水源,黄点者洞穴口也。画小则丘陵微,画大则陇岫壮,葛洪谓高下随形,长短取象。”但是,流传下来的仅黑白刻本,以黑色屈曲的长方形表示山体,黑色山体中的曲线表示水流,空白处是修真隐居的宫观、洞天。图中用文字标明每座山岳的地形、高度、范围、水源、物产、洞穴、宫观、交通等。显然,这是一种古代山岳的平面图,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由此而形成地图学中的一个派别,其地理学和地图学价值,曾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肯定。日本学者小川琢治教授将《五岳真形图》中的《东岳真形图》同现代等高骊绘制的《泰山地形图》相对照,认为二者很相似(见日本《地学杂志》第258号载小川琢治《近世西洋通以前的支那地图》)。 (3)人像符图
人像图又叫做人体符或精气符,是道家以气为本的哲学观念在符籙法术中的运用。“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许多哲学派别都把气看做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介物,实现天人感应的节点。例如天地人三才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道家的天感应论,也是这样认为的。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道教不仅以“气”为核心建立了自已的哲学观,并具体运用于气法丹道、符咒法术中。炼丹修真,首先要注重人体与天地之气;书符念咒,也要做到精气为本,元神为用。总之,无论内外丹法,符籙禁咒,都必须以气为核心,做到、天、地人与精、气、神的相谐和合。人象符图正是这种以气为核心的哲学观在符图中的运用。《云笈七签》“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气行乎其中万物即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者也。以道之精气,布于简墨,会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正真,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然此符本于结空,太真仰写天文,分置方位,区别图象符书之异。”所以说道教符籙特别是人象符人体与气场的结合,把天地气场、人体功能、符咒法术等融贯一体,有理有法有诀,使人们可以了解符法的内容,懂得其中的奥秘。在这方面较有建树的,主要是宋元时期的净明派、清微派、天心派和灵宝派等。《净明黄素真文》收集了三十一道符,明白表示出都是内气运行、神化丹凝的修真图。
人象符图的代表作即为《净明黄素真文》中的《黄素真文图》和《五脏真形图》。《黄素真文》由八十一个符篆组成,明白表示天地梵气运化、人体吐纳之气的轨迹。该书卷一说:“凡欲学仙,必知真文。真文者,天地梵气也。”“人之身不得黄素,真文不生,皆天宝、灵宝、神宝之祖气也。祖气结而成字,合而成人。”“真文八十一字者,脾、肾中气也。天地五行,土、水中气也。自一至八十一,吐之则见其出出,咽之则见其人,各长三寸,阔三寸也。”《五脏真形图》也是修持五脏真形的图法,持符者按照图式,精思存想,由精入神,则身神可见,修真有成。人之五脏,各有其神,“神各有形,霰各有气,气者神之本也,形者气之体,而脾之形寓于;上者之中,此人所以未达其理也。欲理五脏,先知其神,知其神长生,使之亦有道,,想之亦有法。”
此外,还有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也大量采用符籙以助内修炼气,所用炼气养神、修真证道的符图甚多。神霄派有神光符、阴阳二气符、九阳气符、脑符、心符、肝符、脾符、肺符、肾符、精符、血符;清微派有气宇符、关脉通开符、通真符、服食符、服气符、明性符、明目符;天心派有三光正气符、天皇保命符、真火九芒符、真水十芒符、初阳赤辉符化生内景图、神光无上虚澄内景图、素华始元内景图、金光清虚含真内景图;灵宝派有五芽真文、玉婴神变符、日魂符、月魂符、天罡正气符、青帝护神符、赤帝养气符、白帝侍魄符、黑帝通血符、大洞十八玉符、二十四真符、十二络符、八十一品符等等。
人象符图作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媒介和道与天地、人体的联系通道,是天地造化、阴阳消息的显示轨迹及天人合一的全息摄影。这种以人体精气神为本的录之术,将符咒、气功、丹法融合在一起,内观修炼外施成符,有一定的效应,因而能在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得到广泛地运用,曾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
三)道符对阆中符法艺术的影响
张陵创道,建立二十四治,以阆中为第十七治,即云台山治。云台山治位居下八治之首,是天师正一道的重要教区之一。据《云笈七籤》卷二十八云:“云台山治在巴西阆州苍溪县东二十里上山,十代八里方得山足,去成都一千三百七十里。张天师将弟子三百七十人住治上,教化二年,白日升天。其后一年,天师夫人复升天。后三十年,赵升、王长复得白复得白日升天。治前有巴西大水。山有一树桃,三年一花,五年一实,县树七十丈,下无底之谷,唯赵升及自掷取得桃子,余者无能取之。治应胃宿,有人形,师人发之,治王五十年。”阆中有桃树和丹砂,都画符的重要原材料。明嘉靖版《保宁府志》称:云台山的云台观始建于“汉永寿年间”,张陵来此传道有诗二首,云“丹书秘诀知多少,会得分明在眼前。”这首诗是否张陵所作,无从确考,但这里所说的“丹书”,指用丹砂作原料画就的符书无疑。阆中盛产丹砂,古为道教金丹派炼丹圣地。丹砂画符,可治多种疾病。《云笈七籤》又云:“云台山中有玉女乘白鹤,仙人乘白鹿,又有仙师来迎天师,白日升天,万民见之。”这个来迎天师的仙师,据王纯武先后推测,可能指的是张修。云台山治本为巴人之治,早期为张修等传道的据点。《后汉书·灵帝记》注引《灵献二帝记》说:“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为五斗米师。” 张修所传之道,本为巴郡巫教。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在北方发动黄巾起义,张修接受黄巾军的起义纲,在巴郡率起兵响应,因以太平道相号召,受太平道之影响较深。但是,所传符咒仍然保持了巴巫鬼符风格。阆中出土的道教符印,民间流传的《栾巴符咒》均同道书中辑录的符书有较大区另。栾巴亦为巴人,汉时民间道人,享有有盛誉,为后世道徒所尊崇,《后汉书》中有栾巴传。张陵之后,其子张衡称系师,其孙张鲁称嗣师,继承道脉。张鲁投降曹魏之后,占据汉中,在今川北和陕南建立政教合政权达31年之久,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为统一道教派别,张鲁斩杀了对道教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张修,将太平道统归于天师正一道,从此,道教即以天师正一为正宗。阆中符书,也以天师正一派所传为蓝本。张陵、张修之外,云台山另有得道仙人名“壶公”,善画符水治病。据葛洪《神仙传》卷九云:“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符,凡二十作卷,皆出自壶公,故总名为'壶公符’。”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对道教神系和符书的整编有重大贡献,阆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介但他是否到过阆中,亦不可考。云台山有希夷祠,崇祀北宋道学家陈抟,是北宋最早兴建的陈抟祠庙之一。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祖赐“希夷先后”,本西蜀崇龛(今四川省安岳县)人,长期隐居于武当山,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著有《无极图》、《先天图》,所传太极图对后世影响极大。
道教对符的延续和艺术升华,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道教把符从文字中分离出来,将隶、篆、行、楷等形式的文字称做俗文,供世人往来交际;将符称为神符,供道团修真达灵专用,经过不断地加工、整理和提炼,使其变成了玄而又玄的宗教信物从而更加神秘化、迷信化、宗教化,在书法形式上不断升华,达到了符法艺术的顶峰。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符法艺术从顶峰向底谷的迭落。随着朝代的更替,科学的发展,在道教受到拟制,在提倡科学、反对宗教迷信的时候,符的合理的文化内涵也象浴盆中婴儿一样,被蠢妇连同盆中污水一齐倒掉了。符与道教的不解之缘,构成了二者兴衰同步的曲折发展史。讲到这里,符法艺术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在近代几乎失传,至今让人感到陌生也就不足为怪了。道家学说与道教,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为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根底的道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盛世兴道。这是历史规律,也是由道教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人在乱世,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前程渺茫,轻生厌世,把希望寄于第二次生命的出现。人处太平盛世,总是对美好的生活无比眷恋。道教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