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最新的中国2型糖尿病(T2DM)流行病学调查[1]数据显示,中国T2DM患病率高达12.8%,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却不理想,据2020年中国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CNHSS)研究数据[2]显示,中国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不足1/3,同时有超过1/3的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均升高,而存在餐后高血糖问题的患者比例高达81.5%(图1)。这可能是由于相比于欧美人群,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相对较弱,患病后其功能衰退也更为显著[3]。同时,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以碳水化合物丰富的精制米面制品为主,也会对餐后血糖影响大。结合生理病理特点及饮食习惯,就引起了空腹、餐后均出现高血糖的“中国特色”血糖问题。如今,糖尿病患者面临着“控糖难,难控糖”的困境,而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1](以下简称《指南》)推荐的患者治疗路径中,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4],可也有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担心“吃了不少注射的苦,血糖却达不到理想的'度’”。怎么才能让胰岛素更充分地发挥效应,帮助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解决“中国特色” 血糖难题呢?攻破“中国特色”血糖难题,
4个小窍门可助一臂之力
部分T2DM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后,往往容易忽略生活方式、情绪波动、及药物选择对血糖的影响,事实上,长期饮食不规律/不节制、缺乏运动、压力过大、抑郁焦虑,亦或是药物选择不够理想,即使使用了胰岛素,也无法达到理想的降糖效果。怎么办?以下4个小窍门要记牢!《指南》明确指出,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调整饮食总能量、饮食结构及餐次分配比例,有利于血糖控制、维持理想体重并预防营养不良发生[4],建议糖尿病患者在专业医师/营养师的指导下,调整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营养素。具体可通过控制每餐热量摄入、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来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如以燕麦、糙米等作为主食,代替精制米面。运动锻炼在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也占据重要地位[4]。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糖脂代谢[5]。《指南》指出,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并推荐成年T2DM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减少坐姿时间(对于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慎重选择运动方式)[4]。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T2DM病因复杂,治疗过程漫长,患者易出现抑郁或焦虑等心理性应激反应,会直接对患者的糖代谢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6]。同时,这些负面情绪会使得患者长期用药过程中出现依从性不高、限制治疗效果提升的情况[7],导致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在T2DM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专业医护人员可采用心理护理的方法(如积极宣教,疏导患者心理障碍,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等),有利于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5]。与此同时,患者及家属也要加强治疗信心,更好地助力血糖达标,提高生活质量。T2DM患者想要理想控糖,除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调整好心情,还应及时接受胰岛素治疗并选择适合的药物。《指南》强调[4],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起始胰岛素治疗。结合中国T2DM患者的血糖特点,治疗方案应同时对空腹、餐后血糖进行管理。在目前的诸多胰岛素制剂中,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是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由70%的德谷胰岛素(长效)和30%的门冬胰岛素(速效)组合而成,其中,德谷胰岛素的半衰期长达25小时,而日间血糖变异性仅为甘精胰岛素的1/4,可以平稳覆盖全天24小时空腹血糖管理;门冬胰岛素能快速降低餐后血糖,且在人体内变异性小[8,9]。这样,每日1~2针即可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的控制,为患者提供了更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新方案,且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为可溶性制剂,无色液体,无浑浊,注射时无需混匀,方便患者使用。有研究显示,根据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药效学特点,其单次注射葡萄糖输注率曲线呈双相单峰,不仅可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还能避免类似中效胰岛素注射后的峰值,减少“肩效应”,更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避免低血糖(图2)[10]。目前,已有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临床应用多国共识等肯定了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1,12]。无论是作为每日一次(QD)或每日两次(BID)的起始治疗方案,还是作为胰岛素转换方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都能发挥其降糖的有效性,且低血糖风险低。
★一项日本3期临床试验纳入296名T2DM患者进行为期26周的研究,参与者均为使用口服降糖药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1种固定剂量的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结果发现,相比于甘精胰岛素QD方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QD方案能显著降低患者HbA1c(P<0.01),且确证性低血糖和夜间确证性低血糖事件数上,数值更低(P=NS),此外,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组HbA1c<7%且没有确证性低血糖的患者比例更高(43% vs. 25%;P<0.01)[13]。
★在一项为期26周的开放标签、随机对照、双臂平行临床研究中,对于口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二甲双胍±另一类口服降糖药而血糖控制不佳),作为胰岛素起始方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BID与门冬胰岛素30 BID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组HbA1c可降至6.6%,与对照组降幅相当,但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患者空腹血糖降幅更优(-4.3mmol/L vs. -3.3mmol/L)(图3)[14]。
并且,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患者总体确证性低血糖事件发生风险减少54%(P<0.001),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风险较门冬胰岛素30 BID减少75%(P<0.001)[14],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低血糖风险更低(图4)。
★ 一项真实世界研究[15]纳入了日本10798例T2DM患者(>75岁患者3940例)进行为期12个月的观察,分析由基础胰岛素、基础-餐时胰岛素等胰岛素治疗方案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对T2DM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HbA1c降幅为1.23%,相较于原始方案显著降低(P<0.001),且无论是在75岁以上的人群或者是75岁以下的人群均能观察到上述趋势。
图5.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T2DM患者的HbA1c降幅变化在安全性方面,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组的低血糖发生风险显著低于转换前的胰岛素方案(P<0.001),且无论是在75岁以上(P=0.041)的人群或者是75岁以下(P=0.006)的人群均能观察到上述趋势,可见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在控制血糖同时,降低了低血糖风险[15]。此外,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已于2021年3月1日起已正式纳入全国医保报销范围[16],用于治疗其他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难以控制的T2DM患者,更加惠民。基于中国人群生理病理特点及传统饮食习惯,“中国特色”血糖问题亟待解决。生活方式干预,积极调整情绪,并选择合适的药物降糖方案十分重要。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是全球首个可溶性双胰岛素制剂,能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助力中国患者完善血糖管理。同时,各项研究也证实,无论是作为起始治疗方案或转换治疗方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均可兼顾降糖有效性和安全性。随着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治疗的成本,使更多中国T2DM患者获益!参考文献:
[1]Li Y, et al. BMJ. 2020;369:m997.
[2]Liu G, et al.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2020;13:4651-4659.
[3]刘超, 等. 药品评价,2016;13(09):5-11.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
[5]刘得锐, 等. 辽宁体育科技.2020;42(05):49-53.
[6]陈春梅. 心理月刊. 2020;15(24):94-95.
[7]黄宝如. 中国医学创新. 2019;35(35):85-89.
[8]Hei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14:859-64.
[9]Haahr H, 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2017;56(4):339-354.
[10]Atkin S, et al. Ther Adv Chronic Dis. 2015;6(6):375-388.
[11]Glastras SJ, et al. J Clin Med. 2020;9(4):1091.
[12]Mehta R,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0;22(11):1961-1975.
[13]OnishiY,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3;15:826–832.
[14]Franek E, et al. Diabet Med. 2016;33(4):497-505.
[15]KanekoS, et al. Adv Ther. 2021;38(3):1638-1649.
[16]《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pengsanmei@yx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