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演义》第十五回:拜台石亲人相认,点将谷神医用兵(一)

作者:江西省崇义县康氏一元堂中医馆康忠义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

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

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仍未已,

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问黄梁;

主称会面难,

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唐代杜甫一首《赠卫八处士》的诗,道尽了挚友阔别二十年后重逢的情景。

人生在世生离死别,聚散不定,期间又有多少甘苦悲欢?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把“它乡遇故知”,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原因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死别自然是阴阳两隔,除非梦中还能相见。

而生离又是另外一种痛苦,音讯全无,内心在希望与失望之中煎熬,而又似乎总有那么一点儿希望,在某一年某一天让久别之人意外相逢。

如今是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的深秋。寒冬,马上就要到来了。

余梅从湖南千里迢迢来到江西,目的就是要找到亲爹亲娘和哥哥。虽然目前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事要他们去完成,但是至少余梅上次在大余梅岭,远远的看见了娘和哥哥,知道他们在义安天台山山寨平安无恙。

可是余梅的亲娘余夫人的状态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儿是娘的心头肉,每次看到别人的女儿时,余夫人就会想到自己的女儿,想到女儿还未满月就被迫离开爹娘,远遁它乡。

尤其让余夫人痛彻心扉的是,当时太着急太匆忙,竟然忘了给亲生女儿起一个名字。如今二十多年都过去了,自己可怜的女儿还活在这个人世吗?自己可怜的女儿出嫁了吗?过得好吗?自己可怜的女儿知道自己的身世吗?自己今生今世还有机会和可怜的女儿见面吗?

二十多年来余夫人每天都控制不住自己对女儿的思念,虽然她知道这样只会徒增伤感,但是余夫人宁愿自己活在痛苦的思念中,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一点自己对女儿的愧疚之情。

余夫人深知丈夫余世成也同自己一样,每天都生活在对女儿的思念和愧疚之中,无数次的希望,无数次的失望,女儿音讯全无,自己在天台山山寨,人生自由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想要到湖南去寻找女儿,那是根本不可能。

只能期盼着,期盼着,希望哪一天女儿会从天而降,出现在自己眼前。

余夫人和余世成都知道,今生今世可能再也见不到女儿了,可是内心总有那么一点希望,总有那么一点执着,相信能够见到不满月就离开了自己的女儿,就在这样的煎熬中,余世成夫妇在义安天台山山寨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光,韶华不再,两鬓已是斑斑白发。

年复一年,脸上又添了几道皱纹。唯一让余世成夫妇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余启男十分争气,文采武功,日渐精进,医术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余启男虽然身处盗匪窝中,但是却没有染上盗匪丝毫的恶习。整日里就习武练文,钻研医学,性情也变得越来越恬淡静笃,丝毫看不出儿时顽皮的样子。

余启男若是去参加科举,肯定可以金榜题名,只可惜深陷盗匪窝中,报国无门,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好在医术可以治病救人,也正因为如此,余启男一直浸淫于医学之中,也没有娶妻生子。

他们一家三口就在义安天台山上住了二十多年,虽然他们有机会逃离山寨,但是天下之大他们又能逃到哪里去呢?就算郭天任由他们一家三口离开,单就通匪的罪名,就可以让他们有家不敢回。

余启男一直没有问爹娘妹妹到哪里去了,自从到了天台山山寨后,余启男就一直在心里面怨恨自己,要不是自己年少无知,轻信了别人的话,自己就不会被诱骗到天台山山寨,爹娘也就不用为了救自己而落草为寇,落下了通匪的罪名,自己和妹妹也就不用骨肉分离了。

厌恨归厌恨,可是余启男也毫无办法,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的。

余启男不服,他不想六代单传的余家在自己这里断了香火,可是余启男更是不愿意在盗匪窝里娶妻生子,生下几个小土匪,倒不如不生。

余启男打定了主意,就算六代单传的余家在自己手上断了香火,他也不在土匪窝里娶妻生子。

余世成夫妇坚定的支持儿子的做法,想那张仲景八十多岁都还可以生儿子,先要想办法恢复一家人的清白身份,到时候三媒六聘,光明正大的娶妻生子,为余家延续香火。

话说这义安村里有先前有二十座庵堂,人们把这里称作念“廿庵”,久而久之,“廿庵”就读成了义安。

义安村山高林密,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去处,在几座山峰的围绕之下,有一座山峰,尤为特别。

在这座山峰的山顶上,有一个由天然巨石形成的大平台,平台上十分平整,草木不生,人们就把这座山之称之为天台山。

那块形如一块平台的天然巨石,就叫拜台石。

拜台石上面光滑平整,寸草不生,周围则被参天的大树包围,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其中还有一个如此天然生成的巨石平台。

自从余启男被郭天等匪徒骗上天台山后,余夫人跟着丈夫余世成为了儿子的性命,也到天台山落草为寇,虽然与儿子团聚了,但是与未满月的女儿却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纵然天台山从郭天到所有人对余世成一家人都非常尊重和照顾,只是为了防范他们一家人离开天台山山寨,郭天从不让他们一家三口一起外出,总要留下一个人在山寨中。

同时郭天等人又到处放出消息,说余世成一家人是自愿到义安天台山山寨,如此一来,既毁了余世成一家人的清白,又断了余世成一家人的去路,就这样二十多年的时光一晃而过。

在二十多年的日日夜夜中,余夫人除了离开了山寨,不然的话都会到拜台石上祈祷老天保佑,祈祷菩萨保佑,保佑她的女儿健康平安,保佑他们一家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早日恢复余家世代的清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余夫人从未放弃,她坚信纵使今生不能再见女儿一面,来生也要和女儿重逢。

二十多年了,朝廷官兵几次三番来攻打天台山山寨,都是无功而返。

兵者,凶器也。每次遭受官兵攻击,山寨和官兵都难免会死伤一些人。

看到这么多鲜活的生命在痛苦中离开这个世界,余夫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由父母辛辛苦苦孕育出来的,每一个生命都寄托着父母无限的希望,倾注了父母无限的心血,将心比心,无论是官兵还是山寨的人,他们的生命在他们父母眼中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纵然是大恶大奸之人,他们也是在父母无数的心血与希望下长大成人的。

慢慢的,余夫人把对女儿的思念,对自己一家人命运担忧的同时,进而对天下所有的父母,所有的儿女生出了一种悲悯的情怀。

可怜天下父母心,医者父母心。

余夫人既是一位可怜的母亲,又是一位解除病痛的医者,本来余夫人只想做一名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可自从上了天台山山寨后,看到那么多穷苦女人受到病痛的折磨,在每一次生儿育女时,都要闯一次鬼门关。余夫人就暗下决心,也要做一名可以救人性命,可以解除众生病痛的苍生大医。

余夫人本身就是一名大家闺秀,出自书香门第,自幼就能读书识字,加上多年受到余世成的影响,因此没多长的时间,余夫人医术也有所成就了。

人只要活在希望中,那么当下生活中所有的磨难都可以忍受。

余夫人每天都在祈祷与希望,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余夫人的痛苦与思念化为了一股激励她不断提升医术的力量。

二十多年来被余夫人治愈的疾病不计其数,被余夫人挽救的生命也不计其数。

人有善意,天必佑之。

就这样一家三口在天台山山寨行医济世,治病救人,在他们的心中能够治病救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他们眼中不管是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只要上门求治就必须无条件的治疗。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一篇王维的《醉张少府》,极晚反映余世成和余夫人两人的心态。但知行好事,休要问前程,反正在哪里都是治病救人,在天台山山寨也一样。

世事如云,卷舒不定。不管命运如何,都要坦然面对了。

义安之所以称之为义安,是因为先前那里建有二十座庵堂,故名为“廿庵”,久而久之,“廿庵”就叫成“义安”了。

清灯古佛,晨钟暮鼓,也是很多人求之而不可得的生活。

余夫人跟多座庵堂的出家人经常在一起探讨佛理,日积月累余夫人自然也就有了很深的佛学修为,也正因为如此,余夫人一边治病救人,一边宣扬佛理,教化众生,有很多匪徒在余夫人的感化下,都深信因果,积极向善了。

凌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静则生明,明则生智,智则生慧,慧则生净,净则通达。

当瑶王宫神医来到桃源里的消息,传到了余夫人那里的时候,余夫人平静了多年的内心,突然涌起了波澜,余夫人思念女儿的心也突然变得更加热烈起来。

(0)

相关推荐