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生活欠揍,只是我们欠学》

看一本文学理论的书,有些内容理解不了,虽上网查了相关资料,但仍是似懂非懂的。大学学的都是和中文一点儿都不搭边的专业,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导师能问。我思前想后,还是问问高中的语文老师吧!

记忆里,那个老头儿总是很有治学精神,手不离书、眼不离镜、口不离教。别的老师讲过课往往都是在班里来回转,监督我们学习。他则是坐在讲台上翻书、写字,看到哪儿或写到哪儿就时不时地站起来给我们讲个字词的典故。

关于他,记得最深的是那次。那日上课,他刚进门就问,“你们有谁知道齐白石的'三友’是哪三友?”我们互相看着,心照不宣地疑问后开始轻声嘀咕:这不是课本上的内容吧!上节课他讲过?

他在讲台上站稳,慢悠悠地,一边戴眼镜一边笑着,“你们每天进出教室那么多次,齐白石的三友竟没一个人知道?这个座右铭就在教室门外的墙壁上!'诗书寂寞友、草莽患难友、笔砚生死友’!别的不多说,还是那句话——长到老,学到老!得用心,多看多学!”

那节课下课,我们都跑出去看。果然,教室外的墙壁上钉着这样一幅“寂寞开无主”的字画。

我把思绪拉回来,猜想着:他已经七十多了,肯定不会用我们常用的这些社交软件,还是问问电话吧!

我在高中同学里几番打听。一男同学说,“我有他的QQ号!”我有些吃惊,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还有QQ?

输入QQ号进行添加,头像显示的是系统自定的空白男性头像。我想:这肯定是不常用!试试吧!也没有其它联系方式了!

第二天是周六,九点多的时候我的微信显示有好友请求,备注“我是赵先生”。我再次惊讶!他还有微信?还是主动加的我!

我双手捧着手机快速回复着,一大串地自我介绍:我是谁谁、哪届毕业的、是几班的学生、上学时在哪儿哪儿坐、什么特点之类的,想尽详细地说,好让他能记起。那边的回复速度不快,字句也简短。我继续说,我是怎么加的他、为什么加他,然后言归正传开始请教问题。问题发过去后,屏幕上显示回复“能语音吗?”我赶快发送了语音请求过去。

我笑着说,“您还有QQ和微信,我都觉得惊讶!现在很多比您年轻的、四五十岁的人,不会用手机的很多!”

带着些沙哑的轻笑,他说,“我这也是接触智能机没多久,还不是完全会用。打字慢!眼睛也不好使了!戴上眼镜,也得看半天,有的字还是看着模糊......还是语音能说得清!”

帮我解答过问题,我们开始了家常聊天。

我问,“您现在不教学了,平时在家还行吧!”

“闲着没事,就接送我孙子上下学。再有就是,看些书、练练字!一天天地,看个书、写个字,也都不利索了!”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